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夜道门开始
繁体版

第16章天启六年,燕唐之战

    大唐帝国天启六年。

    久居幽阁的上一任光明大神官卫光明,从无尽的天穹中看到了一缕黑暗。

    那是冥王之子的气息。

    于是乎,大唐与燕国开战。

    在昊天的世界,物产丰富,即便是不能修行的凡人,也能得到良好的营养补充。

    能加入唐军的士兵,往往都是千挑万选出来,一个个虎背熊腰。

    其中较为精锐的士兵,即便身披几十公斤重的铁甲,也能在山中行走如履平地。

    这便是天地元气的功劳。

    正因为天地间的这一口气,才造就了生而不凡的人类。

    在天地元气的滋养下。

    昊天世界里的凡人,人人都有气海雪山。

    修行者,便是依靠着胸前之雪山,腰后之气海,再加上雪山气海周缘的十七个窍穴,奏响一乐曲,上呼下应便能和天地元气产生联系,从而踏入修行。

    气海雪山诸窍不通的,身体也得到了非常大的优化。

    大唐的无敌之师,玄甲重骑。

    便是以凡人之躯铸造,威震诸国。

    精兵良将,配合上等好马,再以精铁锻造盔甲,形成极为强横的防御力。

    任何一个精壮的凡人,经过这样的装备,都能成为一位勇士。

    普通的修行者,根本不敢触其锋芒。

    哪怕是知命强者,在面对众多的玄甲骑兵的时候,也要退避三舍。

    在昊天世界的历史上,不乏有被玄甲重骑斩杀的知命强者案例。

    这是凡人军队向修行者迈出的一大步。

    这也是大唐帝国的立国之本。

    若是被未来的宁缺破天之后,天地元气溢散了,人间又怎会轻易诞生如此多有趣的人。

    燕国的军队,自然无法和大唐相提并论。

    这场战争的胜负,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

    夏侯是此次讨伐燕国的右路将军。

    他是曾经的魔宗大祭者莲生三十二的徒弟。

    莲生是魔宗大祭者,却也不止是大祭者,他还是道门的裁决大神官,也是佛宗护法。

    于是乎,作为徒弟的夏侯,身为魔宗修士的同时,也被迫沾染上了佛宗和道门的因果。

    作为魔宗的叛徒,他一直都在找寻属于他自己的光明。

    可他始终都没有找到。

    那一日,夏侯的妹妹夏天成为了大唐的王后。

    夏侯也成为了大唐的将军。

    为了守护妹妹,也为了洗涤过往,夏侯开始和光明殿有牵扯。

    上一任光明大神官卫光明是一个内心纯净,且无比善良的人。

    这种极致的纯粹,让夏侯感到向往。

    然后就有了天启元年的旧案。

    大唐亲王李沛言和镇北大将军夏侯,联手屠灭了宣威将军府的满门。

    虽未杀死冥王之子。

    却让夏侯看到了一群对光明无私奉献的人。

    光明真的很伟大。

    这方世界的天命之子宁缺,携着桑桑从岷山一路逃亡。

    途径了黄风岭的村子。

    夏侯的右路大军,也来到了黄风岭。

    顶着朝廷的训斥,夏侯谎报军情遭遇了燕国的伏兵。

    将黄凤岭一带的数个村落,全部屠杀一空。

    当杀戮是为了光明,是为了昊天世界里的大义的时候。

    夏侯有那么一瞬,感觉自己有些伟大。

    燕国孱弱,注定了失败,也不在乎多一件恶事。

    以年轻精壮的男人头颅,冒充燕国首领。

    屠村的责任被推往燕国。

    这件事情,竟真的成功了。

    夏侯反倒是成为了给黄风岭村民报仇的英雄。

    这一次,身在幽阁的卫光明,几乎动用了他在大唐的所有人脉,确保万无一失的杀死冥王之子,他已经做到了极致。

    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

    冥王之子,又逃了。

    屠村这样的事情,在任何地方都是大事,尤其是大唐帝国。

    因此,在夏侯的辩解后,又有钦差大臣,亲自实地的考察这件事情。

    奈何,已经没有人可以证实这件事情。

    燕国再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割让了河西一带大片的肥沃土地,又派出了太子为人质,才免了一场灭国之灾。

    送给大唐官员的金银财宝,同样是一笔天文数字。

    大燕国的国库被掏空了。

    今年以后的多年的赋税,也早已经抵了国债。

    燕国的皇宫里,所有的大臣都跪在地上,脑袋几乎要钻入地下。

    弱国无外交。

    对于燕国来说,外交就是将更多的钱财交出去。

    用来保全自己的领土完整。

    皇宫里,大燕皇帝浑身瘫软的靠在椅背上,甚至没有抬起手的力气。

    “我大燕帝国的传承,要断在我这一代了么?”

    “天道不公啊!”

    “为何大唐有夫子,有书院。”

    “而我燕国,却要夹在草原和大唐的夹缝之间。”

    “大燕的子民已经够苦了,上天为何要如此待我大燕的子民。”

    说到了这里。

    这年过半百的大燕皇帝,竟如同一个被家长抛弃的顽童一样哭了起来。

    皇座下,一众臣民跟着哭泣。

    不乏有大唐混入燕国官场的内奸,看着满朝哭泣的朝臣,表面上哭泣,心里却充斥着自豪感。

    夜幕沉沉,繁星满天,廊下声声虫鸣,时有微凉拂面颊,却感不是风。

    御书房外,每一根庭柱,辄悬宫灯,淡黄的流光,将水殿云房照得灯火通明,将玉树琼枝映得如梦烟萝。

    皇帝端坐在靠椅上,面露威严之色,完全不是白日里怨天尤人的模样。

    座椅旁跪着两个少年人。

    大燕国的崇明太子,还有隆庆皇子。

    “想要在夹缝中生存,便要有坚韧不拔的信念。”

    “我们的先祖,也曾辉煌过。”

    “我们虽败,却也让我们看清了大唐的嘴脸。”

    “我们决不能就此妥协。”

    “崇明、隆庆,我老了,但你们还年轻,我要你们离开燕国,去求一条救国之道!”

    崇明和隆庆跪在地上,连磕三个响头。

    两个少年的脸上,并没有将要离开故土的恐惧,反而满是坚毅。

    大燕皇帝摆摆手,让两个少年退下。

    又喊来了太监,让其传召大臣,共同商议大燕的国事。

    不知从何时起,燕国朝廷内部,已经被各方势力渗透。

    不管是大唐还是西陵,他们可以随意的安插人进来。

    燕王哪怕明知道是内奸,也不能处理,只能在外,保持着一副昏庸的姿态,让大唐,让西陵放心。

    第二日一早。

    崇明太子启程,跟着大唐的使者赶往大唐。

    隆庆皇子带着几名随从,从另外一个城门离开,前往西陵。

    该如何救国?

    却是这两个少年,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