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人节
繁体版

序章 18

    世界是守恒的。

    夺取的同时,就必然会失去同样珍贵的东西。

    余不正理解了自己的扭曲。

    ……

    天又是阴的,看起来病恹恹。

    路灯亮起来,照不清草地里的人。

    ……

    “毛慨的尸体找着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在这个地方,警察可是找过这里的。”叫余不正的人说。

    “很简单,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尸体是在警方搜索之后才被放进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毛慨难道不是中秋节那天遇害的吗。”叫余不正的人说。

    “当然是,只不过凶手把尸体藏起来了,一直藏到警察搜草地那天。”

    “那凶手会把尸体藏在哪里,又为什么要转移尸体。”叫余不正的人说。

    “那种事情你自己想。”

    “……我明白,我明白。”叫余不正的人说。

    “……”

    “如果凶手的目的是隐藏尸体,那就都可以解释,藏东西嘛,总有几个条件得满足,第一,藏匿的地点要尽可能安全,推测凶手的思路就会发现,在警方的搜索下,没什么地方是完全隐蔽的,我一直是这么以为的,却忘记了凶手也是这么想的,既然不存在安全的地方,那就得自己制造出一个安全的地方。可是什么样的地方是安全的,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这也就是凶手采用的方法,这个方法实施起来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小道具。”叫余不正的人说。

    “什么道具。”

    “毛慨的手机。我直到刚才才意识到了那个手机的用处,行事缜密的凶手哪里会真的大意到丢掉手机那么显眼的目标,排除凶手是个马大哈,那就只有一个可能,手机是被凶手故意扔在草地里的,目的就是引诱警方去搜索草地,当然他们什么也找不到,因为那里本来就什么也没有,但是这个时候,警方的行为就已经使草地的性质发生改变了,它从一个‘没有经过搜查的地方’变成了‘警察搜查过的地方’,所以,这块草地就相当于盖了章,就这么被人为造成了最安全的地方,因为谁也不会怀疑警方的搜索能力,所以警察就这样被凶手当了枪使,成了他计划的一环,把尸体藏到警方搜查过的地方,大胆但是合理,只要在不被人注意的情况下,选草地里的一口废井来藏匿尸体就可以了,虽然不知道能瞒多久,但已经足够混淆视听,也确实达到了效果。”叫余不正的人说。

    “但不够。”

    “确实不够,案发后直到警察来的这一段时间,凶手需要在另一个地方安置遗体,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再想想凶手为什么要把最后藏尸体的地点选在草地,他为什么不把尸体带出学校再慢慢处理,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儿弄这一出,我能想到的原因是,他带不出去,或者他认为直接带出去风险更高,其次,有人藏东西总是愿意藏在自己能经常观察的地方,这样才足够安心,如果凶手想要把尸体留在方便自己观察的视野里,那么他选择这块草地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凶手不是外来的人,他就是案发当天留在宿舍楼里的学生。”

    “哦。”

    “这片草地,是从宿舍阳台一眼就可以望到的地方,很方便吧。”叫余不正的人说。

    “问题没有解决,尸体之前藏在哪里。“

    “把凶手定位成学生,再从宿舍里找一个不会被其他人发现的地方就行,衣柜或者行李箱有可能,但是这些地方不行,它们可以拦住一般的同学,但是拦不住警察,这种所谓的个人私密在国家权力面前都要敞开大门。“叫余不正的人说。

    “那是哪里。”

    “既然私密的地方不行,那就找有公共性质的地方,同时还不会被注意和搜查,宿舍里也确实有这种地方,就是厕所,准确说,是厕所最里面的隔间。”

    “嗯。”

    “厕所进门后的第三间隔间没有便池,这一点学生知道,但警察不知道,在警察的视角来看,厕所这种人进人出的地方怎么可能藏个人进去,而且案发的时候正好是节假日,没有清洁工来打扫,那就完全没人去关注那个空隔间了,所以那里确实可以作为暂时的存放点,凶手要做的,就是赶在假期结束或尸体发臭前进行转移,他运用的是很基本的心理陷阱,大庭广众之下藏尸,反而能成功瞒天过海。”

    “说到转移,凶手是怎么转移的。”

    “这就涉及到凶手的身份了,毛慨的尸体是被装在行李箱里的,所以凶手只要拖着箱子,作为一个回家的学生大摇大摆走出去就行了,但是时间需要把控,首先不能在白天,否则跑草地里藏行李箱的时候会被目击,其次要尽快,最好是警察前脚走,尸体后脚就能被移走,所以凶手是警察搜索草地后离校,并且是在晚上离开的人;此外还有一个点,那就是行李箱,凶手如果谨慎,就不会用自己的行李箱装尸,而恰好毛慨的座位又没有行李箱,很容易假设,现在装着毛慨的箱子就是毛慨自己的,所以凶手大概率还是一个能拿到毛慨行李箱的人。”

    “呵。”

    “答案很明显了,满足以上条件的只有一个人,杜良。”

    叫余不正的人感觉自己嗓子哑了,他很久没一口气说这么多话了。

    “就连依据也很好找,只要重新查查监控就行,杜良离开那晚,一定是带着行李箱走的,所以宿舍监控会拍到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但是出校的时候,行李箱就不会在他手上了,所以用校门口的监控一对照,就能确定他是不是藏尸的人。”

    “所以,杀了毛慨的人就是……”

    “说起来,刚才我说的不严谨,藏尸体的人和杀人的人不一定就能划等号,起码我不认为他杀了毛慨。”叫余不正的人说,“我这么看,他们俩是很好的朋友,或者不止朋友,毛慨有同性恋倾向,说不定他俩还是一对儿,从动机讲,杜良貌似没有杀毛慨的理由,但不管他杀没杀毛慨,有一点是确定的,杜良既然转移了尸体,那就说明他曾经去过毛慨的死亡现场。”

    “这倒是没错。”

    “问题是他为什么会在现场,又是什么时候去的现场,监控显示杜良去走廊接水的时候,毛慨显然还活着,也就是说他是在摄像头被遮住之后回到了走廊,他那个时候去干什么,有没有可能看到过凶手,还有毛慨跑去活动室的理由,这些都是要紧的问题。”

    “按照顺序,很快就到毛山了。”

    “没错,该想想毛山的事儿了,本来我以为他和毛慨是父子,根据这个关系推定这俩人遇害应该是绑定的,可是现在知道他俩没血缘关系,事情就更复杂了,首先一个,既然不是父子,为什么毛慨会管毛山叫爸。”叫余不正的人说。

    “两种可能。”

    “是,两种可能。不管是哪种情况,毛慨对毛山都是有依赖的,也许毛慨真的把他放到父亲的位置上,毕竟他从小缺父爱,把另一个男的当成他爸的替代也不是不可能,而另一种情况就有点儿难说,至少我个人是不想往那个方面想的。”叫余不正的人说。

    “你在怕什么。”

    “怕?”

    “毛慨家里的事儿,为什么要用那种方式记录,恐怕不是为了好玩儿吧。因为你想跑,因为你害怕,所以你就故意写成滑稽戏的样子,就和现在一样,一旦准备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你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所以你才是个懦夫,所以你才一直看不见真相,其实答案你早就想到了,但你就是不敢说出口,不对吗。”

    叫余不正的人在犹豫。

    “没什么好犹豫的,事儿已经发生了,就算你说出再不堪的东西,现实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了。”

    “行吧。”叫余不正的人叹了口气,“所谓爸爸这个称谓,除了表示单纯的家庭关系,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就像很多家庭由父亲这个角色担任一家之主一样。毛慨管毛山叫爸爸,可能是一种显示地位的角色扮演,也就是,也就是表示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类似于性虐恋,也就是网上常说的SM,如果毛慨真的是同性恋的话,不排除他和毛山之间存在过这种调教关系。”

    “哦,那毛慨岂不是脚踩两条船。”

    “倒也不一定,因为时间不确定,我现在没法儿确定毛慨和毛山以及杜良之间到底什么时候有了关系,而且上面的也只是推测,没有证据支持,但是从毛慨被人拍了裸照这件事儿来看,他应该至少和一个男人有过深入。”

    “真有意思。”

    “回到毛山被害的事儿来,我不认为毛山和毛慨的死是完全不相干的,因为时间和地点都太接近了,把这两件事儿联系起来,我能想到的一种假设是,毛山拍了毛慨的照片,毛慨因此杀了毛山,然后,然后,呃,按现在的状况看,有可能是杜良杀了毛慨然后藏尸,可是理由还解释不了,就像刚才说的,杜良杀毛慨的可能性还是存疑。”叫余不正的人说。

    “不止这个,还在于藏尸本身,杜良为什么要把尸体藏起来,他拿走行李箱的时候又是怎么避开那两个室友的。”

    “而且这个假设下杜良的出现还是太突兀了,所以不妨换一种思路。“叫余不正的人说。

    “其实关键你早就知道了。”

    “我知道?”叫余不正的人说。

    “好好想想吧,有人已经告诉你了。”

    叫余不正的人开始回忆。

    “怎么样。”

    “……”

    “你刚才可是找到了精髓。”

    “……”

    “怎么样。”

    “想起来了。”叫余不正的人拍拍脑袋。

    “没错,手法的核心其实刚才已经分析过了,这样一来杜良的问题也可以解决。”

    “关键在顺序。”叫余不正的人说,“顺序。”

    “所以。”

    “杜良藏尸的手法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顺序问题,比起先藏再找,他更喜欢用这种先找再藏的思路,也就是利用惯性思维,通过调换顺序来制造盲区,如果用这种方式重新看毛山的案件,就能解释当初我最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鞋套。”叫余不正的人说。

    “是的。”

    “凶手套上鞋套的行为很迷惑,这个举动本身的风险太大了,我不相信行事小心的凶手会故意走一步险棋,冒着随时被发现的风险作案,但是如果遮住监控本身没有风险,那就不存在刚才的问题了。作为没有犯罪经验的人,凶手对自己的行动没有自信,所以他才大费周章地故布疑阵,想要借此扰乱调查方向,实际上凶手的一切计策,都是在铺陈简单的心理陷阱,走逆向思维,现在我基本可以肯定,杀了毛山的凶手,就是杜良。”叫余不正的人说。

    “遮住监控的风险是可以消除的。”

    “遮挡监控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在于警方怎么去揣测,而凶手的目的是依靠阻断监控来隐藏自己的行踪,这是最正常的思路,凶手就借此设下了圈套,说白了还是顺序的关系,套上鞋套,遮挡监控并不是杀人行动的起点,而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