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馒头榨菜,我竟被黄袍加身
繁体版

第50章 造反要从煤、铁抓起

    “李教主!”

    王徵看见李轩后,大声喊道,“老夫总算等着你了!我先代尼古拉(金尼阁的名字),谢过你的救命大恩!”

    这老头,还真是执拗!

    李轩摇了摇头,他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这可是个能把自己活活饿死的狠人啊!

    “尼古拉先生恢复神智了么?”

    王徵点了点头:“今早起来,就能说话了,浑身也不烫了,只是身体有些软绵绵的,喝了碗粥,正在客栈里歇息。”

    “那就好。”

    李轩懒得跟他多说,转头就准备离开。

    王徵连忙说道:“李教主,请留步!”

    今日当值的亲卫头目,是十二岁的孙可望,他比刘文秀还要凶狠些,闻言立即持刀逼住了王徵:“你想做甚?”

    王徵被孙可望吓了一跳,心想,这李教主的身边,怎么老是些悍不畏死的小孩子?

    “教主,你对我等有恩,老夫无以为报,想送一份大礼给你!”

    送礼?

    那就另当别论了,李轩停下脚步,笑嘻嘻地望着王徵:“老先生,来,咱们进府详谈!”

    ……

    王徵能够和徐光启并称于世,并不是浪得虚名的。

    看着这老头以指蘸水,在桌案上,画了一张白水县的地图出来,李轩就知道,这他娘的太牛B了!

    要知道,这可是大明朝!

    只要参观过博物馆的人,都看过明、清两朝的地图,上面压根就没有什么等高线、坐标系啥的,主打一个意会,所谓点到为止,武汉挨着南昌都不稀奇!

    能够在桌案上画出详细地图,并标注矿藏资源的,整个大明朝,恐怕就只有眼前的这个老头了!

    “老夫自万历十三年,刚满十五岁时,就游遍三秦的大好河山!”

    王徵颇为自得地说道,“这西安府的一草一木,都在老夫的胸中,这白水县,富产煤炭!”

    “我观教主兴修水利,似乎有重振本县民生的意愿,献上的这份大礼,便是这白水县的七处煤脉!”

    听到“煤炭”、“煤脉”这两个词,李轩有些懵。

    大明朝也有这玩意儿?

    也太穿越时空了吧!

    这也不能怪李轩,他的历史知识很差,并不知道煤炭以前叫“黑丹”、“石墨”、“石炭”,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称之为煤炭。

    跟他们同时期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中篇.燔石》中,详细记载了各种类型的煤脉,以及煤炭的开采和使用。

    陕西多煤,尤其是白水县,更是位于四百年后,渭南大煤田的核心地带!

    “李教主,这些煤脉,都是无主之物,也就只有老夫这样的人,才会在游历时,详加记载。”

    王徵叹了口气,“我本欲献与朝廷,可惜朝中诸公,皆对此经营之道,毫无兴致,甚至还训斥于我,不可沉溺于小道,而荒废了圣学!”

    “你救下尼古拉,我欠你一个大大的人情,除了这些身外之物,老夫还可以传授你手下的工匠,去除煤炭中的恶灵。”

    明朝时,盐、铁才是专营,也是来钱的大头。

    煤炭嘛,因为开采手段较为原始,产量不高,价格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

    同时煤炭没有脱硫,燃烧起来会产生各种有毒气体,在空气不流通的古代房间中,人类极易中毒而亡,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全家横死”。

    因此达官贵人不屑于用,普通百姓不敢用,称之为恶炭、臭炭,认为煤炭中含有“夺人性命的恶灵”。

    只有铁匠铺之类的地方,四面通风,才会用煤炭来当燃料。

    李轩穿越之前,是大学生,穿越之后,是小地主,两世为人,最多也就用一下天然气煮方便面,压根就没用过“柴和煤”这两种燃料。

    对于王徵的话,似懂非懂。

    但他明白,这老头,是来还人情送礼物的,既然如此,那就收下呗!

    正好他平日里看着城外光秃秃的黄土高原,颇为辣眼睛,有了煤炭当燃料,那全县的树木,也就被拯救下来了。

    到时候青山绿水,岂不美哉?

    “王老先生,您请稍等,关于煤炭这事,我叫个人来跟你聊聊。”

    李轩吩咐孙可望,“去请田见秀过来。”

    他不是专业人士,但田见秀是啊!

    田家世代都是工匠,不管是修筑城墙,还是筑坝引水、挖掘煤炭,都是田见秀的长项!

    ……

    没多久,田见秀就赶了过来。

    他在河谷工地上熬了两天两夜,解决了水泥的配方问题,昨晚睡了整整一夜,总算是恢复了些许精神。

    在听了王徵的讲述后,田见秀不由得精神一振。

    没想到这老头进士出身,居然还懂这些“歪门邪道”、“雕虫小技”!

    “如今天下大旱,树木存活极少,城中百姓取柴火,也极为不易,教主,若是能采集到足够多的煤炭,又解决炭中的恶灵,那这柴火之事,就不足为惧了!”

    田见秀想到的第一件事,是用煤炭代替木柴。

    第二件事嘛,就是用煤炭来大炼生铁!

    在他心里,这天下,迟早都要姓李,因此“造反要从煤、铁抓起”,不过面对进士老爷,就不要说这些事了。

    因此他只提柴火之事。

    “说起这去除煤炭中的恶灵,老夫还是从一姓宋的小友那儿,得到的法子。”

    王徵笑道,“长庚小友是江西奉新人,从万历四十三年起,每一届京师会试,他均与老夫同科,可惜时运不佳,均名落孙山。”

    “我等闲来无事,就聊起燔石之学,他说道,可将煤炭碾成碎屑,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焚烧之时,门窗大开,便可安然无忧,无恶灵之患!”

    田见秀抚掌赞叹道:“这宋长庚还真是奇才,居然能想到这种法子!敢问他大名如何称呼,若是这煤饼推广出去,我定将以宋先生的大名,来冠以此煤饼,让百姓们记住宋先生之恩德!”

    古代的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比如王徵,字良甫,号葵心。

    朋友之间,一般称字,这是规矩。

    而要纪念某人,要么称名,要么称号。

    比如王徵,要是创造出一种新式马车,那就可以叫徵(名)车,或者葵心(号)车。

    王徵笑道:“宋小友名叫宋应星,字长庚,与其兄应升,并称奉新二宋,跟老夫一样,都喜爱钻研这些所谓的歪门邪道。”

    宋应星?!

    李轩总算听到一个熟悉的历史名人了。

    中学教材里有啊,《天工开物》的作者,上了教材的人,那就是绝对的名人。

    至于眼前的什么田见秀、王徵,没上教材,因此他听都没听过!

    “那就称呼此煤饼为宋公饼,或者是应星饼,王老先生,你看可乎?”

    古代的文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

    这种以物载名、利国利民的方式,更是人人都盼望的好事,

    王徵点头道:“那我修书一封给长庚小友,他定会感激你的。”

    李轩插嘴问道:“王老先生,这位宋应星先生,可曾写过一本书,名曰《天工开物》?”

    王徵想了想,摇头道:“老夫未曾听过,不过他去年来信时,曾说过,要撰写一本工匠之书,天工开物……这名字,挺好的,老夫写信时,可否建议他使用此名?”

    李轩愣了一下。

    你问我?

    淦!

    他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提了一个好名字,若是宋应星要用,那肯定要征求自己的意见,这就叫文人风骨。

    自己居然“创造了中国科学史的一个重要书名”?

    没想到啊,没想到!

    “当然可以。”

    李轩只好点头应是。

    他的历史不好,不知道直到崇祯八年(1635年),宋应星当分宜县学教谕时,整天摸鱼,才写出了这本惊世巨著!

    接下来,就没李轩什么事了。

    田见秀和王徵这两个专业人士,完成了白水县境内七处煤脉的信息交接。

    饮用水和燃料,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两类物质,缺一不可。

    大灾之年,要想保持白水县城的稳定,要想源源不断地收割城中百姓的声望值,李轩就必须要维持城中的生活秩序。

    光有食物,可不是万能的。

    如今筑坝引水、挖煤取火两条路都趟出来了,他的心情也舒畅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