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汉再度伟大
繁体版

第23章 女闾之精华(月票榜就差几十能冲两千名了!)

    刘顺还想问盖高,他母亲怎么办。

    但一想到盖高“秉公执法”的性子,他也没再难为盖高。

    “既如此,小弟便随盖兄入城吧。”

    刘顺又对赵云道:“且知会我阿母一声,待我寻到阿父便会让他尽快迁大家入城的。”

    赵云默默点头。

    刘备与牵招对刘顺抱拳相送,颜良、文丑也同样心怀感激抱拳目送刘顺离去。

    刘顺与盖高共乘一骑走远后,刘备向颜良、文丑建议道:“想来我贤弟不会让我等久候,二位壮士不若迁来刘家营地旁,也好在入城时能及时相告。”

    颜良、文丑哪有拒绝的道理,忙不迭答应下来,带着家丁返回驻地收拾行囊,趁着天还未黑赶紧转移。

    刘顺在盖高护持下一路东行,不多时便进入元氏县城内。

    元氏县城大街上,大小商户鳞次毕节。

    冬日的第一场雪还未下来,已经有不少人家在囤积柴火。

    汉代的冬季还是相当难熬的,若非刘顺为家中添置了“供暖设备”,上山采集煤矿制作蜂窝煤饼,他们还真不一定能熬过前几年的冷冬。

    大多数命薄之人,都是在家烤火盆,裹着装满干草的破被硬扛过冬。

    由于时下旅客人数激增,元氏县内大大小小的驿馆都住满了人。

    路过旗亭时,刘顺还看到亭内搭建有巨大“展台”,上面站着众多女子,台下则人头攒动,叫声不断。

    旗亭类似于刘顺前世中的“超市”,内带餐饮行业。

    此时还未有“酒肆”,但悬旗之处即为酒招。

    颜良心心念念的元闾坊也开设在旗亭之内,没准那台上就有即将被选入坊中的女子。

    常山国,其实不止常山国,中山国的女闾(青楼)行当都很发达。

    其根本源自汉安帝永初时期。

    永初五年(111年),羌人叛乱,入侵河东,攻到河内地区,百姓惊慌,众多氓首向南北逃亡。。

    东汉朝廷下令,命北军中候朱宠率领五营将士,把守孟津,又传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修建土堡亭障,共六百一十六处,以防羌军东进。

    那时,西北诸多郡县皆被羌人控制,其势力深入河南、河北诸郡。各地太守、县令长不谙兵事,根本不懂得作战要领,全都忙着上书请求迁徙民众,以避灾祸。

    如此,大量难民涌入河北。常山国、中山国地势险要,流民疯至,无所依靠,男为奴,女为倡,充分带动了当地女闾文化产业发展。

    时至今日,二国已经汇聚南北之精华,更兼鲜卑、乌桓、羌氐、三韩之倡优,可谓是“星光璀璨”。

    也就是二国之内缺了条秦淮河,不然高低得弄出个东汉版的“秦淮八艳”。

    刘顺心想: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趁着天下还未大乱,没准有得赚。

    “吁!我们到了。”

    盖高的话语将刘顺思绪打断。

    刘顺下马看去,惊讶道:“常山国长史府邸竟如此寒酸!”

    眼前的长史府邸属于典型的官配户型——两进小院,前公后寝。

    “怎么?为师这府邸让学生失望了?”

    刘洪早就在前院焦急等候刘顺到来,府邸大门都未曾关闭,听到外面有马蹄声后,立刻便走了出来,

    “师尊!”

    刘顺连忙拜倒,向刘洪行大礼。

    刘洪满面红光,喜滋滋地将刘顺从地上拉了起来,“学生可让为师好等啊!”

    “学生不孝,让师尊久等了。”

    刘洪完全没有责怪的意思,牵着刘顺的手就往院内走。

    刘顺向刘洪“告状”道:“师尊让盖队率出城接学生,学生万分惶恐,好生羞愧啊。”

    刘洪纳闷问道:“发生何事?”

    刘顺拱手长揖道:“盖队率于众人面前称弟子为‘大家’,弟子哪里当得如此称呼,自然羞愧难当。”

    刘洪抚须大笑,“此事罪在为师啊!”

    “师尊......有何罪?”

    刘洪解释道:“适前,为师请盖队率带人去接你。盖队率问曰:‘所接何人?’为师答曰:‘刘大家,刘顺是也。’为师本为戏言,孰料盖队率竟当真了!哈哈哈!”

    刘顺与盖高听罢,相视而笑。

    刘顺心想:我这师尊竟然还有“老顽童”的一面。

    “盖兄,这回总能称呼小子为‘贤弟’了吧?”

    盖高愣了一下,先前他还以为刘顺是在与他客套。如今看来,刘顺乃是真心与之相交。

    怀揣着几分感动与欣喜之情,盖高小声叫了一声:“贤弟。”

    刘顺笑嘻嘻回道:“盖兄!”

    拉拢完盖高之后,刘顺随着刘洪来到后堂。

    后堂相比前厅更显局促,仅有一书房、卧室、家仆偏房、柴房(伙房)和一口水井。

    刘顺见自家老师居住之所如此寒酸,心有所叹。

    刘洪看出刘顺心中所想,解释道:“为师一人独居在此,除了一名多年老仆长随外,再无他人。国相曾安排为师住在城东南,但为师拒绝了。”

    刘顺看得出老师心中那份寂寥,宅院再大,无人共享,也不过徒生漠落而已。

    刘顺握紧刘洪的大手,“师尊,您往后就有学生常伴左右了,可莫要嫌学生聒噪。”

    本有些伤感的刘洪听了学生的话,立刻笑出声来。

    “哈哈哈,你小子啊!为师还怕你不想来呢!走走!这就随为师去解上一题!”

    “啊?一来就要解题?”

    刘顺大惊道。

    刘洪抚须长笑,“哈哈哈,不然为师唤你来此为何?”

    刘顺暗道:这回可真是“羊入虎口”了!

    刘洪对于完成《九章算术注》非常着急。

    刘顺也能猜到其中缘由。

    刘洪时年四十有五,身边同龄之人已经死了七七八八。

    他最怕的就是哪日突然暴毙,无法完成汇聚其毕生心血的几本著作。

    尤其是,当他听说挚友蔡邕等人正谋划着于太学之前设立儒经石碑,便也想留下一本传世经典。

    眼下,他最得意的历法典籍《七曜术》已经大体完成,剩下的也只有《九章算术注》距离“竣工”稍远。

    于是乎,这一夜,刘洪、刘顺师徒二人挑灯夜战至三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