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明,从挽救马皇后开始
繁体版

第二十九章 国商!

    “小子,你还是老实点到墙角去站着去吧。”

    眼见于城陷入了沉默,朱元璋也是没好气的挥手开始驱赶。

    也对,毕竟是一个只有二十岁的小年轻,就算心智再高又能高到哪去呢?

    即便在心里如此劝慰自己,朱元璋还是忍不住有些失望。

    于城之才华还是不及诚意伯啊!

    朱元璋话音落下,等了好一会,却发现自己身旁的于城没有一点动作,依旧是那副低头思考的模样。

    索性也不在开口,而是直接拿起了桌上的奏折批阅递给了同样在思考对策的朱标,随后在朱标略显幽怨的目光中开口道:

    “咱再不知道你小子几斤几两,这事韩国公都没主意,你还是过来帮咱批奏折吧。”

    “那爹就这么相信堂弟能想出解决的办法?”

    朱标感到疑惑,李善长都没办法,为何父皇会那么相信于城。

    “难道爹眼里,堂弟的聪慧更甚李国公?”

    朱元璋摇头否定,转头看向于城,

    不过弱冠之年又怎会有李善长那人精的脑子?

    “咱也不认为他能给咱想出啥好点子,但如果连于城都没有办法的话,就更不用说朝堂之上那群饭桶了。”

    在朱元璋眼中,于城的思维方式是不同于任何人的。

    他总能以一总种奇怪的角度找出一种别人想不到的解决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没有打断于城思考,他的心里还有这一丝期望。

    或许这也是刘伯温收你为徒的原因吧...

    想到这,朱元璋又是一阵得意,刘伯温的亲传弟子当了咱的儿子,不知道那老家伙在下面知道了这件事会不会气死。

    眼见自家老爹突然换了副表情,朱标额头顿时冒出三根黑线,心说老爹又想到啥好事了,乐成这样。

    而于城这边,在掏空自己本就不大的脑子后,还真让他想了个点子。

    “干爹!”

    “我这还有个想法...”

    听到于城的话语,朱元璋目光一闪。

    真让这小子想出来了?

    “有何良策,堂弟快说!”

    朱标也围了上来,看向于城的目光愈加满意,说不定这就是自己未来的顶尖谋臣。

    “干爹有没有想过做笔生意!”

    朱元璋:“...”

    “啪!”

    又是一巴掌下去,朱元璋后悔了,他就不该让这小子在这浪费时间,就应该直接让他滚到门口站到咱把奏折批完。

    “你听我说完!”

    于城摸了摸自己被打疼的后脑勺,有些不满的张口说道。

    “行,咱听你怎么跟我编。”

    朱元璋脸越来越黑,还做生意,老子最烦的就是那些做生意的!

    于城也不是傻子,自然看出了朱元璋已经要发火的征兆,但话都说一半了,索性就敞开了谈。

    “干爹,儿臣觉得你的目光应该放长远一点。”

    “嗯?你觉得咱的目光不够长远?”

    朱元璋目光微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自己可是从一只碗打到一整个天下的人,现在竟被自己的义子吐槽目光不够长远,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于城干咳两声,跟自己比起来,你的目光确实过于短浅了。

    不过这话于城也就在心里想想了,他还没有当着朱元璋的面说出来的胆子。

    “儿臣可没这么说过,我只是想不明白为何干爹对商人总有这么大的怨气?”

    “农业发展确实重要,但工商同样是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你想让咱重商?”

    听到这,朱元璋眉头紧皱,这小子今天怎么回事,说的全是咱不想听的。

    “自然不是,”

    于城矢口否认,随后继续开口道,

    “只是儿臣想出的赚钱的方法要依靠‘商’来实现,但我看干爹现在这个模样,儿臣即便是说出有用的方法干爹应该也不会答应,那儿臣还有什么说的必要呢?”

    朱元璋:“...”

    没眼看,快收起你那低略的激将法吧!

    老朱当皇帝这么多年以来,总会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官员想要借助语言,或是威胁、又或是乞怜,来让自己答应一些讨厌的事。

    朱元璋也自以为已经习以为常了,直到今天,有人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了脸上让自己去猜...

    “你要是不说,就给咱滚到墙角去站到明天!!”

    如果此刻朱元璋手里有一个镜子,他一定会发现自己的脸不知道什么时候红温了起来。

    朱标在一旁听得无语。

    自己这堂弟的智商怎么忽高忽低的?

    “咳咳。”

    见朱元璋确实看出了自己的意图,于城有些尴尬的干咳两声,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道。

    “儿臣的方法确实与‘商’有关,不过可并不是针对百姓的‘商’。”

    作为一个穿越来的,于城自然无比了解老朱的秉性。

    ‘重农抑商’,这四个字便是于城映象中的明初,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显然是离不开工商的,明中后期显然是意识到了这点,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剧烈冲击,商业开始飞速发展...

    而于城想做的,则是将商业的发展阶段提前到洪武。

    “什么意思,给咱解释清楚。”

    朱元璋一瞪眼睛,这于城每次说出来的点子都令人费解。

    “成立国商,来负责大明通商一事,用成品琉璃来换银子。”

    这下朱元璋听懂了,并开始认真思考其是否可行。

    没错,这‘通商’便是于城提出的应对之策。

    大明是一个很神奇的时代,虽继承了之前王朝的抑商政策,但在通商的政策方面又有较大的发展。

    不同于‘抑末’之策对于大明商人的打压,‘通商’主要是为了足边,裕国,便民,解决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故不遭老朱反对。

    在统治稳定时期选择抑商,来获得经济上的稳定,在统治不稳定时期选择通商,有利于皇权力量的修复。

    所以‘抑末’和‘通商’的存在,在洪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容的。

    这也是于城在这一节点提出这一方法的原因,老朱不会反对,自己就可以借助通商这一政策来逐步影响大明的抑商现象。

    “通商一事咱能明白,这成立国商...”

    “国商又有什么用?”

    “国商,顾名思义国家商行,是直属于朝廷的商行,将琉璃、盐铁的收益牢牢掌控在国家手中,同时未来还会涉及粮食、布料等各种百姓需求之物,它将会是未来最大的商行!”

    于城看着面带疑惑的朱元璋,画出了自己的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