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影视边缘
繁体版

第31章 成功

    女主人的到来,让郑良有了家的感觉。

    这两年的时间,郑良无时无刻不在想穆婉莹,夫妻二人见面,自然是涕泪交流。

    老王爷抱着曾孙子喜欢的不得了,觉得自己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让郑良去南方冲喜,不仅冲喜成功,而且有了曾孙子,这是老天怜悯郑家的结果。看来,自己的孙子能改变郑家百年单传的局面。

    不高兴的人也有,那就是耶律飞燕,她认为自己没用,这都单独占有丈夫大半年了,竟然没怀上。

    郑良不喜欢抱孩子,每次为了表示对穆婉莹的爱意,总是装出很喜欢的样子,把孩子抱起来。这个时候,穆婉莹就会笑吟吟的看着他,然后一起逗弄孩子。

    为了见到曾孙子,老王爷经常往这边跑,除了这件事,老头对别的事儿都不感兴趣。

    看上去最清闲的就是穆婉莹,这娘们可能从小就参与管理武林的事情,到了北平,还是喜欢过问这些事情,对经济建设不大关心,她认为北平府最重要的秘密任务还是管理好江湖武林的事情。在看到老王爷给她的经络十三展原本后,就开始迷恋起了武功,几个女人中,只有她具备武功底子,别人当然也插不上手,所以老王爷当然要把家里祖传的密集给这个正牌的孙媳妇。

    郑良也不关心穆婉莹的武功到底练成了什么地步,反正是只要老婆有自己的喜欢的事情去做就好了,别都像胡小凰那样,有空闲时间就吃吃醋,那就麻烦了。

    生活依旧滚滚向前。

    圣元二年,郑良又放出许多新工艺,而且水泥厂也被蔡王和范大人逼迫着建设起来。为此,他们俩认真学习,在了解了水泥厂的工艺以后,在河间南部靠近舱州的地方,找到了石灰石,并且那里还有煤炭,于是水泥相应产生。虽然产量不大,但是这种东西,全国各地都可以大量生产,技术含量很低,比制造玻璃要简单的太多了,而且,原料到处都是,比煤炭容易找到。

    劳动力的不足开始显现出来,大量依靠土地生存的百姓,开始放弃土地。与其在地主家里当长工做苦力,不如到官办的工厂里做工。

    是的,大型工厂都是官办的,比如水泥厂,炼钢厂、玻璃厂、炼焦厂、雪碱精炼厂,都是官办的,私人没有能力建设这样的工厂,用的人力太多了。

    还有就是,私人办的罐头厂,快要被官办的罐头厂挤垮了,官办的服装厂也比私人要好得多。

    郑良不知道为什么,在后世,明明是私营工厂挤垮官办工厂,而在这里,一切反过来了。

    郑良不去想,也没时间想这些事,估计还是劳动力和技术原因。现在的官办工厂,比起后世的私营工厂要差的太多,一旦代替人力的机械化出来,胜利者还是会属于私人。届时,将会是另一场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蔡王明白了,他开始体会到了,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利益的分配。而改变利益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只看所有参与试点的州府,因为政策倾斜,可以优先得到技术,各种工厂不停地建设出来,新的用人制度出台,各类产品被制造出来,工厂产生了效益,当地政府就得到了利益,就能建设更多的工厂,于是成了一个良性发展循环。

    郑良说过,生产力这才刚刚开始解放,距离真正的科学技术,还差的很远,最少还需要一百年。

    所以,建设完水泥厂,出现成品以后,蔡王又立马回到北平,想从郑良这里得到更高深的科学技术。

    元佑五年,郑良开始着手开发机械动力设备,首先当然是锅炉,并且是最原始的锅炉,蒸汽机就这样被造出来。为了锅炉,郑良没少敲打叮噹盘。知识体系、教育体系严重的跟不上时代,那么就只能走捷径。

    蒸汽机的出现,连皇帝都惊动了。哲宗皇帝是一个好皇帝,他亲自来到北平巡视,而且真正体会到教育文化的不足。没办法,一切从头再来。朝中重臣也看到了这一点,没有人反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这里面储藏了太多的利益。各大家族开始重视教育,格物学成了主流。人们一边学习,一边教育,历史终于在这一刻开始改变。

    郑良的孩子已经有五个了。穆婉莹第二胎,终于给郑良生了一个女儿,这让郑良非常激动。

    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

    郑传山能听懂故事的时候,郑良把孩子引到密室,拿着他的手,教他敲打叮噹盘,教他念叨咒语,还把叮噹盘的故事讲给他听,结果大失所望。叮噹盘没有丝毫反应。其他几个儿子,同样不可能。

    郑良想,肯是郑家的儿子达不到穿越标准,要不为什么三春仙姑和自己的奶奶才能使用叮噹盘。而自己的父亲,只能拼命接受奶奶的内力转移,说明郑家男人接受力不行,自己就是一个例外。

    甚至,惠能大师也能在叮噹盘上受益,只不过得不到召唤术。

    所以,有了女儿,郑良就有了试验对象。

    元祐六年,哲宗皇帝依然健康,这让郑良非常高兴。

    这一年,参与到改革的州府达到了一半,依然不是朝廷强制的,而是那些试点州府周围的地区,真正看到了其重要性。也跟着受益了。

    朝中重臣没有理由阻止,那些大家族上言后,自动要求参与的。

    这次变法,并没有人提出变法的口号,既不强制性收缴各种赋税,也不参与大地主的土地分配,只是推广各种工厂,只要在试点范围内,政府和任何人不得阻止,仅此一条政令。

    辽国的成效也颇为显著,那里的皮毛、肉类加工,成了宋国最高级的日用品,宋国本地的肉食厂,比人家差的太多了。南院大王乔峰,就经常亲自护送货物来北平,一次就送来上千辆大车,然后再拉回同样多的物品回大辽,每次都赚的盆满钵满。

    可惜,大辽没有铁矿资源,没有煤矿资源,没有石油资源。

    真的没有吗?郑良当然知道,但是不能说,这个时候要先把宋国建设起来,用经济彻底买通大辽,等待民族融合的机会。

    其实,从元祐三年,耶律飞燕生出儿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大量的跨国婚姻出现。首先是辽国贵族为了留下技术员,把郑良派过去建设工厂的技术人员招赘到家,随后就是大量的牧羊女往汉地这边出嫁,接着就是宋国女人和大量辽国商户结亲。

    和宋国交好的不仅有大辽,还有西夏。

    郑远这个小机灵鬼,不仅成功的娶到西夏公主,还把生意做到了西夏皇宫,并且,在元佑四年的时候,在西夏一下子建设了五个食品厂。是的,他首先选择的就是食品厂,这种工厂最容易建设,连灵鹫宫下面的村子里,她也建设了一座最大的罐头厂。那些武林人士改行了,成了工人和销售员。有了正式职业,谁还打打杀杀,不干正事儿。

    当郑良推出机床的时候,把传统行业彻底的击败了。

    大量精美的农产品,严重冲击了手工业。依靠土地的大地主终于坚持不住,开始寻找出路。这个时候,已经不再需要皇帝操心,朝廷重臣被家族利益推到前台,要求改革,因为只有改革的州府,郑良才会同意给予技术支持。谁不想变得富裕?

    梁国长公主是在圣元五年生下麒麟儿,他们几乎没办酒宴,只是一家人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家宴,连三爷都没邀请。生育后,也只是偷偷地呈报给蔡王和皇帝知道。没有人过问,也不敢多嘴多舌。

    元祐十三年,因为全国各地都参与了变法改革,哲宗皇帝心中高兴,改元为至正,这一年又叫至正元年。

    至此,全国各地成功改革。没有人再去关注土地多少,而是关注手头有多少玻璃厂,有几个暖水瓶厂,有几个太阳能热水器厂。这一年,太阳能热水器走遍全国各地,倾销到海外各国,于是万国来朝。

    这一年,耶律洪基去世,辽国发生内乱,南院大王力主和宋国并国,耶律世家反叛,被杀者达到六万人,北平王府出兵三千火枪队,一举平叛。自此,辽国消失,辽国人民举国欢庆。这一年,两国之间走亲访友者,铺满了北盛路,从北平到盛京的大路上,挤满了亲友团。据官方统计,有二十四万户家庭互动。最远的,是从潭州到盛京走亲戚。穆亭就是其中之一。

    至正五年,西夏和宋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西夏公主李青媛嫁给宋国皇太子赵盛。

    赵盛是蔡王的儿子,今年十七岁,哲宗皇帝体弱多病,只有一个儿子,出生后三个月就夭折了,其后一直无子。赵盛四岁的时候,过继给皇帝,后来被封为皇太子。

    从此,宋国再也不用担心战事。

    根据蔡王和北平王的改革意见,全国军队大改革,释放了近百万的劳动力。每个边疆重地仅保留一万士兵,全部配置机械化。

    机械化,运输工具就是拖拉机,每一百个士兵,就能拥有一辆。由于道路畅通,使得军队调动速度比以前加快百倍。所以,边疆不再设置常备军,并且这些军队,都是火枪兵,布置在西部边防线上,大辽边疆还是马队。

    郑良很头痛,他的女儿也没有特殊能力,所有的儿女都没有,这让他非常失望。

    老王爷活到了八十三岁,走的时候很安详,拍着郑良的手,连交代的话也没有,他很满意,满意到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