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崛起之启程
繁体版

第38章 初次布局

    与顾小刚分开后,林清哪里都没有去,直接回家了。因为,今天的谈话,对于他来说,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在林清看来,进入IVD行业,在商业环节上已经形成了利益链条,这好理解。而商业与终端客户之间,也形成了利益绑定的格局,这也相对好理解。

    但是由学术小团体主导,与厂家联合,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了优势地位,这对于林清来说,就有些莫名诧异了。

    这样的格局,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但是反过来,也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为,IVD这个行业,本身就在不断的技术革新和创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光学、电子科学、流体力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技术乃至化学等学科的每一次进步,都会给IVD行业带来发展的机遇。

    就比如,电子科学的进步,使得XQ分析仪得以产生,逐步取代了效率低下的人工镜检。

    光学的发展,使得XQ分析仪从三分类阶段发展到五分类阶段,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XQ分析仪从五分类阶段发展到核酸五分类阶段。对于异常细胞的识别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而新技术和新产品出现后,因为其明确的临床诊断意义,受到医院用户的追捧,其结果就是医院提高了诊疗水平,是受益者;患者就医后能得到更精准快速的诊断,是受益者;而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和制造的厂商,获得了经营上的利润和资本市场上的收益,也成了受益者。在此基础上,厂商可以进一步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改良和新技术研发。

    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是符合市场规律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的。

    而在FK常规检测领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不可否认,酶化学法在其诞生之初,相比较人工镜检,是具备一定优势的。而其优势,更多的是在自动化上,也就是说检测的效率提高了,但是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不理想,国际学术届和国内的临床实践上,并不是十分认可,甚至很多人持有怀疑态度。

    但是,因为学术利益和商业利益的绑定,使得这样的产品能够大行其道,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得到应用。那么无论从医院、还是患者而或是研发新产品的厂家来说,都是一种阻碍。更先进的产品无法得到应用,医院的诊疗水平就不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就医的诊疗过程也会变得更加复杂,而厂商,也没有资金投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中。

    如此,则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而对于商业环节来说,从根本上是看重利润的,并不关心技术是否先进。无论是哪个厂家的产品,只要让我经营,我能挣到利润,就可以了。新技术,是不是能被医院接受并认可,那是你生产厂家的事情。

    所以,从IVD行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上看,从厂商到商业再到终端客户,各个环节的分工和利益分配情况已经是相对固定的了,林清作为新入行的经销商,第一选择就是想办法切入这样的利益链条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谈何容易啊。

    从这段时间的了解上看,IVD行业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了。

    这个行业在发展初期,也是一片荒地,政策监管不严格,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形形色色,三教九流。很多人都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划分好势力范围。

    随着各项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已经形成的势力范围基本上得到了加强。

    大型经销商控制着各个大型医院主要产品的供货权,对于厂商而言也有着十分强大的选择和议价能力。中小型经销商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不断地被大型经销商蚕食着市场。而在这些相对规范的商业流通体系的边缘,也游荡着一些游击队式的业务人员,有时候也形象地称之为“背包客”。

    这是商业流通领域最基本的经销商生态格局。

    对于林清而言,应该从哪个环节切入呢?

    对于大型经销商,这不可能,无论从已经形成的业务联系、人情关系还是资金实力,都不现实。只能团结,不能与之为敌。

    对于中小型经销商,能生存在下来的中小型经销商,一定是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有着不可替代、也是不可言传的优势的,也就是说,战略大方向上,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具体的业务上,只怕会出现与地头蛇进行竞争的态势,强龙还不压地头蛇,更何况林清现在只是一条小水蛇。

    而对于“背包客”,本来他们就是游走在行业边缘的业务人员,无论从业务规模还是医院等级,林清都不会选择与他们竞争,因为不值得。

    那么有没有可能选择一条更好的路呢?

    作为研究发展战略的林清,对于这样的事情,是有心得的。

    曾经,华夏最伟大的领路者,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实现了伟大的理想。

    现在,是不是可以借鉴呢?

    完全可以!

    因为一个行业从野蛮生长到逐步规范成熟的过程中,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专业化,主要参与环节的专业化问题。

    IVD行业作为一个专业门槛极高的行业,必然有这个需求。

    那么,有没有可能从这个需求出发,去确立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在行业中,能够多团结,少数敌,从而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呢?

    应该能,至少在杨总那里,他们是有需要的,因为杨总和顾玥向孙瑞芬明确表达了这个意愿,这也直接说明了,即便是那样规模的经销商,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需求应该如何明确,如何进行筹划和布局,如何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发挥作用,就是林清接下来要重点思考、研究和实践的主题了。

    FK产品的破局点,有没有可能也是同样的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