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卷死在座的各位
繁体版

第18章 劝业

    天才回村的消息,不一会就传遍了全村。

    往日里躲着走的各路哥哥嫂子,叔叔大爷,全都莫名而来,想问一问究竟。

    尤其是还沾着一点亲戚的于家大叔,他家一儿一女,也有想培养大学生的心思。

    方妈妈热情的拿出茶水和瓜子招待着,脸上的笑容,比闺女考上大学的时候还多上三分。

    方爸爸在村里吹嘘了半个月,已经翻新不出花样了,这回儿子回来,终于又有了新的补充内容。也跟着大伙一起听方心同白话。

    夏天本来就热,农村的屋子也不大,一会就待不住人了。

    大伙转移到院子里,幸亏老方家房后种着六棵大杨树,能制造足够的阴凉。

    方心同被围在中间,坐在一条板凳上,一边啃着黄瓜,一边讲解。“我这一靠自学,二靠培养。等我姐冬天寒假了,补课的事儿你们找她,我就是试验田,效果多好啊。至于自学方面,我觉得应该把村里的公房收拾出来,给孩子们做个自习室。这样大伙轮流看着,也省着小孩到处乱跑,摔着碰着的。”

    要是让村里的孩子们知道了“同同哥”这么坑人,晚上准来砸老方家玻璃。

    “只要弟弟妹妹们肯学,我家里我跟我姐的旧书,都可以捐出来给大伙用。要是缺什么资料,我也可以带着大伙去县城书店购买...”

    “教育是对穷人的福利,也是咱老百姓最便捷的翻身途径。不读书,就只能一辈子给人卖苦力,当牛做马...”

    如果没有方心同跳级这件事情,生产队的公房两年后就会被受灾的老宋家占了。

    村里直到“书香中国”项目推行的2018年,才在小卖部边上做了个三十平的阅览室,可惜那时候村里连人都没剩几家了。

    对于手头一向不宽裕的农民,集资搞文化建设,显然是高端了点。

    不过老于大叔认准了培养大学生这件事,决定带头冲锋。

    “我大侄子说的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村里有手艺,木匠活、瓦匠活都花不着钱。也就是买点玻璃,弄点木料的事。我老于家俩孩子,这事儿我先掏500块,大家算一算,一个孩子掏200,最后要是不够了,我于敬沿兜底。”

    有那个心眼小爱算计的,心寻思自己不是来看热闹的么,怎么突然改成集资了。

    有心想跑,可村里有头有脸的几家都在。这要是让人记心眼里,以后可就不好在村里办事儿了。

    也有能年头通达的,觉得小天才就是不一样,不但自己聪明,而且真仁义。自己出息了,绝不忘了乡亲们。

    就这样,老于大叔带头,队长配合,方心同出主意。在村小停办了十年之后,村里又一次有了文化教育机构。

    在方心同的规划下,自习室有两个用途。

    孩子们白天上学,大人可以把这里当阅览室用,读一些农业书籍、杂志什么的,也可以看看闲书。

    等孩子们放学了,每天到七点之前,归上自习使用。

    之所以这么搞,他是想再努力一把,看看能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给自己多少贡献点气运值。

    到了晚饭时候,大伙终于散去。

    屋里只剩下老方家三口人,享受亲密的“团聚时光”。

    方心同终于找到机会了:“爸啊,你那个做豆腐的手艺,是不是不行啊?”

    他掰着手指头数起来,“我听说除了卤水豆腐,还有石膏豆腐,聚酯豆腐。即便是大豆腐,也分水豆腐,嫩豆腐,老豆腐。豆腐坊还能同时生产干豆腐,豆腐皮儿,豆腐干,豆腐脑。我打小就听说你以前做豆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呢。”

    方爸爸觉得儿子飘了,居然瞧不起自己老爹。

    “你懂个啥,在生产队的时候,我做了五年豆腐官。要是手艺不行,能整个大队都服我?那可正是挨饿的时候,豆腐渣都当饭吃。现在我是不爱动了,起早贪黑的赚不了几个钱,还都是豆腐账。”

    方心同继续刺激人,“是么?不会是那时候缺吃少穿,做成啥样都能糊弄过去吧,毕竟饿极了大饼子也甜。”

    方妈妈也顺势补刀,“别听你爸吹呼,他要是真行,早开豆腐坊了。”

    老方脸上有点挂不住,咋媳妇孩子都没看得起自己呢。

    “不是我吹,只要我做豆腐,这十里八寸的,谁都不是个。就他们那两下子,在我这都不好使。”

    过了一会,老方又想起来新的论据。“咱县的老书记,贺福成吃了我的豆腐都直竖大拇指,差点把我带到县委大食堂。要不是当初生产队不放人,咱家也在县城住楼房了。”

    方心同见火候差不多了,从书包里翻出来一本新华书店买的《豆腐制品生产工艺》。

    “你就别吹了,没事儿让我妈给你念念,看看人家城里是怎么做豆腐的,几十年前的手艺了,老吹呼啥啊。我们学校旁边有个地房要出租,人家原本是干生豆芽的,我还寻思你接替了去做豆腐呢。听我妈这么一说,去了也卖不出去豆腐。”

    老方不太认字儿,小学一年级都没读完。农村扫盲的时候赶上柳河水库大会战,没参加上培训班。

    这娘俩欺负自己不会读书也就罢了,咋连自己的手艺都不信呢。没这点本事,老方家这日子咋过来的?

    “县城我也不是没去过,就他们用自来水做的那个玩意儿,白给我都不爱吃。我要是去了,都得把他们干趴下。”

    “老爸,你可真能吹啊。县城里多少做豆腐的,还能比不上你个大字儿不识的庄稼汉?”

    “谁家做豆腐比认字儿多咋滴,我这手艺,是拿几万斤黄豆练出来的,是跟老师傅学出来的。能跟他们这照书学的一样么?”

    “那平房一个月才150,你要是有本事,趁着秋收前去干俩月。别光在家里吹,上真章的练练。我跟管食堂的主任家孩子是同学,至少五中能每天买一盘豆腐。不过我看算了,你这手艺要是潮的楞的,到时候白瞎人情了。”

    老方一听这房租便宜,虽然五中地方偏了点,但周围也有挺大一片居民楼。自己整好了,一天能卖三盘豆腐。

    农村卖大豆腐,一块钱一块儿。一大模盘三十块,一天能卖九十块豆腐,少说能赚四十块钱。

    这可比农村编土筐扎扫帚强,这玩意不好卖,一年到头也挣不了五百块。

    “我就还非得照量照量,明天下午我跟你一起走,你要是真能让五中食堂买咱家豆腐,那我就干它一回。也让你们娘俩瞧瞧,咱老方家看家的本事。”

    方心同偷偷跟老妈竖了个大拇指,这母子配合,简直天衣无缝。

    老方还不知道自己掉进了人家的埋伏里,他不认字儿,方心同捎回家的信,他根本不知道写了啥。

    晚上,方妈妈特意炒了笨鸡蛋,给老方开了两瓶啤酒。

    儿子说了,县城的房子400块一平,这农村她是住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