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去支教,你却打造农业帝国
繁体版

第二章 穷乡僻壤向云村

    向云村。

    村口的开阔地上,站着三十几号人口。

    清一色的老人妇女小孩,没有哪怕是一个青壮年男子。

    他们的身前拉着一条红底黄字的横幅——欢迎文浩云老师来到向云村大家庭。

    他们站在那里,紧张而又期待的眼神皆直勾勾地盯着峡谷内。

    一个个翘首企盼的目光,何其殷切!

    当文浩云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他们脸上的紧张霎时间尽去,而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小孩子中两个性格比较外向的甚至欢呼雀跃起来,“文老师来喽,文老师来喽……”

    紧接着,所有人整齐划一地喊,“欢迎文老师来到我们向云村这个大家庭,欢迎文老师来到……”

    随即人群中一名六十来岁的小老头小跑着迎了过来,双手有些颤抖地伸出,激动地道,“文老师,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是把你给盼来了。”

    面对如此阵仗,文浩云颇为动容。

    前世他去过多个地方支教,但这般隆重的欢迎场面,还是第一次见。

    所谓的隆重,与来的人多少无关,与欢迎仪式环节设计是否别出心裁无关,与所有流于表面上的一切通通无关。

    文浩云两世为人,人生阅历何其丰富,他看出来了,听出来了,现场所有这些人对他的到来,是发自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是发自内心地欢迎他来到向云村这个大家庭。

    初次相见大家却已发自内心地把他当成了村落的一份子!

    文浩云望着这群淳朴的村民,感觉特别的亲切。

    真的,从国外回到钱都文氏,他没有回家的感觉。

    然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才感觉像是回到了家里。

    ……

    “你就是高大高村长吧,你好你好。”

    虽然心潮荡漾,情绪迭起,但文浩云心理素质绝佳,并未流露多少出来,微笑着与小老头握住了手。

    这个名为高大实则身材瘦小的小老头他在现实中是头一回见,可在电话里,在微讯视频中,却已多次接触。

    话说向云村是文浩云尚在国外时,通过多种渠道从国内众多偏远穷困村落中相互对比,精挑细选选定的村落。

    毕竟他这次不像前世简单地为支教而来。

    此番支教只是其次,甚至说难听些,支教只是一个堂而皇之来到山村的幌子,一个为了让老乡们轻易接受信任他的身份——如此可以省去诸多的麻烦!

    他来,重点在于利用金手指做点事情。

    而他最终选择了尚云村,基于三个因素。

    1地理气候,2自然环境,3地方人文。

    文浩云多方位了解过,向云村前两项很合他的意。

    不过他最看重的是第三点。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他认为人和才是重中之重。

    通过前面与向云村村长在电话微讯中的接触,他看出来高大这人是不错的。

    上梁正,下梁想必不会歪到哪里去,整个村的氛围想必会比较融洽。

    现在看来,他的判断没有错,向云村的氛围,给他的感觉是极好的。

    ……

    高大介绍村民们与文浩云认识。

    其中重点介绍了那六个适龄小娃子,这些都将是文浩云的学生。

    这六个孩子,读的是一到三年级——村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四年级会到镇完小去读寄宿。

    至于向云村的人文历史与人口情况,曾在电话里高大就和文浩云如实介绍过。

    向云村全体村民同宗同族,在此居住了数百年之久。

    二十多年前,村落的人口达到顶峰,有一百多户人家,六七百口人。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在大华国近些年的经济腾飞中,在人往城市涌的浪潮下,向云村的人口流失非一般的严重。

    现在的向云村在籍户数仅五十多户,在籍人口一百多人。

    常年留守在村里的人更是少得可怜,才三十多人。

    今天来迎接文浩云的,除了高大的婆娘和另一名村妇在做饭菜,除了村里的最长者,其他人一个不落地全来了。

    可见村里对文浩云到来的重视。

    ……

    “文老师,往这边走。”

    介绍完毕,寒暄结束,大伙儿簇拥着文浩云往村部走去。

    所谓的村部,就是村长高大家里——一幢土砖黑瓦木梁的老房子。

    事实上全村拢共就那么几幢或一层或两层的红砖楼,其它的以土坯屋居多,更有数家是茅草屋。

    需知现在都是什么年代了,土坯房茅草屋在大华绝大部份的农村里,早就消逝无踪!

    向云村之贫穷,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和路一直没修通,也有莫大的干系,建筑材料要运进来非常不方便。

    “文老师,坐,快坐。”

    堂屋里,高大热情地请文浩云入座。

    其余村民包括孩子们都已散去,只留下一名村民作陪,另外还有一名村民在高大家里等着。

    留下的这人是村里唯二的两名干部之一,副村长高歌。

    五十多岁的山里汉子,身子骨墩实,脸色黝黑,话不多,看上去就给人一种很憨厚很质朴的感觉。

    在高大家的这位是村里的最年长者,叫高首,今年九十岁,白须白发,慈眉善目,背身佝偻,腿脚不太利索,不过精神劲儿还不错。

    这会他坐在文浩云的对面,浑浊的双眸满怀感激地看着文浩云:

    “文老师,你的情况小大都跟我说了……

    你一个大城市里的人,在国外喝了几年洋墨水的留学研究生,听说家里还是做大生意的吧……

    你能来到我们向云村这个犄角旮旯里教那些屁娃子,真的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

    我们村的那几个孩子,已经停学一个多月了啊!

    小大应该和你说过吧,我们村前前后后来了不知多少个老师,最久的没待满半年……有两个一进我们村,饭都没吃掉头就跑了……还有四个,更是在半路上就走了……待一天几天走的,我都忘记有好多个了。

    我们村实在是太穷太偏僻啊,连条路都没通……

    我们村的人呐,就是吃了没读书的亏。

    我一直都在期望啊,在我入土前,村里能出一个重点大学生……一个就行!

    我没两年好活了,我知道我这辈子是看不到喽。

    但是我相信,文老师你来了,这几个孩子中将来肯定能有人考上重点大学。

    肯定能有人会有出息,改变我们向云村的这个啥都没有的面貌!”

    文浩云听老人絮絮叨叨地说完,心下暗自摇头:老人家啊,今时不同往日啊,考上重点大学不等于就有出息啊!

    看看社会上多少重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多少在家啃老?多少在送快递送外卖?多少……

    心里话归心里话,文浩云神色肃然地道,“老爷子,这几个孩子、咱们村里将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请你老人家放心,既然我来了,我肯定会尽我最大的能力。”

    文浩云这番话说得很真挚,听得三个老人暗暗舒了口气。

    但心并未就此完全放下。

    因为这个文老师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优秀了,大都市人,海归硕士,富二代……

    关键文老师长得高高大大,白白净净,帅帅气气,一看就是在象牙塔里长大,从小没吃过苦的主。

    文老师又能在这里撑几天?

    老人们早就讨论过,都表示心里没一点底。

    同时他们还讨论过,不管文老师能不能撑住,他们都当以贵客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