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这个秦始皇很听劝
繁体版

第52章 教育强国

    等等,咸阳,秦家村,嬴姓……

    这指向性未免有些太强了吧?

    李安问道:“现在姓嬴的人倒是少见,你们那个村子的人不会跟秦始皇有关系吧?”

    他这话自然是开玩笑。

    关于秦始皇后人,历史上很少有相关的记载。古时候姓,氏分离,嬴是大姓,下面划分了许多不同的氏。

    比如嬴政又叫赵政。

    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姓氏不分家,为了将不同的氏区分开来,氏就变成了姓。

    加上秦朝末年时赵高胡亥对宗室的迫害,又遇上项羽屠城,诸王乱战,到了现代仍然以嬴为姓的已经十分少见。

    嬴政:……

    不光有关系,而且他就是秦始皇!

    嬴政迟疑了许久,最后说道:“可能有点关系吧,我们这个村子在山里,平时不怎么和外界往来,听村子里的老人说,我们应该是秦始皇第九子,公子泯的后裔。”

    他清楚就算自己说出自己的身份对方估计也不会相信,好不容易遇到个肯交流的后世人,还不如暂且先编造一个现代的身份,稳住之后再慢慢接触。

    从以前所看的文章中,嬴政大致弄清楚了后世的行政区划,大致就是省市县三级,下面还有乡,村,与大秦郡县制除了名称不同,其他都没什么两样。

    按照后世的话说,同样是中央集权制度。

    “公子泯?秦始皇第九子?真的假的?据我所知,现在秦始皇只有三四个儿子的姓名流传了下来。你们村里有族谱能证明吗?要是能证实的话这事儿可是个考古界的大发现!”

    刚刚下班回家放下背包的李安看到这句话,眼睛都亮了起来。

    他研究秦朝历史这么多年,还从没听说过秦朝公子里有公子泯的存在。

    秦汉之前的权威历史资料本就十分匮乏,只有太史公的《史记》最为详实,可以说就是这一本书撑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无可置疑的完整性。

    否则就依那群西方强盗的性子,别说夏朝,先秦时期的历史国际考古界都不会承认。

    要是能有一本记载完整的始皇嬴姓族谱,那无论是对考古界还是历史界来说的重要性都是革命性的。

    可惜让他失望了,嬴政手上哪里有什么族谱,宗室倒是有宗谱,但那玩意儿上面嬴政自己的名字都在最后几代上,说出来对面也不会相信,也没什么用处。

    大秦始皇帝:“没有,村里的老人都是口述,没有族谱在,不知道是真是假,所以我才说可能。”

    李安眼神一黯,从激动的情绪中平复下来。

    也是,现在信息这么发达,要有这种东西存在国家早找到了,还轮得到自己吗?也是冲晕了头。

    “那大概是假的了,据记载胡亥将始皇帝的儿孙都屠干净了,只有公子高自愿赴死,保下了他这一族。你们要真是秦始皇后裔的话也应该是公子高的后代。公子泯的话……史书上没记载过这人的名字,我也不太清楚。”

    李安发信息说道。

    嬴政再次得到一个小情报,他知道胡亥赵高勾结将其余公子尽数杀了,但没想到这两人连其余公子的族人都没放过,如此丧心病狂,让嬴政看得心惊胆战。

    他拍了拍胸脯,还好自己已经把赵高发配流放了,胡亥那里他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举动,但他已经裁换了一批新的宫人。

    从以前的宠爱有加,到现在不闻不问,嬴政对胡亥的态度稍微上心的人都能看的出来。

    公子胡亥失宠了……

    “算了,有空我去你们那儿找你玩儿吧,我对你们村子还挺有兴趣的。对了,冒昧的问下,老哥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不方便的话可以不用回答。”

    听到说秦家村和秦始皇可能有关系时,李安就下决心要去那儿看看,同时也很好奇秦家村究竟是啥情况。

    按照对面说的,他们那儿连小学都没有,也不知道小学是什么。

    华夏土地上还有这样的地方?李安对此是不信的。

    对面这人的表现也很奇怪,一边能熟练在网上冲浪,一边又说连网站是啥都不懂,从聊天中表现的就像一个对现代社会一无所知的原始人。

    要是没撒谎的话那这情况就很诡异了……

    反正咸阳就在边上,哪天得空去看一眼也没啥。

    另一边,看到问题的嬴政斟酌之后开口:“我叫嬴正,刚入不惑之年。”

    “我超,老哥都四十岁了?你大我一轮还多,我今年才刚满23……”

    李安惊讶道,随即注意到了嬴政的名字:“等等,你的名字是嬴正,还是嬴政?”

    “嬴正。”

    李安恍然地看着嬴政的昵称:“怪不得你取这么个网名。”

    “你呢?你名字为何?”

    “我叫李安。”李安开玩笑道:“你要真是秦始皇后裔就巧了,我家祖上也勉强称得上宗室。我家老祖宗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孙李徽下面的一支,正宗李唐皇室后裔。”

    与秦家村不同,他家里可是有族谱的,几十代人怎么传下来的都有记载。

    竟还是个贵族后裔?

    嬴政倒是没想到,对面与自己聊天之人祖上也有显赫家世。

    不过他也没太在意,与李安后世人的身份相比,皇室后裔之类的身份对他来说完全不值一提。

    双方互通姓名后又聊了一会儿,大致算是混熟后,嬴政就开始忍不住心里的问题了。

    大秦始皇帝:“昨日我听你说有小学与九年制义务教育,不知可否详细解释一番?”

    “……你认真的吗?”

    “自然是认真的。”

    “好吧……就算你逗我玩也没事,就当是我昨天骂你的道歉了。”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国自198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施行教育制度,在2006年通过法案修订中规定,凡具有我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适龄儿童入学开始,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加起来合为九年,所以称作‘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与大学不包含在内……”

    嬴政没有打断李安,看得聚精会神。

    古代自然也是有学校的,不提明清后大家耳熟能详的私塾,太学国子监之类。

    华夏最早可考据的学习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存在了。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礼记·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春秋之后最出名的学校大概就是稷下学宫了,这样一所半公半私性质的学校是春秋时期全天下最高等级的学府,鼎鼎大名。

    春秋战国之后礼崩乐坏,教育体系也基本被破坏殆尽。

    所谓“天子失宫,学在四夷”。

    直到汉朝之后,武帝时期太学建立,被破坏殆尽的官学体制才得以重新修复。

    至于此刻秦朝的教育嘛……不能说一点没有,也只能说看不到啥影子。

    贵族公卿家中自然有请的塾师单独教导,而底层民众是没啥受教育的机会的。

    秦朝搞的“以吏为师”那一套法子,实质上打击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发展的私学,是教育制度的倒退。

    李安没有糊弄,将九年义务教育解释地十分详尽,时不时还切出后台到浏览器里寻找补充。

    嬴政耐着性子看到一半,终于还是忍不住发出疑问:“为什么国家要花费这么多钱财在平民的教育上?黔首百姓读书能有什么用?这么多钱为何不用来修筑基础建设,或是花在军队里?”

    在他看来,国家的底层庶民让他们懂得点法律知识就够了。

    教育那些底层人有什么用?既花费钱粮,也看不到什么收益,底层庶民懂得越多,反而越不利于国家统治,使内耗加剧。

    他认为大秦的教育制度就很完美。

    底层乡村有秦吏,三老掌管教化,县有县衙,郡有郡守。

    大家各司其职,各掌其事。

    若这样的制度不被破坏,就算运转个千万年也不会发生问题。

    看到嬴正发来的消息,李安脸色一正,批评道:

    “老哥怎么能这么说呢?教育是国之大计,是国家强盛的基石,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一个能让全民受教育的国家不一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是一个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国家!”

    嬴政隔着屏幕也能体会到两千年后那个名为李安的青年话里的严肃性。

    “我用德国举个例子吧,不知道老哥清不清楚德国的历史。在近代史上,德国能从欧洲一介落后的二三流农业国,华丽转变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列强之一,甚至在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后,仍然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恢复过来,靠的就是强大的基础教育体系!”

    “在1871年,德国的全国识字率就高达百分之八十七,至1890年文盲率已降至百分之0.5。二战前,诺贝尔科学奖合计128人,德国就有38人,占了三分之一还多,比美英加起来还多!”

    “而扶桑,那个弹丸之地的小国,为何敢对我华夏发动战争,还将我华夏打得节节败退?同样是因为扶桑在二战前识字率就已经超过百分之九十,建立起了工业体系,我泱泱华夏才败的一塌涂地。”

    “而至今日,我国刚建国时识字率还不足百分之二十,而在国家的大力发展下,到七十年代末,青少年识字率已达百分之九十四,每年有初中毕业生一千五百万人以上,高中毕业生五百万人以上。”

    “正因为有这么多有文化程度组成的人的生产大军,才让我国得以在后面几十年经济腾飞,他们是国家的基础,是经济腾飞的根基!”

    “如今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网上有人讨论说华夏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人口红利,但一个全是胎教学历的人组成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只有受过教育的人口才是工业化人口,才能带来切实的工业产出。否则便不是人口红利,而是人口负担。比如我们的邻居,巴拉特国同样是一个人口超十亿的人口大国,为何我们和他们同步发展至今,他们从一开始状况比我们还好,发展到现在却仍然没什么改变呢?不正是因为他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做的一塌糊涂吗?”

    “老哥你的思想觉悟还是得赶紧提升起来啊,别在网上瞎看什么‘读书无用’之类的言论。我不知道你这么大的岁数有没有成家立业,如果有了孩子的话可千万别给他们传输这样的思想。我不知道你们那儿什么情况会连小学都没有,实在不行的话我可以帮你联系一些福利教育机构,可以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里学习。”

    李安劝道,在他想来,嬴正都四十多了,还窝在山村里,应该就是那种不通世事的村民,这样的人在他看来已经废了。

    但他废了可不能让他的儿女也受到他的影响啊。

    李安自觉还是蛮有正义感的青年,可不能让祖国的未来的两朵鲜花就这么毁在了愚昧的父母手中。

    “如果担心学费的话没有必要,福利教育机构都是国家补贴,免学费的,你如果放心我的话,我可以帮你照顾孩子。”

    李安的透露着大学生的愚蠢与天真,谁敢把自家孩子交给一个在网上刚认识还不到一天的人的?

    但他确实是想要帮助嬴正。

    你还想帮我照顾孩子?

    嬴政嘴角抽了抽,按照李安自报的年龄,他的孩子里,年纪最大的扶苏都已经比李安还大了。

    而且就算他想把孩子给李安照顾,李安也没法带走啊!

    “不必了,我这里虽然没有小学,但我家中也请了老师教导。”

    嬴政回复道。

    “啊?你们那儿没有学校又怎么会有老师呢?”

    这下轮到李安懵逼了,但他很快就脑补道:“哦,你应该说的是支教的老师吧?如果有支教的老师,那老师讲课的地方就叫小学吧?”

    不过很快李安又皱起了眉,咸阳与西安隔得这么近,哪儿有什么穷的需要支教的村子?

    在与嬴正继续聊着的同时,他切换页面,在“缺德地图”上搜索咸阳附近哪儿有个叫秦家村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