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遍布时间线
繁体版

第三十章 战争(上)

    记录在而今二零四九年的历史上,所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一开始并未达到后期的烈度。

    然而因为战局的胶着,关键性战术目标的不可实现……国家的统治者们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在一些区域投放战术核武器,并号称“只会用于特殊任务”。

    但“特殊任务”的定义在战争中被不断扩大,且“战术核武器”的当量也在理论中越来越高。

    随着烈度的升级,人员的伤亡不断加剧,为了“避免更多的牺牲”,终于决定结束这种掩耳盗铃的欺骗,自我解除限制,开始进行更大当量原子弹的投放——十万吨、百万吨……

    第一个对敌人投放原子弹的国家,是东南亚的某个小国。

    在世界大战开启之后,联合国对核武器的相关管制禁令就已经变成了废纸。而那个国家也就趁此机会购买了高纯度浓缩铀。

    而在其后的战争中,由于这个国家的实际军力过于孱弱。尽管两大阵营的战局依然胶着,但它作为全球战局中的一个小小边角,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已经被敌国的士兵打到了首都附近。

    然后,原子弹从这个国家的核试验基地中被投放了出去。

    尽管在解除限制的那一刻,下达决定要投放大当量原子弹的领导者已经知道这个国家的结局,同时也知道了世界的结局。

    但是仇恨已经积累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且自己国家的局势已经到达崩溃的临界点,于是那个领导者在饮下毒酒之后还是按下了按钮。

    于是这一枚核弹被无可避免地投放了出去,并且准确击中了那个敌方小国的国土。

    就像是潘多拉魔盒打开,又像是多米诺骨牌的倒塌。

    第一枚大当量核武器的投放,被敌方阵营视为此方阵营的整体意志。

    为了争取战略时机,当第一枚大当量原子弹投放的同时,成千上万的核弹头也开始升空,并再也不会回头地向对方阵营的国土袭击了过去。

    而与此同时,另一方阵营的战略核武器也只能在此同时启用,并和对方的核弹头双向奔赴,以彻底毁灭对方的决意降临。

    哪怕袭击双方的核弹头,其中有不少在远程打击时被空中拦截消灭,但更多数量的弹头成功穿过了拦截网络,精准打击到了目标地点。

    ——几个小时之内,地球上盛开了成千上万度的烟花。

    不过,人类迄今为止总共制造出的几万枚战略核弹头,别说毁灭地球,就算是覆盖人类文明世界十分之一的土地都做不到。

    而连绵不断的山川,和地下几十米深的混凝土工事,对原子弹的防御力也超出了预料。

    大国工业造血的能力仍在持续,而各方面的科技也在战争中迅猛发展。

    尽管现代文明已经将人驯养得越来越软弱,但在超限战的刺激之下,那些因现代性而生出的软弱都被战争的铁与火消磨了,留下的只有精神与体力的精萃,还有冷酷的血。

    于是,在群山峻岭之间,在地表废墟之下,广袤的基地城市聚落中,一批远比历史上都要更优秀,也更强大的人类涌现了出来。

    ——而陆介就是其中之一。

    他出生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前。

    当无数烟花在地表之上点亮时,年方七岁的他,被父母带着入住了地下基地城市,每天生活在二十个平方不到的空间以内,接受由VR头盔进行的“模拟式学校教育”。

    当时包括陆介在内,有超过三亿少年儿童在这种情形下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活,而后来他们这一代人也被称为“压缩族”。

    压缩的个人空间,压缩的物资配给,压缩的生活环境……

    ——以及,唯一不压缩的,通过VR头盔所能见识到的广阔虚拟世界。

    在地下基地城市中,陆介通过VR头盔在两年之内就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在他满十岁的时候,就连大学数学系专修的“数学分析”,以及“理论量子物理”的学分,都已经被他修满了。

    出身于这种普通家庭的陆介所展现出的天赋令人侧目,于是从十岁开始,他便被官方人员带到了一处隐秘基地中,和其他许多同龄或高龄的天才少年一起,接受包括顶级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在内的最精英的教育。

    在这样的环境中,陆介依然大放异彩。

    不同于其他的少年,陆介广泛吸收多种领域的知识,以成为这个时代越来越罕见的复合领域科学家为目标前进,而且在单一领域上的进步速度都超过了其他任何少年专项学习的进度。

    十三岁时,陆介已经拥有了相当于多个自然科学学位博士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并在基地网络的内部学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基于纤维丛理论的基因演绎:DNA自我修复强化的粒子诠释》的论文。

    这篇论文是陆介复合领域研究的典范,而且正是它启发了科学院的研究员们,让他们成功研制出了后来被称为“新时代四大基石”之一的原始版基因药剂。

    十六岁时,陆介已经攀升到了现代科学理论之树的顶端,既有理论和学术体系已经被他完全吸收。而他并没有就此却步,依靠着自己广泛的知识,在科学之树上继续探索,成功证明了包括“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在内的多种理论。

    十八岁时,刚刚成年的陆介便被众望所归地吸纳进入了科学院,而且仅在三个月之后便在投票中被一直选任为新任副院长。

    而且所有人都相信,当再过十年八年,老院长退休以后,这个位子也一定是陆介的。

    同年,陆介与工程院的研究员合作,制造出了最初版的动力装甲,这也是所谓“新时代四大基石”之一,它与基因药剂的结合彻底改变了地面战争的形势,并最终帮助己方阵营取得了胜利。

    二十岁时,陆介完成了第一台量子状态机的制造,并且以量子状态机为主脑,创造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强AI“伏婴”,而这也是“新时代四大基石之三”。

    甚至很多人认为,“量子计算机与强AI”,和基因药剂,以及战后第一年诞生的“可控核聚变堆”应当并称为三大基石,而动力装甲的重要性远不如它们三者。

    当然,不管后世的评价如何,至少在当年,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延续了长达十几年的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

    东方阵营以惨痛的代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