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朝开始,历代君主陆续降临
繁体版

第17章秦昭襄王

    六日后

    一声龙吟响彻

    字体显示:东周第二十四位君主:周慎靓王姬定(?—黄帝纪年2382年)

    东周公国第二位君主:东周昭文君姬昭(黄帝纪年2327年—黄帝纪年2382年)

    与之解释后

    姬发说:“说说你(姬定)的情况吧”

    姬定说:“回禀武王先祖,我在位期间,各国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就是纵横家。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对各国的威胁,公元前318年,魏国国相公孙衍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秦的战役,五国是魏、赵、韩、楚、燕,推举楚国为纵长。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秦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秦军斩杀敌方8万人,取得大捷,挫败了这一次的五国合纵,公元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今四川省境内),接着大量移民,占领了巴、蜀,取得了日后顺长江东下攻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有利的战略地位”

    旁白:“前315年,姬定去世”

    姬定说:“回禀先祖,我说完了”

    姬发说:“四等君主,带下去吧”

    姬昭说:“回禀先祖,我在位期间,没有做什么事情,对百姓很好”

    姬发说:“三等君主,带下去了”

    姬昭退下

    几日后

    一声龙吟响彻

    字体显示:西周公国第三位君主:西周惠公姬朝(生卒年不详)

    与之解释后

    姬发说:“说说吧,你的情况”

    姬朝说:“回禀先祖,后世在位期间,百姓较为安居,在位不久去世”

    姬发说:“三等君主,带下去吧”

    姬朝说:“是”

    几日后

    一声龙吟响彻

    字体显示:西周公国第四位君主:西周武公\t姬共之(生卒年不详)

    与之解释后

    姬共之说:“后世拜见武王先祖”

    姬发说:“说说吧”

    姬共之说:“回禀先祖,我在位期间,又一次五国合纵,失败告终”

    姬发说:“三等君主,带下去吧”

    姬定到来的五十九日后

    一声龙吟响彻

    字体显示:东周第二十五位君主:周赧王姬延(黄帝纪年2361年—黄帝纪年2441年)

    西周公国第五位君主:西周文公姬咎(?—黄帝纪年2441年)

    东周公国第三位君主:东周武公姬根(?—黄帝纪年2441年)

    姬发说:“三位君主同时到来,恐怕不是好事啊”

    三人面面相觑,似乎很惊讶

    姬诵说:“发什么呆,还不见过祖宗。”

    姬延、姬咎、姬根听到这句话,立马齐声跪地痛苦说:“后世不孝,八百年大周亡于我等之手”

    姬发等人听到这句话,心中轰的一声炸开。

    大周亡了?

    姬发说:“姬延,你说吧”

    旁白说:“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发兵攻打宜阳,楚国则派兵去援救。当时楚国以为西周是帮助秦国的,所以想顺带攻打西周。大夫苏代则为西周游说楚怀王说:“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西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西周、秦国放在一起说‘周秦’啊。西周如果觉得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国一方,那可就真是帮助秦国取西周的妙计呀。我为大王考虑,西周为秦国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国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西周与秦国疏远。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的。”

    楚怀王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之后,秦国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赧王担心:借了道会得罪韩国,不借又会得罪秦国。大夫史厌便对周赧王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秦国了。”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南阳?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秦国去。周君不到秦国去,秦国就一定不敢渡河来攻打南阳了。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东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西周的宝物。””同年,秦武王欲入东周试举周鼎,命右丞相樗里疾率领兵车百乘先至东周国,试探东周反应。遭周赧王严词拒绝,樗里疾大怒,把周赧王逐出王宫,强迁至“西周国”

    当时秦国已攻占了韩国、魏国、赵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订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湣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苏厉对周赧王说:“秦国攻克韩国、魏国,打败魏国大将师武,往北攻取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讲楚国养由基的故事给他听,然后说: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魏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攻破魏国的华阳。东周的大夫马犯对东周君说:“请允许我去让梁国给东周筑城。”他跑去对梁王嬴甚说:“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九鼎献给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梁王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东周。马犯又去对秦昭襄王说:“梁国并非是想保卫东周,而是要攻打东周。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去对梁王说:“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九鼎吧。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东周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攻打东周,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东周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攻打东周的事端掩盖住。”梁王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东周筑城。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的说客周冣对周赧王说:“您不如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

    后来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国,周冣果然对秦昭襄王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秦国攻打西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西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无法称王,不能统一天下。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西周公派相国御展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有人对御展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定。秦国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昭襄王一定会重视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视您,就表明秦国重视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西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西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西周,就转而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国惧怕之下背叛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将西周君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贬为平民。便放其回到西周。同年,周赧王郁愤而终。王朝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王,西周公国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