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年代从享受生活开始
繁体版

第22章 波折

    秦淮茹眼中闪过一丝思索:“德明本来说要跟我说一个好消息。”

    “可突然被来家里的阎大爷给喊走了,一定要拉他上山看烧窑,德明说等他回来再跟我说。”

    “......不过我看德明的一脸喜色,应该是要跟我说京城买房的事情吧?”

    听到女儿的话,秦大妈神情更加的满意,脸上露出一丝自得,不过却继续嘱咐秦淮茹:“嗯,小茹,我跟你讲,这件事,你可一定要打听清楚!听明白了么?”

    “俗话说的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我女儿长的这么好看,就是应该去城里享福的。”

    “这要继续嫁到农村里,妈就是最好的例子,面朝黑土背朝天,烧火、洗衣、做饭,喂鸡、割草、种田,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干活,一直忙到晚上没亮,到年根底下还不一定能吃得上饱饭......”

    秦大妈拉起秦淮茹的手,展示自己的掌心:“你看妈的手,手心全是老茧子,手背还都是冻裂纹,这可都是干活干出来的。”

    “可进城就不一样了啊!城里你也去过了,每天不就是烧几顿饭,然后再洗几件衣服么?”

    “等生孩子了,最多再照看下孩子,比起乡下的日子,那可是太享福了。”

    “对了,还得问阎寡妇他们家肯出多少彩礼?城里那家肯出10块,阎,咳,王德明家也不能比这个少!”

    秦淮茹听着自己母亲的这股子市侩劲儿,非常无语,无奈的反驳:“妈,这京城里哪有您说的那么好啊?睁眼就得赚钱,不然就得饿肚子!”

    “之前德明就跟我说过:京城大,居不易,有一个顺口溜: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

    “这搁京城里要是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打打零工的话,一天不干活,第二天就吃不上饭,而且吃的也就是玉米面的窝窝头。”

    “而且就算是工作,也得分个三六九等:一等的工作肯定是文化人的,既体面收入又高,随便写写字一个月就几百上千块,还能请用人帮忙......最次一等的,男的卖苦力,拉洋车、当窝脖,女的纳鞋底、缝袜子、扣扣子。”

    “苦着呢......”

    ......

    王德明到了山上先检查青砖烧窑,通过观察排烟口、底层、窑门、观火孔这几个位置,又拿过来阎大爷每天写的下水饮窑的加水记录。

    转身轻松的笑着对阎大爷,还有村子里的几位干部说道:“阎大爷,您做的很好,到现在都没问题,这炉砖肯定会烧的非常成功。”

    王德明指着这个烧窑:“我之前不是跟您讲过了吗?青砖跟红砖相比就是多这个“下水饮窑”的过程。”

    “如果咱们不加水,让窑里的砖坯自然冷却,那烧出来的就是红砖,也卖不上价钱;可咱们多加了这一步“下水饮窑”,那烧出来的就是青砖,比红砖至少能多卖个5倍的价钱!”

    “原理其实也很简单,通过加水保证烧窑内部的空气被排出来,并且还要持续保持烧窑的密封和窑内部的压力,让砖坯更加的紧实。”

    “所以青砖烧不好,变成青红砖的原因,其实就是没有密封到位,如果密封到位了,都用不到一直下水的。”

    阎大爷这才松了口气,“那就好,我就生怕自己做的不好,让咱们村的赚钱希望落空了。”

    “德明,你说的什么空气啊,压力啊......我都不懂,你下次还是教给村里其他的年轻人吧?年轻人学东西快。”

    王德明看了眼阎大爷又看了看其他几位村干部,无所谓的笑了笑:“阎大爷,这个啊,您教给谁都可以。就咱们村的这个土窑,您也别想着能赚几年钱?咱们之后赚钱了,肯定要修更先进的烧窑的:密封性更好,一次性出砖更多。”

    “只不过我是这么考虑的:咱们村现在存粮还少,才刚刚吃了两年的饱饭,壮劳力肯定还得以种粮为主,咱们得吃饱肚子啊。所以,烧窑这活我才让您找年纪大的来。除了和泥、打砖胚,其他的就是个仔细活了。”

    “而且年纪大做事情更仔细,小心稳妥。我刚才不是说了么,烧青砖最怕的是烧窑密封不好,下水不及时......”

    阎大爷隐蔽的扫了一眼村干部,爽朗的大笑:“哈哈,德明,还得是你们读书人啊!对了,德明,那个烧洋灰的窑呢?”

    “洋灰已经烧好一半了。咱们把口罩带上,按照我写的比例,把石膏和铁矿渣掺进去,碾碎了,继续烧!”

    一打开烧洋灰的窑,因为压强的原因,一股灰尘就喷出来了,让王德明一行人身上都是灰白色的灰.....

    一行人带着口罩,将烧成一团的干成品敲碎后搬出来,然后用之前山上的一个大石碾子,几人推着一点点碾碎后,又加上铁矿渣和石膏,一起碾碎混合后装到烧窑里,添煤,引火,继续开烧。

    王德明的身上和头发上落的都是灰,幸亏带了口罩:“过两天等烧窑温度下来了,洋灰就烧好了,运出来碾成粉末就可以用了。当然,咱们烧的这个洋灰肯定比不上唐山“启新”洋灰厂生产的。人家那是大厂,无论是生料的粉碎还是烧窑的温度都比咱们做的好的多。”

    “但是,咱们这种洋灰,在农村盖房子是绝对够用了......”

    “哈哈,足够了,足够了!”阎大爷心中充满了激动之情,浑身充满了干劲儿,山上的这几个烧窑重新点火烧砖,那可比种地赚钱多了!

    之前阎大爷就在心里盘算过,这几口窑,一口窑能出5万块砖,三口窑就是15万,一块砖卖2厘,那一个月就是300块啊,一年就要4000多块钱啊!

    巨款啊,巨款啊!村里40户人家,每家每户到年底至少能分到100块钱啊!

    天呐,好日子即将来临啊!到年底,家家都可以买新布料做新衣服了!

    “咳!”一个戴眼镜的村干部,摘下来眼镜擦了擦:“阎大爷,这烧窑重新烧起来是好事情,咱们是不是把这个事情跟乡上也汇报一下?”

    “山上的这个烧窑应该是属于村集体的财产,这最后赚钱了,怎么分配咱们是不是也要开个会讨论一下?”

    “德明同志,你是这个烧窑的提议人和主要推动人,你先来讲讲你的看法?”

    王德明的目光又在阎大爷和村干部之间回来的游荡,片刻后“呵呵”的一笑:“阎大爷的看法就是我的看法。”这是搞什么鬼?

    他才不会掺合到这种事情里呢?他之前一定要花钱买村里烧窑出来的青砖、青瓦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呃......”

    阎大爷脸色一沉,大手一挥:“汇报什么?咱们村里的东西咱们自己做主,用不着跟谁汇报!”

    “呃......”

    “再说了,既然是村集体的,赚钱了挨户分就完了!”

    眼镜干部下意识的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还继续劝解:“......阎大爷,关键是咱们村里有的人家人口少没出力,有的人家人口多......这么分的话是不是会有人不满意啊?”

    “不满意让他来找我!我作为农民协会的贫民代表,出了事找我!刚吃了几口饱饭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怎么家里人口多的还要事事占便宜,欺负家里人口少的?”

    “......”

    “怎么?田里占的便宜还不够,这种便宜还要占?要干什么?要当地主么?”

    阎大爷的一番话是喷的村干部尴尬不已,还在强行解释:“那几户人家确实是家里人口少,又体弱多病的干不了重活,所以才把自家的田借出来,这也是好事啊?年底不是还得着粮食了么?”

    “好个屁......互帮互助呢?”

    王德明对于这种事情就是冷眼旁观,他对这个年代的农村的印象其实是人民公社,小岗村按的血手印才偷着分田到户么?

    结果,他来了这个年代之后,才发现其实村里是按户分田的,根本不是什么大集体......

    当然,虽然分田到户很公平,但是总有家里壮劳力多的;有多的,就有少的,还有突然得病之后无力耕种的,还有本来就懒的......

    所以国家从今年开始在农村组建互助组......

    村干部被阎大爷怼的无言以对,又把苗头对向了王德明:“德明同志,你是在京城里读书的,见的也多,是不是有其他的建议?”

    “哎呀,阎大爷,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要跟我妈说,我先下山了。”王德明随便找了个借口,直接出溜下山了。这种事有多远躲多远,我才不趟这趟浑水呢?

    王德明一进院门,王淑琴就被儿子灰头土脸的样子吓了一跳:“哎呀,怎么身上这么多灰?”

    赶紧回屋把王德明的换洗衣服都拿出来:“赶紧去河边洗洗,把里外衣服也脱下来换了,趁着天还没下黑,妈赶紧给你洗了晾上......”

    也幸好天气还热,王德明拿着换洗衣服拿到小河边,一个猛子扎水里,然后用带的肥皂,先把自己好好的洗干净,然后又顺手把衣服洗了。

    结果回家就被干妈王淑琴给埋怨了:“德明,你这个大男人洗什么衣服?你还是个文化人!”

    “下次留着妈来洗。”

    王德明将衣服晾在院里的麻绳上,笑着回应:“妈,这不是顺手的事儿么?”

    “唉,赶紧过来吃饭吧。”

    王德明一进屋,发现就他和干妈两个人,饭桌上也是两副碗筷,好奇的问:“妈,小茹回家了?怎么没留着一起吃饭?”

    王淑琴将馒头端上桌,坐在王德明对面,拿起筷子:“你回来了她又不方便住,我给她拿了2斤白面,让她回家了。”

    “另外,妈有点事要跟你说。”

    “......德明,你知道秦淮茹进城相亲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