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在火红年代求生存
繁体版

第四十四章 又回老家(本书已签约,请放心收藏)

    中午吃过饭,李木成一溜烟的走了,出了厂区也没有回四合院,直接往老家赶去。

    出了城之后,才放出了在空间里已经发动好的越野车,小心翼翼的开着。

    如果不是怕冷,他就放出摩托车了,这种路况摩托车比汽车好使。

    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这么冷的天,只有他在坚持赶路。

    路上一片白茫茫的,他全靠着车内的暖气,才坚持开到了岔路口。

    收了汽车,拿出自行车,又开始顶风前行。

    一路上把他冷得直哆嗦,终于在傍晚的时候到了家门口,才把之前准备的物资拿出来。

    家里人正围着火盆子烤火呢,见着李木成回来,都很高兴,尤其是小四儿和小五儿,知道三哥回来了,肯定又有好吃的了。

    “三儿,这么冷的天,你怎么回来了呢?赶紧过去烤烤火。”

    李母一脸责怪的说道,不过嘴角的笑容怎么也压不下去,还帮着李木成拍打着身上的雪。

    李父接过他手里的口袋。

    李水根也上前接过李木成身上的另外两个大包裹,不过感觉轻飘飘的。

    “老三,你拿的什么啊,这么多?还怪轻的。”

    大哥问道。

    二姐也适时递上一碗热水,接过来喝了一口,去去寒,这才开口说话。

    “拿了一些棉花和布料回来,想着今年冬天这么冷,家里的棉衣该缺了,就想办法弄了一些。”

    李母一听,上前打开包裹一看,雪白色的棉花,摸起来柔软细腻,嘴里还不停念叨。

    “太好了,太舒服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棉花。”

    众人都上前去围着看。

    往年家里过冬,大家都靠着火盆子和火炕,连出门都不乐意,就是因为家里棉花少,没有几件棉衣裤,有两件里面直接是填充的稻草。

    这两大包棉花,够大家一人做一身衣服,还能做几床被子的。

    李木成打开李父身边的口袋,里面是一些零食,烟酒之类的,还有一些家里缺少的小东小西,像针线纽扣什么的。

    现在家里暂时不缺粮食,所以就没拿出来。

    肉的话因为他自己都没多少,空间里的猪还没长大,所以也没带。

    李母赶紧招呼女儿一起去厨房做晚饭,今天高兴,李母直接弄了白面大馒头,还炒了个肉菜。

    一家人乐呵呵的吃饭,李木成陪着父亲和大哥开了瓶好酒喝着。

    李贵来有些感叹,家里的日子真是肉眼可见的好起来了。

    眼见马上要有大孙子了,家族血脉也有了延续。

    老三也出息,吃上公家饭了,每次回家都带不少东西回来,还都是自己前半辈子都没用过的好东西。

    眼下也就老二的婆家问题,不过现在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也不需要太着急这个事儿,二女儿多留家里一段时间也不是不行。

    “爹,今年家里收成怎么样?”

    酒至半酣,打发了家里的妇女和孩子去炕上取暖吃零食,李木成才问道。

    “还行,上交了国家之后,还剩不少呢,今年能过个富裕年。”

    李贵来呷了口酒,乐呵呵的说道。

    “嗯,那就好,对了,眼见天越来越冷了,你和大哥在家也没什么事儿,不如咱们再挖一个地窖吧。”

    李木成小声的说道。

    “地窖?家里的地窖还够用啊,再挖个地窖来干啥?”

    李木成举起杯和李贵来,李水根一起喝了一下,才低声接着道。

    “爹,我听说,明年,咱们有可能开始吃大锅饭。”

    “大锅饭?”

    “老三,啥是大锅饭?咱家这个锅还不够大吗?”李家的锅直径一米左右。

    李水根也一头雾水。

    “大哥,我说的大锅饭,是说以后咱村里有可能只开办一个食堂,大家一同吃饭,家里就不让开火了。”

    “村里开食堂?”

    “就是大家把粮食全部集中起来,安排专人做饭,大家一起吃…”

    李木成把后世了解的所谓大锅饭仔细的讲了一遍。

    听得李父和大哥二人热血沸腾,感觉这真是个大好事儿,以后家里就不用准备那么多柴火,还节省了煮饭的时间。

    感觉二人思路已经跑偏,李木成赶紧阻止。

    “哎呀,你们想啊,到时候天天大锅饭,咱村里才多少粮食,咋经得起这么造?造完了怎么办?大家都饿着?还是吃草皮树根?”

    “啊!”

    二人想想那种后果就冷静下来了,不复刚才激动的心情。

    李木成等二人都冷静思考了一阵,才开口继续说道。

    “你们听我的,咱们阻止不了这种大事儿,只能增加自家人的生存几率,咱家先在屋后边挖一个隐蔽点的地窖,别让小四儿和小五儿知道,小孩子不醒事儿,娘他们也多嘱咐一下,别透露出去,慢慢的多存一些粮食,反正有备无患,对吧。”

    李贵来二人想想,是这个道理,反正粮食多一点,肯定是不会有害的。

    几人决定好了事儿,等小四儿小五儿上学去了,就开始干。

    “大哥,大嫂大概多久生?去医院检查过没有?”

    说完地窖的事儿,几人都放松了下来。

    “之前去过了,医生说挺正常的,大概下个月底生吧。”

    提起这事儿,李水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上次李木成回家的时候,反复劝说过大哥大嫂,让他们经常去乡里卫生所检查一下。

    因为这个时代生孩子,很多都是靠接生婆,不会去医院生,生的时候基本是个生死关。

    李木成把这些往重了说,两口子被吓得不轻,也不敢舍不得那点钱了,乖乖的去乡里检查。

    然后几人又接着聊了一会儿,才招呼李母过来收拾桌子。

    李母和儿媳以及二女儿这会儿已经开始在裁量布了,准备加紧把棉衣裤弄出来。

    李父三人则是洗漱上炕,准备休息。

    李家堂屋有个炕,李父房里有个炕,所以每到冬天,都是女的集体住里屋,男的则睡在堂屋这边。

    第二天,外面又下起了大雪,李家父子三人再次检查了一下家里的情况,对屋顶一些薄弱部位进行了加固,又开始清扫了屋顶的积雪。

    李家这个房子有些年头了,这么大的雪对房屋有很大的压力。

    要不是现在冬天不适合建房,他都打算把家里重新修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