四合院:年代从享受生活开始
繁体版

第4章 往事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

    “今天成立了!”

    随着广播里这句话的宣誓,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

    欢腾的人群排着队从东西牌楼向广场这边进发,中学的学生们纷纷系上了红领巾,手里举着五角星形状的红色蜡烛,齐声歌唱,共喊:祖国万岁!

    热闹的庆祝仪式一直到了下半夜2、3点钟。

    开国大典结束后的当晚,而王德明晚上9点多时候搀着早已放脚的干妈,和干姐姐回到其位于鼓楼东大街81号的婆家。

    干妈进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果断的要求王德明继续读书!

    “德明,妈看着这次跟以往不一样,不会再像着前些年那样儿,今天你主政明天他掌权的。”

    “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到最后还便宜了日本人好长时间。”

    “这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为咱们老百姓着想的。”

    “在村子里给咱们所有人打土豪、分田地、烧借据不说;这京城里可比之前好上太多了,这街面上真的太干净了:路边的垃圾堆没有了,到处乱晃的黑狗子也没了,进城时吃卡拿要的兵痞也没有了。”

    “你得去读书去,这新朝新立,正是缺人的当口,只有读书了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你必须去读书去!”

    这8个月的朝夕相处,干妈王淑琴已经完全认可了这个干儿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就算是自己亲生的之前也没能做到这个份上的。

    这么长的观察下来,这个干儿子是既孝顺又懂事,每天早早的就起来就劈柴挑水、烧火做饭、割草喂鸡,生怕自己累着。

    眼瞅着干农活从生疏到熟练,从不叫苦叫累。

    又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太无聊,还会给自己读报纸、聊天、一起玩纸牌。

    慢慢的,干儿子通过自学亡夫留下来的医书,上山采药时回来还会给自己带些兰花回来种......

    真是上天见怜,给了我这么一个儿子!

    听干妈这么说,王德明有些犹豫。

    虽然说进城是王德明下一步的计划,但是现在离着59年还早,他的计划是56年直接参加中考,考京城的中专-中医学校,同时城里买个房子,59年毕业在城里参加工作,这样刚好那三年也能平稳度过。

    一方面是他前世早已经厌倦了在城里枯燥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他身上前世的印记太重,也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时代,刚建国这几年城里可不一定安稳。

    穿越过来以后,虽然跟前世向往的田园生活是远了点,实在是太田园了:劈柴、挑水、烧火、做饭、种地,晚上也没什么娱乐设施,只有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勉强照明。

    累是累了一点,但是种种地,上上山,吃的也健康,白天锻炼了身体,晚上倒头就睡,也没什么心灵上的压力,对后世穿越前的牛马王德明来说,可谓是神仙日子。

    想了想后,王德明笑着拒绝:“妈,您还担心我养不起您啊?”

    “我这有手有脚的,今年咱们种的粮食又丰收了,鸡也养了十几只,今年年底我还准备再养两只猪呢。咱们娘俩偶尔还能吃顿肉和炒鸡蛋,多好?”

    “读书不急,您不是将干爸的藏书都给我了么?我没事看看自学,等咱们家再攒点钱的,再考虑上学的事。”

    “不行,这件事情你得听妈的!”王淑琴强硬的要求,“钱的事情你不用考虑,妈这手头还有一点家底,再说你姐也能补贴咱家点。”

    “没错!”姐姐阎宝珍也加入其中,劝说其继续读书,“弟,你听妈的!”

    “钱的事情你不用考虑,京城是有平民学校不收学费的,比如离我家很近的分厅司胡同小学和细管胡同13号的京城第五中学。”

    “你平时就吃住在姐这,我婆婆也不会说什么的!反正我婆婆那边的一大堆亲戚长年累月都在这吃。”

    “解放前后这些年,姐看的可多了,还得是文化人受人尊敬啊!”

    “现在搁京城这旗人里边,甭管之前是这个府门还那个宅门的?现在还不是都落魄了,这后代里就属有文化的人生活好、地位高。”

    “我公公,还有你姐夫,也想混进人家的圈子,可是一直混不进去,人家不待见他们。”

    “你要是能读出来,姐在婆家里腰杆也硬的!”

    最后干妈一锤定音:“德明,咱们虽然现在家在乡下,可咱们也算是诗书传家,你干爸之前是昌平县里的文书,又是中医大夫,不然你姐姐也嫁不到京城的常家来。”

    “要不是日本人逼迫你干爸干什么维持会,你干爸也不会上吊,妈也不会到乡下躲着。”

    “唉,早知道你爸那时候在京西山里给八路军送物资的时候,让他也跟着走就好了......不过也说不好,他的亲弟弟是跟着走了,到现在也没个信。”

    “妈的事情你不用担心,你干爸是留了一些家底的,而且今年政府又给咱们娘俩分了田地,秋天收获的粮食咱们都吃不完。”

    “为了振兴家业,德明,你也必须读书,你名字的来源就是《大学》的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就这样,建国大典后,趁热打铁,王德明就考上了京城第五中学。

    上学对于王德明来讲倒没什么问题,尤其还是这个年代的中学,没想到姐姐阎宝珍的这个婆家的事情倒不少?

    正想着呢,到家了,在门口喊了一嗓子:“妈,我回来了!”

    掀开草门帘,王德明家的房子跟秦家差不多,区别是只有两间房,只有一个东屋,平时睡觉王德明都是在堂屋支一个被褥。

    走进东屋,干妈王淑琴正就着煤油灯缝补着王德明的衣服,见干儿子进屋了,用嘴将线咬断,浮起慈祥的微笑:“来,德明,试试衣服的长短?”

    “我看你这次回来好像又长高了,原来你哥留下来的旧衣服,我又给你放了放,下面又添了一节。”

    “这样,你干活的时候穿出去也不难看,省的还露着个肚脐眼。”

    王德明发自内心的笑容接过衣服,“谢谢妈。”

    “你这孩子,跟我客气什么?”王淑琴鼻子抽动了两下,“怎么又喝酒了?今天去的秦家村?”

    “以后酒少喝点,别喝坏了身子,你还没成亲呢?”

    “妈可是指望着你给我多生几个大胖孙子,过继给阎家一个,好把阎家的香火也传下来。”

    关于以后将一个儿子姓阎这件事,是王德明拜干妈的时候主动提的,可把当时的王淑琴感动坏了,眼泪止不住的流。

    “老秦家那边怎么说?”

    “要我说,你在城里读书又不影响你先把秦淮茹娶家来?农村这里又不讲什么结婚证的,等到日子再补嘛。”

    “再说,你这次回来前不是参加高中毕业了么?这无论是你以后继续读书,还是工作,就更不耽误了。”

    “秦淮茹这个姑娘我是看着长大的,屁股大,一准能生儿子。”

    王德明笑容不变,将衣服拿到身前比量着试了试,长短正好,竖起了大拇指,“妈,您这手艺可比我姐强啊。”

    “我姐还在他们的一个亲戚那接活呢,针脚都没您缝的好!”

    “不过您以后晚上就别这么辛苦了,小心伤到眼睛。”

    王淑琴脸上的笑容当即不见:“怎么?老秦家不愿意?”这个妇人可不是寻常没见识的农妇,没嫁人前在家里也是读过书的,精明的很,见王德明转移话题,立刻意识到不对。

    “虽然咱们家暂时没落了,可德明你现在读书有成,置家置业也就这几年的事儿,咱们看上他们家的姑娘,是他们家的福气,没让他们家直接做小还是看在乡里乡亲的份上。”

    “他们老秦家还不愿意?”

    “妈,您别急,我还没提呢。”王德明一屁股坐在炕沿上,仔细的将衣服叠好,“今天留我喝酒,不是商量着年底前怎么给他们村子再增加点收入么?”

    “结果秦老汉在饭桌上不断的试探,又是问读书还有几年?又是问能不能留城里?”

    “我也话里试探了两次,结果秦老汉都岔开了,我这心里不舒服了,就没真正说提亲的事儿。”

    “当然提了人家也不一定同意,这话里话外的都说,我在京城是读的高小,不是高中。”

    王德明略微顿了顿,嘴角浮起一丝冷笑,“妈,您按理说我这做的也蛮可以了吧?”

    “我跟小茹交往之后,每次回来都给小茹带吃食,也没少了他们家人的份啊?”

    “怎么着?觉得我在城里混的不好,混不下去了,才又回来找他家姑娘?”

    “这今天趁着喝酒,又是说城里生活不易,又是城里房子贵什么的......”

    王淑琴也气的不行,“这都是什么人呐?”

    “也就是看着乡邻乡亲的,知根知底的,才看中他们家姑娘。”

    “还抖起来了!”

    “要不是你把这两年的稿费都捐出去了,咱家城里什么样的房子买不了啊?”

    “妈,要我说,您还是跟我一起去城里住吧?”

    “干嘛还非得待在农村呢?”

    “我准备这次回去就在城里先买两间房,到时候把房契直接甩老秦家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