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教个书怎么了?
繁体版

第2章 物质决定意识

    平江城外,朱元璋的军队刚刚结束了一场猛攻。

    望着孤守的平江城,朱元璋有些唏嘘。

    他没有想到,张士诚这块骨头会这么硬,这么难啃。

    整整攻城攻了一年多了,仍旧没有拿下来。

    朱元璋本以为,多年的花天酒地,早已磨灭了张士诚的士气,张士诚如今的兵力士气,远远无法和当初的陈友谅相提并论。

    而且在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又收编了陈友谅的军队,实力暴涨之下,小小的张士诚还不是弹指可破?

    于是,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兵分十一路,猛攻张士诚。

    可万万没有想到,本该迅速结束的战事,竟然拖了整整一年多。

    所有人都低估了,张士诚守城的决心和能力。

    久攻不下,让朱元璋很是郁结。

    “走,随咱去看看标儿!”

    朱元璋对身旁的刘基说道,刘基刚刚和他商讨了攻打平江城的下一步计划,朱元璋便提出来要去太平府看一下自己多日未见的大儿子。

    “好!”

    刘基点头,说起来朱标也算是他半个学生。

    太平府离平江城并不远。

    乘坐马车也就半日时间,半日之后,朱元璋和刘基便来到了位于太平府的陈府。

    陈迪是当地有名的徽商。

    在这乱世的年份,富商们一般都会选择强大的军阀作为依附,就像平江城沈家选择了张士诚,而陈迪选择了朱元璋。

    随着朱元璋的不断崛起,陈家自然也是蒸蒸日上。

    陈府。

    朱元璋来到这里的时候,被告知朱标正在上课。

    “不要影响标儿学习!”

    朱元璋露出老父亲式的笑容,拒绝了把朱标从学堂里叫出来的建议。

    对于热爱学习的朱标,朱元璋非常的满意,朱标寄托着他很大的期望,而聪慧的朱标也没有令他失望。

    “咱就去悄悄的看一眼,看一眼咱标儿认真学习的样子就成!”

    说罢,朱元璋便带着刘基,轻车熟路的往陈家后院的私塾而去。

    所谓私塾,其实算是家塾,就是陈家自己建立的私人学堂,专门为了教导自家子女而设立。

    刚来到私塾外,便听到了先生讲课的声音。

    “坛经有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去认识这个世界?”

    私塾窗外,朱元璋听得津津有味。

    特别是刚刚私塾先生对于坛经里那个小故事的解读,让他耳目一新。

    没想到还能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也没有想到,私塾里的先生竟然没有在讲四书五经,而是在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嘿,有点意思哈!”

    朱元璋笑呵呵的看向身旁的刘基,不想刘基整个人听得比他还入神,怔了一下之后才连忙点头。

    学堂里。

    杨炎和孩子们都在专心上课,当然也不知道窗外有两个人在偷听。

    “放眼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高山流水,阡陌良田,蓝天白云等等,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人和世界,又有什么联系呢?”

    杨炎的话,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相比于枯燥的四书五经,他们更喜欢讲解这些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又新奇有趣的知识。

    和窗外的朱元璋和刘基,同样是默不作声,侧耳倾听。

    杨炎道:“首先,我们所在的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物质的世界。”

    对于这句话,别说孩子们了,就是窗外的朱元璋和刘基都是有些茫然。

    不过,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

    杨炎道:“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还是以坛经那个故事为例,风动和幡动是客观存在的,他们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不去看它,不去心动,不去感知它,它依然在那里,按照着风吹幡动这个固有规律存在着。”

    “也许有同学要问,那我们的心呢?也就是我们的意识,我意识里就认为他不动,打死我我都认为他是不动的,是不是这样子,风动和幡动就与我无关了呢?”

    孩子们点头,而窗外的朱元璋和刘基也同样面露思考之色。

    而杨炎接下来的话,则是让他们再次被震惊到。

    “但你们想过没有?我们的意识从何而来?”

    “如果我们没有见过风,也没有见过幡,那么我们的意识里就不会有风和幡的概念,就不会有风吹幡动的概念,又谈何去讨论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问题?”

    孩子们纷纷点头,朱标更是目光炯炯。

    对啊!

    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又怎么会有这些东西的概念?又怎么能说我心不动,风和幡也就不动?

    因为你根本没有风和幡的概念!

    朱元璋和刘基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里面的东西他们都见过,但从未想过,要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它们。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反应。”

    “而我们高度发达的大脑,便是意识产生的起源,我们不断的受到外界物质的刺激,接收着外界的信息,从而形成意识。”

    “就好比现在我给你们上课,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声音类的物质,而你们的大脑通过加工和理解后,最终形成你们的意识。”

    “所以,意识是起源于物质,如果意识脱离了物质,那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是癔症病人臆想出来的世界,也是基于事实基础而衍生出来的。”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我们的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应,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反应进入我们的大脑,然后我们的大脑再进行加工和改造,便形成了不同的意识。”

    “还是回到坛经的故事,风动和幡动,是客观存在的,但却在反应进入两僧与慧能的脑海之后,经过加工改造,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因为三人的阅历和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意识。”

    “但是他们三个人的意识,都是基于事实基础的,没有了事实基础,也就没有了他们三个人的意识。”

    听罢,孩子们露出了恍然的神色,朱标更是止不住的点头。

    窗外,朱元璋和刘基亦是恍然。

    杨炎一开始解读这个坛经里的小故事的时候,又是对的,又是错的,虽然角度新颖,但他们听得多少有些迷糊。

    但是现在,在杨炎讲完这些之后,再回去看这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不禁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朱元璋和刘基都不知不觉的听了进去。

    学堂内。

    杨炎总结道:“总之,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而我们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物质是本源,意识则是物质的衍生物,物质决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