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这个秦始皇很听劝
繁体版

第5章 赵高之罪

    “结合历史,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古以来太子都是国本,秦始皇一直不立太子,这就给了其他人一个特别的信号。所以在始皇帝最后一次巡游猝然病死在路上时,就给了赵高和李斯矫诏的机会,让他们有时间篡改始皇帝的遗诏,伪造始皇信件计杀扶苏和蒙恬,扶立胡亥上位成为秦二世。因为得位不正,加上赵高的怂恿,导致胡亥上位后大肆杀戮皇子和大臣,搞得人心惶惶。如果秦始皇早点立太子,这些破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第二,秦刑法太过严苛,沉重高压的统治下整个秦王朝就像一根绷紧的弦,只要一断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始皇帝死后天下各地都在闹起义;

    第三,秦始皇总想着一代人就把几代人的事做完,筑长城,修驰道,建阿房宫,在这基础上还要征南越,修灵渠……要做的事太多,对国家的压力太大,比如岭南这种地方,根本不足以诞生出可以威胁秦王朝地位的势力,完全没必要这么快就出兵,要说能一鼓作气打下来也就罢了,偏偏又被拖入战争泥潭,花了四五年时间,死了几十万人才打下来。战国战乱几百年,统一之后不想着让民间休养生息还在到处打仗,它不灭亡谁灭亡?;

    第四,秦朝制度也有毛病,从军制到官职都有很大的毛病,包括郡县制,看似是文明的进步,实际上却没有因时制宜。这方面大秦可以参考一下西汉和带英,总结一下就是郡国并行,王霸兼用。秦地行郡县,余地行分封,这样既解决了秦朝军制下诞生的一批军中地主阶级的怨气,还能收拢力量,养精蓄锐。在积极让权的同时挑拨各国内部矛盾,哪国造反还能派出秦军刷一波军功,缓和一下自己国内的矛盾,等到主强藩弱时再行削藩,真正一统天下;

    第五,鼓励商业,搭配秦直道建设相对高效的仓储物流体系,通过工商业使得全国各地有机地联系沟通起来,打破不同地域之间的排他性;

    第六,改革教育,教育是国之基石,再重视也不为过。逐步设立官学,开创科举制度,打破世家门阀的阶级垄断,光做到这一点就能进步几百年了……

    第七,秦始皇对六国剩余的贵族杀的也不够狠……

    还有第八……”

    这条回复很长,嬴政也看得很慢。

    不过越看,他的眼神就越亮。

    立太子、宽刑法、休民生、变制度、励商业、改教育,杀贵族……

    这一条条洋洋洒洒的回复掷地有声,言之有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迅速提升,甚至超越了李斯的《谏逐客书》。

    “此人真乃当世大才是也,若是能为我所用,便是封王也未尝不可……”

    看到后面,嬴政忍不住抚掌而叹。

    虽然这条回复将秦朝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贬低了一次,但嬴政却丝毫没有生气,一是他知道生气也没用,二是他本就是个善于接受谏言的帝王。

    而且这条回复某些方面虽然显得有点幼稚稚嫩,但能从后世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提出这么多观点,也足以让嬴政受益匪浅了。

    “……如果能做到上述这么几点的话,帮大秦续个一两百年命应该还是没问题的。当然,如果有功夫做这些事的话,那我的建议是不如推翻了重开……”

    【收到建议:带头推翻大秦,从零开始再造河山!奖励:原子弹原理及制作技术】

    看到最后,一条建议出现在白色光幕上。

    收到这条建议的嬴政脸色一黑,什么叫抬头推翻大秦?让他自己推翻自己吗?

    简直荒唐莫名!

    再看着奖励一栏,嬴政更是摸不着脑袋。

    这个系统的听劝奖励为什么都如此奇特怪异?

    如果说之前的医药箱自己还勉强能猜到是什么东西的话,那这个什么“原子弹”光看字义他根本猜不出来是何物啊。

    不过既然是原理和技术,那应该是工具或者武器一类的东西,总不可能是食物吧?

    包括之前那条让位给刘邦的建议奖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整科技树“,云里雾里,不知所谓,想必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

    嬴政摇摇头,没有去管。

    他的大秦铁骑天下无敌,就算得到什么新武器对大秦来说也只是锦上添花,并不迫切。

    白色光幕上的提问下面没有再出现新的回复,嬴政毫不在意。

    这两条建议他不可能会照做,但建议本身的价值就足够他研究很长一段时间了。

    知晓如此多后世之事后,他绝不会再让秦朝二世而亡!

    …………

    “你可知晓陛下召见我是为了何事吗?”

    殿外,一个身材高大,面白无须的中年男人皱着眉头询问领路的黄门郎,语气并不友好。

    黄门郎虽是天子近臣,然而此时的赵高正得始皇帝恩宠,黄门郎也不愿得罪于他,只道:“在下只是代为传阅陛下旨意,何事并不知晓。”

    这里要说一句,赵高并不是太监,包括太史公在内没有任何一部史书典籍明确的记载过赵高是太监,人家是有儿女还有女婿的。

    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还参与了废秦二世的阴谋,只是因为史记记载赵高是宦人,拥有宦籍,所以后世以讹传讹将其认为是太监。

    实际上秦汉时代的“宦人”和后世的“阉宦”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是太监的赵高此时心中隐隐有些不安,自从此次东巡回来之后,始皇帝的表现就太过反常。

    早前开始三日还好,除了提及所谓“仙人入梦”一事之外一切正常。

    第四日,始皇帝突然缺了今日的常朝,随后几日宫内传出消息,言称始皇帝偶感风寒,一应朝会暂且罢免,公务交由两位丞相一应处理。

    按理说皇帝病了想养养病这很正常,但这可是始皇帝啊!

    放在其他君王身上的事怎能放在始皇帝身上?

    今天缺早朝,明天怠政务,后天敢做什么他都不敢想。

    其余人只当始皇帝劳累太久想休息一下,赵高却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不对劲。

    他备受始皇帝宠信,拥有自如进出宫廷的权利,在察觉不对之后便打着探望的名义想要入宫觐见。

    但这次宫外的侍卫拦住了他,称始皇帝养病期间不想见任何人。

    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让赵高感觉大事不妙,狭窄的信息面却让他根本不知道从何处补救。

    “莫非是因为我这些时日离公子胡亥太近了吗?”

    他回忆自己近日是否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可思来想去,也想不到有什么。

    顶多是自己的弟弟赵成仗着自己的权势干了几件出格的事儿,这种小事始皇帝也不会费心去询问。

    除此之外,官员接触皇子确实是种忌讳,但赵高因为精通刑法,所以才被始皇帝派去教授公子胡亥,师生之间亲近些,想必始皇帝也不至于说些什么。

    “总不可能是因为那件事……”

    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眼中瞳孔微微一缩,他自信那件事的首尾被他处理的很干净,绝不会被人查到才对。

    在忐忑的心绪中,赵高步入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