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红云:紫霄争位只是开始
繁体版

第五十八章 无上道法皆玄妙

    “红云师兄在家吗?”

    红云与三清等人正在论道台论道,忽然听到这么一嗓子,心想这是谁来串门了么?

    循声望去,护山大阵之外,隔着大老远两个人正往这边赶来。

    “是西方二人?来这里做什么?”红云没想到这两个人会过来。

    通天道:“隔着那么大老远鬼叫什么?”

    玉清道:“呵呵,三弟你是直率人,自然不知小人心思。他们是害怕四弟这里设置了什么厉害阵法,佯作不知坑他们一回,所以先出个声。”

    通天道:“既然畏首畏尾还跑来做什么。”

    太清道:“恐怕是来打探四弟底细的。”

    女娲也道:“若是嫌麻烦,莫若闭门不见。”

    红云笑道:“若是打探底细的,那可倒是正好。”

    二人落下,来到论道台,一看三清等人都在这里,连忙道:“原来各位师兄师姐都在这里,今天我二人来的可是正好。”

    红云问道:“你二人不在须弥山好生参悟修炼,来我这里何事?”

    二人道:“我二人刻苦参悟,乃是老师所授博大精深,非一时能够领悟,所以特来向红云师兄请教。”

    红云笑道:“原来如此,我等正在这里讨论,你二人今天来的确实正好,不如一起讨论。”

    二人听完暗喜,须知这论道一事,并不同于聊天,可以胡说八道。论道之时用道语传递信息,伴随道韵流转,一般做不得假。

    当然若是双方差距太大,另当别论。

    准提忽道:“我二人来时,见红云师兄道场,这护山大阵何以东缺一块西少一块,如此甚是难看。不知这是何故?”

    红云答道:“此道场建立之时,这些山峰已有生灵,不愿搬走亦不愿并入我这道场,故此隔了出去。”

    准提又道:“红云师兄堂堂道门首徒,自家道场都不圆满,成何体统?”

    红云道:“只要我心中之道圆满即可,此道场圆满与否并不重要。若是为了这道场圆满反而破了心中之道,岂非舍本求末?”

    接引问道:“何以这道场圆满反而破了你心中之道?”

    红云道:“并非道场圆满便破我心中之道。而是我若强行让这道场便会破我心中之道。”

    接引道:“请问红云师兄心中之道是何道?”

    三清与红云交换了一下眼神,果然这二人是来打探底细的。

    红云心中有数,答道:“我心中之道尚未大成,亦不可名状,若要强名之可以谓之善道。”

    西方二人听了摸不着头脑,道:“红云师兄是洪荒好人,这尽人皆知,只是这善可以作为道么?”

    红云道:“道有千变万化,善如何便不可为道?”

    准提问:“那这善道,作何解?又与这道场有何关系?”

    红云道:“善者,良知也。良知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试想,我为准圣,若有天道圣人要建道场,将我驱离此处,我可愿意?现在,我为准圣,他为金仙,我建道场将他驱离,他可愿意?若此事我所愿意,我必不施于他人,此便为善。

    “为善之道,博大深奥,非一语可解。今日举此一例,不过吾道之一隅也。”

    红云这番话说的极其浅显明白,即使体会其中的道韵,也知道并无一字虚言。

    只是这善道如何修行,如何运用,西方二人却没有听出任何端倪。

    接引又问:“红云师兄这善道固然是好,可是我等修道当有外显之用。若是修了这善道,连道场圆满都解决不了,修这道又有何益?”

    红云道:“我这道场自然能够圆满。”

    准提道:“那请问如何圆满?”

    红云一伸手,从飞瀑中引了一道水流过来,落在论道台地面石板之上。

    石板上有浮雕,水流顺着浮雕纹路蜿蜒,片刻之后,石板上水流连成一片,却有几个浮雕凸起不曾被水漫过。再等片刻,水流积蓄更多,终于瞒过所有凸起,整个水面变得平整。

    红云看了二人一眼,一挥手撤去水流。

    西方二人看了半天不得其解,摇了摇头问道:“此何意?”

    红云答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二人还是不解。

    红云又道:“水性善下,道贵谦卑。是以上善之道,心平气和,任万物之生遂,无一不被其泽也。上善之心,无好无恶,浩浩荡荡,无陂无偏,极其和柔。是以居上不骄,为下不卑;于己无尤,于人无怨。”

    二人听完还是不解。

    红云道:“若是如此,你二人可日后再来我这道场一观,看是否圆满。”

    二人还要再问。

    通天插言道:“悟性不够,便是与你讲上万年,你依然不解。”

    通天这话直来直去,即便这二人脸皮厚实,也微微见红,赶紧岔开话题道:“既然论道,不如各位师兄都讲一讲。”

    红云道:“即是论道,你二人也讲一讲你们所悟之道?”

    二人犹豫一阵,陪笑道:“我二人在师兄弟中,排行最低,当最后再讲。”

    太清想了想,自己之道无不可言,便先开口道:“那我便讲一讲我所感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太清此言一出,西方二人震惊无比,只觉其中道韵玄奥难言,深邃无比,却又完全不懂,心想:“太清之道,竟然高深若此。”

    二人赶紧追问:“不知师兄此语何解?”

    太清道:“生天生地生万物生众生灵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混沌;天地既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

    太清还要再讲,西方二人脸色已变,道:“太清师兄切莫再讲,此道玄奥。我二人修为尚浅,再听下去,恐道心不稳,将再也无法证道圣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