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代人
繁体版

第十七章 90年代国内文学界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以下是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

    一、背景

    80年代末,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文学出现了盲目适应市场化的潮流。90年代以后,“重建失落的人文精神”成为文学领域的主要思想,许多作家开始深入反省,整个文学创作领域进入了一个以“追求人文精神、关切现实人生、高扬个体感性为主导的深入发展阶段,出现了多种内涵题材的作品。

    二、主要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

    1.新写实小说:注重写实性,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

    -刘恒:原名刘冠军,作品多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擅长用写实的笔触生动传达生活原色,代表作有《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菊豆》),通过对女人母性与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民以食为天”。

    -池莉:代表作《烦恼人生》标志着新写实小说的诞生,描写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细节,表现生活的平凡与烦恼,呈现出传统现实主义的特色;还有《小姐,你早》《生活秀》等作品。后期作品《你以为你是谁》对人生严肃哲学命题展开了更深刻的探寻。

    -方方:原名汪芳,代表作《风景》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

    -刘震云:擅长以朴实的笔墨描绘普通人的平常生活,擅长用反讽来叙述生活细节,从中透视出时代的深刻变化和人物的心理波澜,代表作有《一地鸡毛》。

    2.先锋小说:

    -苏童:代表作《妻妾成群》以历史颓败为刻画对象,带有一种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意象,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米》则带有欺诈、诱惑、阴谋、复仇等元素,体现了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浓郁感伤。

    -余华:前期擅长冷酷的叙述,关注社会阴暗面,探究非常态行为心理,作品中常涉及罪恶、暴力、阴谋、死亡等主题。但从《活着》开始关注生存哲学和日常伦理、现实痛苦,表现了“中国式最朴素的生存哲学:活着”。

    -北村:他将自己第一部小说《施洗的河》称作“精神的报告文学”,在小说的思想内蕴上具有强烈的先锋色彩。

    3.女性小说:90年代以后,以陈染、林白等人为代表的作家剖析女性的性心理和私生活。

    -林白:原名林白薇,代表作《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生活、渴望欲求、绝望祈祷。

    -陈染:代表作中篇小说《世纪病》《与往事干杯》(一个女孩父母离异、自我封闭而进行大胆性尝试的故事,是作家转向揭示女性内心隐秘的代表作品)。

    -铁凝:能够真切深刻地描写女性世界,代表作有《棉花垛》《玫瑰门》等。

    -卫慧和棉棉:代表着都市中新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她们的女性书写从先锋作家的重点开始,其小说人物已经失去了社会和精神的内涵,而几乎只剩下生物性。

    4.此外,还有一些作家关注历史题材、反腐题材、少数民族文学等。部分作家在社会文化转型、商业社会消费取向兴起的环境下,转而更加急切地呼唤精神背景,在历史传统、民间宗教和文化中寻找维护精神纯洁性的资源。

    三、文学环境和总体状况的变化

    1.文学体制改革:90年代文学体制进行了改革,减少了对专业作家、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的资金支持,要求其进入市场自负盈亏。这使得文学与政治权力和市场产业之间构成了新时代的复杂关系,通俗文学重新兴起。

    2.文化差异与思想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精英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位置逐渐边缘化,引发了其普遍的自我怀疑和思想分化。现实中国主要存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文化、精英知识分子的高雅文化以及大众的通俗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与斗争。

    3.文学潮流的淡化:在新写实小说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潮流派别减少。相比之下,长篇小说和散文的表现较为突出,有“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的说法。长篇小说的繁荣与当时普遍具有的文学史意识有关,其故事性也使其更易流行并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4.批评的理论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传统的作家文本批评依然大量存在,但寻求理论自证和繁衍的理论批评,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目标,这与对欧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有关。文化研究最初为解释大众文化现象而产生,但因其不注重作品的审美分析,搁置作品的文学性,很快与理论批评合流,导致出现“批评的缺席”的责难。

    5.先锋性探索的式微与融入:先锋派在叙事和语言自觉上的成果成为文学常识,被普遍融入写作实践中。作家的取材关注点从重大社会问题转向常人的生存状态,部分作家关注历史,形成新历史小说潮流,这些作品在正史背景下书写个人或家族命运,重视个人经验,将历史处理为个人难以把握自身命运的结构性暴力。

    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的特点,各种文学流派和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版图,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不同的作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回应时代的变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对新世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的国内文学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反映社会现实与时代变迁: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陈忠实的《白鹿原》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呈现出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深入刻画人物形象与精神世界:像余华的《活着》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展现了人在承受巨大苦难时的坚韧。王安忆的《长恨歌》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写得哀婉动人,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莫言的《丰乳肥臀》通过描写家庭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表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颂。

    -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传承和展现:阿来的《尘埃落定》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学风格与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包括王朔塑造叛逆者形象的调侃式写作,韩少功《马桥词典》独特的词典式叙事,张炜《九月寓言》的寓言式表达等。

    -引发对人性、社会问题等的思考: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充满对人生的种种感悟以及对亲情的深情讴歌,是作者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体现了对生命、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拓展文学题材和领域:网络文学在90年代兴起,其形式较为简约短小,内容驳杂,语言有网络特色,如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安妮宝贝的《彼岸花》等。虽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但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90年代的文学传达出更为繁复微妙的时代信息,呈现出丰富、含混以及多元化的景观。不同的作家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百态、人性的复杂以及文化的多元性,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些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当然,90年代的文学作品众多,具体作品的文学价值还需结合作品本身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文学风格与流派的多样化:90年代出现了众多新的文学风格和流派,如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文学等。这些风格和流派的出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选择。例如,先锋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实验性的写作手法,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挑战;新写实小说则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

    2.对现实生活的关注:90年代的文学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在当代文学中得到了延续,许多作家继续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深入挖掘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3.个人化写作的兴起:90年代的一些作家开始强调个人化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个人化写作的倾向在当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作家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体意识的呈现,使文学作品更具个性和深度。

    4.文学市场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90年代的文学市场逐渐形成,文学作品的出版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产生了影响,作家需要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和读者反应。例如,一些作家开始尝试商业化写作,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网络文学的兴起也为文学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5.跨媒体的融合:90年代以来,文学与其他媒体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如电影、电视剧、游戏等。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这种跨媒体的融合在当代文学中继续发展,为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受到了广泛关注。

    6.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90年代的一些作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挖掘,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当代文学创作中。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当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许多作家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资源,以丰富当代文学的内涵。

    总之,20世纪90年代的国内文学界发展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