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十四年
繁体版

第39章 堑壕争夺(四)

    日军对马含章排阵地的进攻是抱着轻松获胜的心态进行的。他们实在想不出任何失败的理由。

    在他们看来,一支被三面包围的孤军,一支兵力只有区区一个排的小部队,即使是强大的大日本帝国蝗军也很难在这种局面下守住阵地,更别说这些在支那都算不上王牌的废物了。

    然而,他们的三面进攻刚刚发动之后,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强有力抵抗。首先是两翼试图利用堑壕进行渗透的鬼子被侧翼地堡和堑壕内掩体的交叉火力一顿痛打,不得不丢下几十具尸体狼狈退了回去。

    他们本来以为的正面牵制住地堡火力、侧翼迂回炸掉地堡的计划根本没有实施的余地。因为地堡的火力始终对着他们,根本没有被正面吸引过去。

    而正面的日军也不好受,他们刚刚试图前进,就被三挺轻机枪压制的头也抬不起来。之前卡壳的那挺轻机枪在更换零件后已经完全修复,再次发挥了班排级火力支柱的作用。

    三挺轻机枪连续不断的短点射让十几个试图向前跃进的日军刚离开掩体或隐蔽处不久就被打成了筛子。其他的日军见状只好继续趴在地上,要么原地等待火力支援,要么尝试匍匐前进。

    可这样一来,他们的前进速度简直比乌龟爬还慢,对正面战线完全起不到预想的牵制作用。不但没有起到牵制作用,还让一直关注正面防线的马含章更快摸清了他们的虚实。

    其结果就是马含章非但没有加强正面防线的兵力,反而将原本在正面防线的四名步枪手派到两翼去加强那里的防御了。

    最重要的是,马含章通过日军这一系列表现,再次验证了自己之前在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时就有了的一个猜测——目前阶段日军的战斗力更多是步炮协同下的战斗力,单纯的轻步兵战术其实并没有如何先进强大。

    换句话说,日军步兵需要得到一部分炮火的支援,才能真正发挥其战斗力。如果完全失去了炮火支援,在仅靠步兵的情况下,日军至少目前还没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轻步兵战术。

    而轻步兵战术这个方面却是马含章的特长。马含章在留学日本的时候就意识到华夏军队相对于列强是严重缺乏重火力的,尤其缺乏大口径火炮。因此在中国要搞步炮协同甚至步坦协同那一套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从国情出发,马含章认为中国目前最需要摸索出来的其实是轻步兵战术,而且是那种几乎完全不依靠航空和炮兵火力的纯粹的轻步兵战术。

    马含章不是不知道重火力才是战争中的王道,也很清楚自日俄战争以来的现代战争里,重火力的杀伤人数能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但他更明白的一点是,无论什么战术,首先都必须符合自己国家和军队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马含章一直都在琢磨各种情况下的轻步兵战术,试图能找到一种在面对敌方的重火力时,还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办法。

    得益于这几年来查阅的各国军事资料和绞尽脑汁的思考,马含章总结了轻步兵面对重火力敌人的几条基本战术原则。

    第一就是尽可能保证自身的隐蔽,不要被敌人发现你。因为敌人只有发现了你才能试图摧毁你,只要不被敌人发现,就不会遭到有效的打击,除非运气极差。

    第二则是如果不可避免的被发现了,那么一定要保证自己比敌人的行动更快。敌人从发现你到调集足够的火力攻击你,中间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你始终保持比敌人更快的速度,并及时离开敌人的打击范围,就能让敌人的火力落空。

    第三是如果既不能避免被敌人发现,又无法及时离开敌人的火力打击范围,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坚固的工事。这是在敌火打击下唯一可以保存自己的手段,当然还需要积极进行反击,否则早晚要被耗死。

    第四就是如果既不能避免被敌人发现,又无法及时离开敌人的火力打击范围,还缺乏足够坚固的工事,在这种最糟糕的情况下,就需要以最快速度和敌人形成近距离混战。换句话说就是要利用敌人作为自己的盾牌,让敌人的重火力投鼠忌器。

    而现在,马含章这个排就是处于第三种情况下。他们战前在马含章的亲自指导下构筑的野战工事虽然是土木结构的,使用的材料也比较有限,但还是能扛住日军的绝大部分火炮轰击。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马含章这区区一个排能在鬼子的三面包围中依然守住阵地,甚至还有余力去掩护一下两翼友军的撤退。

    不过,马含章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因为现在的一点战绩就膨胀起来。相反,他很清楚随着两翼友军的撤退,自己这个排的阵地已经成了一块死地。

    日军在连续进攻受阻之后肯定会把大口径火炮拉过来对自己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到那时候阵地上的野战工事可就扛不住这种规模地炮轰了。

    为此,马含章在友军撤退后也立即开始准备起撤退的事情,其实他们现在就撤退也没什么问题,两翼友军也已经成功撤退不再需要掩护。

    可马含章还是打算再守一段时间,他希望借此进一步试探出日军的弱点,为以后的战斗打好基础。

    鬼子们也没有辜负马含章的“期望”,他们在第一次三面进攻被打退之后,很快又组织起了一次新的攻势。

    这一次,鬼子们先是调来七十五毫米口径的四一式山炮、三八式野炮等压制火炮对马含章的阵地进行轰击,然后又用重机枪对两个侧翼地堡和正面轻机枪火力点进行了压制射击。

    然而,等日军自信满满地对马含章排的防区发起了第二次全面冲击的时候才猛然发觉,他们高兴的太早了。

    马含章早就安排轻机枪转移了发射阵地,因此他们并没有真的被日军重机枪压制住。

    不仅如此,侧翼地堡也提前做了准备。当鬼子的重机枪开火压制的时候,地堡里的战士直接撤了出来。

    他们通过隐蔽交通壕转移到了另一处隐蔽阵地,如果鬼子要进攻地堡,就会完全暴露在他们的射界中。而他们还能和堑壕里防御侧翼的战友形成交叉火力,把试图进攻地堡的鬼子消灭在地堡前的开阔地上。

    因此,当鬼子第二次发起强攻时,便一头撞在了这张可怕的交叉火力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