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百年小帝师,吓坏朱元璋
繁体版

第16章:太子殿下不是好人,父子一起送进坑!

    朱元璋看着倭国的方向,脑子里就想起了开国之初那段,被他视为国耻的事情。

    当然,对他个人而言,也是极大的耻辱。

    开国之初,他就派遣使臣送国书到倭国,他一是希望倭国可以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的倭寇问题。

    可国书送达之后,倭国不仅不来朝贡,反而还砍了使臣的脑袋。

    事情传到他这里后,他直接就爆发了雷霆之怒。

    就孟浩和李景隆他们让他生的气加起来,也比不上倭国送给他的‘开国登基大礼’让他生的气。

    他当即就在朝堂上扬言出兵,必须要征服倭国,可事实却是直到现在都没有出兵。

    他不想出兵吗?

    他不仅想出兵,还想御驾亲征,亲自带领大明水军扬威于海外,就像李世民的大军活捉颉利可汗一样,亲自把倭国的鬼皇活捉回大明。

    要知道前元最强盛的忽必烈时期,两次东征倭国都没有成功,如果他成功一战定邦的话,即便是不能一次就让大明的声望重回盛唐,但也差不了多少了!

    可摆在他眼前的现实,却是他的水军战船无法抵御海上强风,无法横跨大海,只有靠着海岸行军。

    而靠着海岸行军的航线,也只有沿着高丽半岛以南,顺着海岸线直驱倭国。

    可现在的高丽,一方面与大明来往,一方面又与北元来往,甚至更加听命于北元!

    也因此,他无法借道高丽沿海行军!

    不仅如此,国家百废待兴,户部财政也拿不出这么多的钱粮支持!

    没有办法,他只有暂时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只有暂时就此作罢!

    “就当是小孩子说大话了。”

    “能让大话成真的,也只有咱这个从小就糊个纸帽子当皇帝的朱元璋!”

    “......”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再次欣慰的笑了笑。

    他并不怪他们说大话,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只是这个想法实在太好高骛远而已。

    当然,他也坚信后世儿孙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他也可以肯定,自己绝对看不到这一天。

    他们现在要做的,那就是先让老百姓把日子过好!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他就又听到了孟浩那认真而坚定的嗓音。

    “能做到,只要你们听我的,就一定能做到。”

    “只要你们当了将军,我就可以让你们的大炮炸死更多的人,还打得更加的远!”

    “不仅如此,我还可以让你们的战船,抵御更强的风浪!”

    “当然,前提是叫我大哥的你们,得都当上朝廷的将军才行!”

    “......”

    孟浩话音一落,三人便当即一惊,眼里还尽是不可置信之色。

    他们都没有接话,因为他们都觉得孟浩是在吹牛,但就这认真且自信的气势来看,还真的不像是吹牛。

    如果真不是吹牛的话,那就必须是一辈子的大哥了!

    可这可能不是吹牛吗?

    三人对视一眼之后,李景隆就半信半疑道:“这可能吗?”

    孟浩只是淡然一笑道:“怎么就不可能呢?”

    “大炮没被先人造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先人也会问这可能吗?”

    “可结果呢,不也造出来了?”

    “再者说了,我又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是想办法加强威力,加大射程而已,又怎么会做不到呢?”

    “行了,说这些就扯远了,爱信不信吧!”

    “赶紧把姑娘们叫进来,别耽误我们宝贵的娱乐时间......”

    片刻之后,之前被叫走的‘七仙女’又赶紧回来,继续奏乐继续舞,他们也决口不谈正事,继续吃喝继续撩。

    但孟浩的思绪,却不在歌舞吃喝上,他正在脑子里完善他改变命运的计划。

    他之所以当着这三位小弟的面,夸下这么一个对他来说不是海口的海口,那是因为他知道他们三个要不了多久,就会随军出征攻打北元。

    哪个当爹的不想自己儿子立功?

    虽然儿子可以凭借自己的功勋吃到死,但这些开国武勋却都是有骨气的主!

    甚至他们还会互相攀比,谁的儿子在军队里立的功劳大。

    而他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这三位小弟的部队装备更上一层楼,帮助他们立功。

    而在此过程中,他也会因此在武勋二代的圈子里扬名,从而收更多的小弟。

    这些武勋一代是他朱元璋的小弟,他就收武勋二代为小弟。

    老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必定会死在沙滩上!

    只要事情进展顺利,到了十三年之后的洪武十八年,老一辈的武勋走得差不多了,就是小一辈的武勋当家。

    到了那时候,他孟浩的小弟的数量,就会多于朱元璋的小弟!

    再加上这些小弟还得靠他孟浩发财,真就是想让他们不保他孟浩都难!

    如此一来,他就算是顺利改变家族命运了!

    如果事情顺利,还用力稍微过猛的话,他还能架空朱元璋,也说不定呢?

    造反当皇帝?

    他绝对不想!

    他只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想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过完这逍遥自在又富裕的一生!

    也就在孟浩如此盘算之时,隔墙之后的朱元璋,也在暗自打着他心里的小算盘。

    “这小子,竟然有如此大才?”

    “他真能让大炮威力更大,还射程更远?”

    “还能让战船抵御更强的风浪?”

    “如此一来,咱不就可以御驾亲征,直驱倭国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眼睛笑成了弯月不说,还忍不住的搓了搓手,就像是即将下场还自以为必胜的赌徒一样。

    可紧接着,他又皱起了眉头。

    “这可能吗?”

    “如果换个上了年纪的火器大匠,或者造船大匠说这话,咱还能相信一二,可他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他能有这本事?”

    可也就在他权当孟浩是在说大话之时,他又想起了孟浩说这话之时,那认真而坚定的言辞。

    不得不说,还真和他梦境中的‘终身大明帝师,镇国公孟浩’一模一样。

    不用看他说这话的样子,只是听这声音,就忍不住的想要去相信他!

    “难不成,他当真有如此大才?”

    “他真如咱家妹子所说,是咱的应梦贤臣?”

    “......”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脑子里,又开始快速闪回他的这个‘噩梦’,不断照进现实的场景。

    他托孤的二代皇帝不是好大儿朱标,而是‘允炆’,结果第二天就在字辈谱上,看到了‘允’字。

    他不想找到的‘终身大明帝师孟浩’,却在现实中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脸,还真就是姓孟名浩。

    他的父亲,还真就是跟随他多年的孟姓将官!

    朱元璋想着这些巧合得不像是巧合的事情,再结合今天的所见所闻,他都不敢轻易断言,孟浩是真的有真才实学,还是吹牛说大话。

    无法下结论的朱元璋,只是眉心一皱,就一下子站起身来。

    “走,回宫!”

    回宫的路上,朱元璋坐在马车里,正准备把他听到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给马皇后听。

    可马皇后却要回宫之后,叫上他们的好大儿朱标,一起商议此事。

    晚饭过后,

    他们这一家三口,就在御书房里关起门来商议此事。

    朱元璋在说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之时,依旧和面对马皇后之时一样,绝口不提‘允炆’相关的事,只着重谈论‘孟浩’相关。

    好一阵子之后,朱标也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标儿,你怎么看?”

    朱元璋和马皇后异口同声道。

    朱标的眼里,朱元璋和马皇后只是对视一眼,就同时幸福的淡淡一笑。

    朱标看着这一幕,也是心中顿生无奈之感。

    一句‘说得谁是孤身一人似的’,再加上一句‘我和太子妃确实没你俩这默契’,愣是到了嘴边却没说出口。

    “咳咳!”

    朱标强行一声咳,就把他爹娘的思绪,拉回到了正事之上。

    朱标坐在二人对面,严谨的回答道:“爹娘,儿子以为,梦境照进现实,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儿子小时候就有过这种经历。”

    “再加上帝王之梦成真的史例,我们应该重视,而且还不能只当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么简单。”

    朱元璋和马皇后听到这里,也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紧接着,朱标就站起身来道:“父皇,母后,儿臣以为,我们不用绞尽脑汁的去揣测孟浩那一小包纸里,到底是什么东西,更不用去揣测他们这些高官子弟,如何利用这一小包东西发财,还合情合理合法。”

    “是骡子是马,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他孟浩之所以会去找李景隆、徐增寿、常升三人,自然是有需要他们帮忙办的事情。”

    “我们只要派人盯住他们,时刻掌握他们的动向,保证他们不闹出格就好。”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等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行!”

    说到这里,朱标又看向玄武湖大营的方向道:“至于他说他能让大炮杀伤更大,打得更远这事,就不能随他去了。”

    “反正我们即将出击北元,就让他的父亲,应天府府尹孟端孟大人,去负责火器督造好了。”

    “父皇下旨之后,再和孟大人私下说说,就说我们的大炮射程太短,杀伤不够,能不能想办法提升一下!”

    朱标话音一落,朱元璋和马皇后,又默契的同时满意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