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教个书怎么了?
繁体版

第67章 咱看行!

    “莫非先生有更好的法子?”

    听了朱标的话,朱元璋顿时目光灼灼。

    然而杨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此次恩科,南北方为何出现如此大差异的原因,你们有思考过吗?”

    “有!”

    朱标点头,随后将他之前对朱元璋说过的分析娓娓道来。

    杨炎听罢点头道:“若单就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本来不应该有地域之分,但若从朝廷维稳的角度,就又必须做到南北相对均衡。”

    “所以,你刚刚提的南北分榜方案,的确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我们南北分榜是想要解决什么矛盾?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主要矛盾是什么?”

    “南北方学子录取不均衡。”朱标不假思索的回道。

    对于已经分析了这么多,而且学过矛盾分析学的朱标而言,这是显而易见的答案。

    特别是上一次天灾,杨先生利用矛盾学问的分析令他印象深刻。

    他也尝试着用矛盾分析得学问去解决恩科风波,但奈何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不错。”

    杨炎点头道:“想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要基本上做到南北均衡录取。”

    “所以这就回到了之前我们学过的知识,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所在,找到了主要矛盾,分析矛盾,对症下药。”

    朱标听得津津有味。

    上一次天灾,杨先生就是这样给他分析的。

    而一旁的朱元璋则是有些脑壳疼。

    这个杨先生又开始上课了。

    杨炎继续道:“你刚刚分析了主要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你并没有对主要矛盾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矛盾产生的原因,我们得知,南方安定富庶,世家大族众多,文化传承受到战乱的影响较小,总的来说南方学子在八股文章的创作上更具优势。”

    “但是你们想过没过,北方学子呢,难道他们就没有他们的优势了吗?”

    这话一出,朱元璋和朱标都是一怔。

    杨炎看待问题果然跟别人不一样,他们还真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这个问题。

    可是北方学子又有什么优势呢?

    朱元璋原本只想要结果,但是现在也给听进去了。

    杨炎继续道:“北方常年战乱,这让北方学子的求学条件更加艰苦,他们往往没有一个安定的求学环境,需要在学习之余更多的参加到生产生活当中。”

    “这就造就了北方学子更加的务实厚重,他们对于生活生产,甚至对于民间疾苦,是不是都要比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南方学子有着更深的理解呢?”

    朱元璋和朱标听罢都是陷入了思考,而后默默颔首。

    事实也如杨炎所言,在后来的《明仁宗实录》卷九下记载仁宗语曰:“科举之士,须南北兼取。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可这样的优势又有什么用呢?

    朱元璋似乎抓到了什么要领,又似乎抓不到,这让他很难受。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但他也知道杨炎的分析是必要的,一步到位的给出答案反而适得其反,只得安耐住性子,听杨炎继续说下去。

    杨炎道:“朝廷取仕,除了想要熟读圣贤之书,知书达理的学子以外,其实更想要那些能够为国为民办实事的学子,对吗?”

    “北方的学子务实厚重,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办法将北方学子的优势体现出来呢?”

    朱元璋和朱标继续颔首。

    话是这么说,但是该如何体现呢?

    杨炎道:“其实前面我已经说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不废除首场大试的情况下,增加一场大考,不过不是分南北场,而是分考试的内容。”

    考试内容?

    朱元璋和朱标闻言,都是露出惊疑的神色。

    杨炎道:“增加的大考,考试内容不再是八股文章,而是以生活生产为主,可以是农耕的知识,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施肥,怎么灌溉,节气是什么,也可以是纺织的知识,怎么种桑,怎么抽丝,怎么弹棉花,怎么纺纱,甚至可以是母猪的产后护理。”

    “这样一来,北方学子拥有更富有生活生产经验,更加务实厚重的优势,是不是就体现出来了?”

    朱标整个人呆住,微微张大嘴巴。

    杨炎说的这些,对他的冲击实在是有些大,在他的思想里,他一直觉得科举就是四书五经的事。

    怎么现在母猪的产后护理都来了?

    好一会。

    朱标才悠悠道:“可是这样真的行吗?”

    杨炎还没有回答,朱元璋却抢先回答道:“咱看行!”

    事实上,杨炎刚刚说的考试内容深得朱元璋的心。

    无独有偶。

    他先前想好的殿前策问问题,也就是殿试的问题,就是如何辨别好谷赖谷。

    这与杨炎所说的,简直就是不谋而合。

    他和杨炎这一次,竟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味道。

    杨炎点了点头,但还是给朱标分析道:“现如今朝廷采取八股取仕,严格限定了命题范围和答题的文体,从而促使了学子们去学习四书五经的思想,说白了就是朝廷不想学子们自由发挥太多。”

    “而我刚刚所说增加的这些生产生活知识考试,非但对于学子们的思想没有坏的影响,反而可以带动民间学子们去学习这些生产生活知识,对民间的生产生活有百益而无一害,朝廷何乐而不为呢?”

    这回轮到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点头。

    杨炎继续道:“朝廷采取八股取士,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想让考试标准化,有一个判别高下的标准,从而尽可能避免主考主观评判的问题出现。”

    “而生产生活的这些知识,几乎都是有着标准答案的。”

    “当题目有了标准答案,就可以杜绝出现主观评判,文人相轻的现象,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朱元璋目光湛湛,重重点头。

    杨炎所说的这些,甚合他的心意。

    杨炎道:“首科考试比的是文章文采,可以用满分一百分的分数来计量,占两科总分的一半,次科的生产生活知识大试,同样是一百分,也占两科总分一半的分数。”

    “最终两场大考的成绩相加,便是考生的总成绩。”

    “这样的总成绩,兼顾了南北方学子的优势,做到了南北均衡,而又不分开考试,分开录取。”

    “最终根据总成绩,从高到低,定下头甲,二甲,三甲,最后进行殿试,由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

    话音落下,朱标已然瞠目结舌,而朱元璋则是忍不住拍案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