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我为将
繁体版

第二十九章 准备外出

    王轩并不笨,听到张术的解释就明白过来了。

    其实按道理来说,士兵惹祸基本上都是将士的错误,但是此事确实和王轩有些关系。

    要不是王轩急于扩充实力,直接强行将这些山贼变成士兵也不会惹出麻烦。

    没办法,王轩心急了。

    徐州有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而牛县属于广陵郡。

    牛县只不过是一个小县,人口仅仅数千人,根本不适合发展。

    王轩知道留给自己发展的时间并不多,在过几年,天下大乱,天下英雄纷出,自己可就没有机会了。

    “典韦,此事是我错怪你们了,望你二人,不要放在心上。”王轩向典韦道歉道。

    众人听到王轩的话都大吃一惊,原来在这个时代,主公做错事,根本不会向属下道歉,最多就是变相的嘉奖一番,安慰属下。

    毕竟他们觉得自己要是向属下道歉,降低了身份,损失了威严,这样不利于他们的统治。

    典韦,张术心里本来就没有怨恨王轩,又听到王轩肯放下身段承认错怪自己了,就觉得自己没有跟错人,更加坚定了辅助王轩的想法。

    王轩从这件事情也分析出护卫营管理方式的缺陷,几名士兵私自外出,却没人发现。

    王轩建议典韦,张术在护卫营采用点名制。

    就是早,中,晚各点一次名,如果哪个士兵无故离营,那么他所在的小队全部受罚,这样士兵就相互监督。

    典韦,张术觉得王轩的建议可取,决定即日起采用。

    王轩害怕典韦,张术长时间不待在护卫营,又会出什么乱子,就让他们先回去。

    其实王轩不知道,昨天的那出砍头大戏,早就令他们不敢乱来了。

    此时王轩的身边就有黄老一人,至于翠儿被王轩送去私塾读书认字了。

    由于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王轩深知自己的不足,十分渴望能有一名谋士替自己出谋划策,替自己规划未来。

    有人会说一个受到21世纪教育的人,穿越到古代还搞不定这些事情嘛?

    答案就是搞不定,一个合格的谋士要会处理很多问题。

    比如一千个人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粮食?运输需要多少人民工?加上这些民工总共需要运输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要从哪里征发?民夫从哪里征,征多少不会影响农业?

    行军打仗要在哪里扎寨子?晚上安排多少人守夜?怎么知道敌人在哪里?怎么知道敌人有多少人?

    手上假如有三万大军,要怎么安排进攻的顺序,左翼遭到敌人的突击,怎么命令军队去支援,派多少人哪一只部队合适?

    前方有一道狭窄的峡谷,怎么安排士兵前进,是分批次还是总体,分要分多少,如果突然遇袭,被埋伏了怎么处理,是要战斗吗?

    如果战斗要怎么安排,如果撤退又要怎么安排才不会变成大溃败,谁去殿后?

    如果出现溃逃,溃兵冲击自己的阵型怎么办?晚上睡觉中军遭到夜袭怎么处理,要跑路还是什么?

    攻下敌人的城池要留多少人防守,继续进攻还是留下来修整?前方有三条路,走哪一条?阵要怎么列,这里放多少人,哪里放多少人,在河边还是山上?

    敌人从多个方向攻过来,怎么判断哪一个是敌人的主攻方向,要怎么防守?

    敌人列阵,怎么去破阵,要准备多少预备队,如果激战中后方出现敌人的部队怎么办?

    军队出去了后方空虚,敌人来袭怎么处理?缺少粮食怎么办。。。。。。等等等等等。这些你全部要清楚,并且快速想出应对方法。

    所以王轩一直渴望能有位谋士辅助自己,替自己未来,告诉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

    好在王轩只有一县之地,手上的士兵也只有区区千人,至于后勤是黄老在负责,短时间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王轩叫黄老加快竹纸的制造,他打算伤好之后就前往广陵为竹纸开辟销路,不能将眼界限制于牛县这种弹丸之地。

    时间飞逝,眨眼已过一个月了。

    此时的王轩身上的伤口已经愈合差不多了,打算前往广陵。

    这一个月的时间黄老果然没有让王轩失望,将竹纸做了出来。

    制造出的竹纸其纸质柔软、卷舒虽久而墨中不渝,不为虫蛀,颜色偏黄,不像前世的纸张那般白泽。

    不过比这个时代造出的纸质量要好上数倍,完全达到了可以书写的条件,最重要是它的价格要比缣帛便宜很多,携带和运输极其方便。

    王轩命令张术率一队人马将造纸坊进行看守,不许技术外泄,这是王轩立身的根本。

    其实只要竹纸出现在世人的眼中,用不了几年就会在有心人的钻研下制造出来。

    毕竟这只是对原来的造纸术进行改进,也不是很有难度。

    王轩也想到这有一点了,不过只要前期能为他带来财富,后期也就顾不上了。

    现在的首先任务是让大家普及用纸,将竹简和缣帛进行淘汰。

    虽然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纸了,但是普及率依然不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时的纸张无法防蛀,书写时容易被损坏,第二个就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了。当时人们认为,“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如果纸张不能解决自身的短板,人们还是不会大规模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