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齐
繁体版

第6章:四贵

    高肃这番话也算是提醒了两人,现在他们谁都不能相信,高澄到底是怎么死的,死在了谁手里,凶手在哪儿,是何目的,受谁指示,他们全然不知。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高洋就值得信任吗?

    高孝琬看了一眼高肃,便是轻声的对高孝瑜道:“阿耶昔日对叔父何如?叔父岂会如此?我是万分不信的。”

    高孝瑜张了张嘴,却是并没有对高孝琬说,只是叹了口气,并没有接话。

    高孝琬岁数小,只看得到高澄和高洋之间的兄友弟恭,就算是偶尔高澄欺负一两下高洋,也不过是当作兄弟之间的玩笑打闹,并不当回事儿。

    但是高孝琬却是渐渐的能够品出一些味道来了………

    高澄素来看不起高洋,曾经毫不掩饰的对左右侍从摇头叹息的评价高洋道:“此人尚得富贵,相书何由解!”

    高洋的表现和相貌让高澄这个古代人尤其还是十分迷信十分神神叨叨的魏晋南北朝人,对相书的真实性都产生怀疑了………

    高澄本身就是性格骄傲跋扈之人,自然也就毫不掩饰对弟弟的蔑视和无礼,在寻常人看来不过是高澄的玩笑,但是谁知道高洋是怎么想的?

    “当初阿耶对叔父并不如何尊重,如今阿耶如此,唯恐叔父………”

    后半夜高孝瑜轻声的对高孝珩说着,现在兄弟当中算是成人的也就他们俩了,两人站在屋子外面,里面的高肃好像是睡着了,趴在蒲团上,背对着两人。

    高孝瑜将这件事说给高孝珩听了,高孝珩闻言也是颇为的忧虑:“我现在静下心细细想来,阿耶之事颇多疑点,只是一时之间心乱如麻,也是说不清楚。”

    高孝瑜闻言便是道:“倘或真如孝瓘所言,你我兄弟,如何保存?”

    高孝珩也是紧紧的蹙着柳叶眉,闻言长长叹息了一声道:“且待明日,再作计较………”

    兄弟二人只能是相对叹息,两人身后背对着他们的高肃则是双眼闪烁着,小手抚摸着胸口的一枚玉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明日再说是因为明日天一亮,高澄的死讯或许能够被高洋给压下来,但是绝对瞒不过一些人的耳朵………

    “事情就是这样,大兄,大兄的情况,诸位应当也是看见了。”

    高洋坐在东柏堂的主座上,而就在他的身侧一边坐着的两个人,一个便是那夜的中年文士,另一个则是那位崔侍郎。

    而就在对面,则是坐着四个人,三个中年人一个年轻人,皆是面色阴沉严肃。

    这四个人便是高洋,包括高孝瑜高孝珩兄弟们正在等候的人,此时高澄的几个儿子皆是坐在下手,默默的听着。

    等到高洋这句话一说完,场上出现了一阵诡异的寂静,许久之后,三个中年人当中的一个方才是清了清嗓子,看向一直低着头的那位崔侍郎开口道:“所以说,在大将军遇刺的时候,在场的总共有三个人,只有你们两个逃出来了?崔侍郎………躲在厕所里逃过一劫?”

    这位崔侍郎依旧是低着头没有说话,事实上从昨天晚上事情发生后到现在,他还没有张嘴说过一句话………

    一旁的那面容俊秀的中年文士闻言便是哭着开口道:“尚书令所言便是,昨夜之情况,我等已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当时大将军深夜传召我,及中书侍郎崔季舒,散骑常侍陈元康至柏堂议事,当时整座柏堂之内,应当是只有大将军及仆等四人………哦,尚有大将军护卫两人,剩下的,便都是逆徒刺客了。”

    对面坐着的四人闻言便是都看向高洋,依旧是那尚书令率先开口道:“那护卫何在?”

    高洋急忙的便是回道:“昨夜事发突然,等到两人冲进柏堂护卫之时已经来不及了,其中一人名曰纥奚舍乐者当场为贼子所杀,另一人名王纮者,股中一刀,此时正在下方修养,若要现在就见的话,也可叫人即刻抬上来。”

    高洋答得有些小心翼翼并且十分的周详,因为面前的这几个人由不得高洋不小心仔细回答。

    这个最年长的一直在主动开口询问的,乃是大行台尚书,左仆射司马子如。

    此人乃是高欢故交,昔日高欢起义之时,司马子如便已经追随高欢了,乃是高欢的故交心腹,高欢还在的时候,每次司马子如到晋阳拜谒他的时候,高欢总是和他同席而坐同饮共食,走的时候高欢和娄昭君还都赠送给他很多礼品,关系可以说是像朋友胜似下属。

    因为有这个缘故,所以司马子如才会率先开口且毫无顾虑的诘问高洋和那中年文士。

    而坐在司马子如身边的两个稍显年轻一点的,一个叫做高岳,另一个叫做高隆之。

    这两个人的身份代表的则是渤海高氏内部,高岳乃是高欢的堂弟,当初高欢还没发迹的时候和高欢的关系很好,高欢经常住在高岳家中。

    高岳的母亲山氏一天晚上正好路过高欢的房间,发现里面虽然没有点灯,却发出阵阵诡异的红光。

    山氏当时感觉颇为诧异,第二天就叫高欢换一个房间住,结果再观察发现高欢所住的那个房间依旧是红光透窗。

    就像史书上无数个英雄枭雄一般,他们一定是在还没发迹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他们异于常人的神迹。

    比如刘邦左腿上的七十二颗痣,比如项羽的重瞳,比如司马懿脑袋能转一百八十度的狼顾之相,再比如高欢半夜冒红光………

    就这样高欢这个自走LED起义的时候,山氏便是嘱咐高岳,说自己打小就看这孩子不一样,你现在去追随他,肯定以后能成一番事业。

    男人一生当中有三个女人最重要,也是能改变你人生的三个女人。

    一个是女儿,有人靠三个女儿成为了史上最强老丈人,家族煊赫三朝;一个是妻子,有人靠着娶了鲜卑女人而发迹,从此制霸天下无人匹敌。

    第三个就是老妈了,高岳很孝顺,所以他二话不说的听了老妈的话,投奔了堂兄高欢,南征北战到如今,成为了高欢最信任的族弟。

    高岳也确实是个猛人,他身材魁梧为人方正醇厚器量宏大,颇有将帅风采,深得高欢信赖与重用,是高欢族内的心腹之一,拜太尉兼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册封清河郡公!可谓是位高权重。

    而高岳身边的高隆之相比之下就略微逊色了,高隆之并非渤海高氏子弟,事实上他的出身已经不可考了,他年少之时是阉人徐成的养子,后来他发迹了之后曾对人说自己是金乡高氏的子弟。

    关于这个说法,有人说高隆之其实是被出身金乡高氏的姑父高干收养了,所以自称金乡高氏也改姓了高,但是也有人说高隆之本身就是高干的儿子,总之众说纷纭已经无从考证。

    高隆之的出身已经无人得知了,但是他的未来却是一片光明。

    高隆之同样是追随高欢起义的那批原始股之一,被高欢认作堂弟,从此改换门庭从金乡高氏变成了渤海高氏,到如今拜为太子太师、太保、兼任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同样是高欢的心腹之一。

    这也就是高孝瑜为什么说一切都要等到明天有定论了再说,因为定论,就是这三个人下的。

    以这三个人的身份地位来说,也不怪高洋不小心谨慎,因为高澄究竟是怎么死的,全在这三个人的这张嘴上,他们说高澄是怎么死的,高澄就是怎么死的!

    这三人和另外一个………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仆射孙腾,是高欢最为倚重的四个心腹,高欢不在,他们就是整个邺城最位高权重的四个人,人称“四贵”。

    只不过因为高澄的事情涉及高氏家族内部的机密,所以高洋并没有邀请孙腾,只是将司马子如高隆之高岳给请来了,这几个人才是值得将高氏家族内部机密相托付之人。

    而在这三人之外的最年轻的那个年轻人,叫做高德政,他其实是刚刚崛起的一个新人。

    他父亲高颢同样出身渤海高氏,担任沧州刺史,平叛有功,而高德政从小和高澄高洋一同长大,和高洋的关系十分密切。

    所以高洋就推荐高德政从官,没想到这小子还真是个人才,年纪轻轻便是能力出众,所以才刚刚出仕几年便是小母牛坐火箭,直接上天了,高欢接连提拔他从内府参军到相府椽再到如今黄门侍郎,可以说是走出高家走向朝廷了。

    但是他真正开始成事反而是在高欢死后,高欢一死,高澄急着去晋阳接手家业,留下弟弟高洋和高德政管理邺城,高德政在此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深得高澄和高洋的信任,高德政从此成为高层的一份子,得以参与高家内部的机密政务了。

    这就是他能够和这几位大佬一起坐在这里的原因,他是代表着高家内部未来的势力坐在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