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六十三章 问罪三人

    八月初七,大同镇被明军反围的第三日。

    群臣低着头,向乾清宫走去,

    清晨的微风再次抚地,也摸得群臣们神清气爽,

    使得行走的脚步,都轻盈了些许。

    上次上朝还是北伐大军离京之日,时隔一个多月,终于重开早朝了。

    不论如何,能上早朝,直接面圣,对于文臣们来说总归是好事,

    最起码说明,圣上还是愿意听从“进谏”的。

    文臣们的进谏可是国之根本,大明之根本!

    英国公张辅不在,群臣便在吏部尚书王直的带领下,碎步踏入乾清宫。

    几乎与一个月前别无二致,乾清宫中还是充斥着那熟悉的药味,龙椅上也依旧空荡荡。

    已经习惯了的群臣,并未多话,在王振的指挥、王直的抬头下,依礼制向龙椅施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如今北伐大军出征,带走了大量勋贵,

    除此之外,辽东的蒙古骚扰也持续不断,不少勋贵也带兵前往支援,

    此消彼长,玉台下的朝臣队伍,文盛武衰比一个月前更加明显。

    凭什么昨日论功的公示之中,只字不提文臣们。

    今日的文臣们是带着火气来的,气势方面更上一层楼,

    还不等群臣完全起身,数名文臣悍然出列,请奏圣上。

    “臣有奏!”

    “臣有奏!”

    “臣有……”

    其势之汹,恍惚间颇有种逼宫的错觉。

    王振稳坐钓鱼台,站在玉台旁一动不动,仿佛根本没有人请奏。

    很显然,王振是在点醒他们御前失礼了,

    几名请奏之人见王振不理会,也稍稍冷静了下来,

    沉默了一会后,他们互相看了看,便使了个眼色,推举彭时出来上奏。

    彭时身为状元,现任翰林院修撰且已入阁参预机务,是数人中身份最重之人,让他出来打头阵最合适不过了。

    “臣有奏!”

    “准~”

    王振等了几秒钟,见再没有人抢奏,便准了彭时的奏。

    “臣告英国公张辅、钦天监监正于冕、司礼监太监王山三人之罪,”

    “其三人枉顾北境子民之安危,明知暴元余孽破长城,依旧行军拖拖拉拉。”

    “这才纵容暴元余孽长驱直入,直捣黄龙。”

    “大同镇之失、代王之龙脉憾,其过皆在此三人身上。”

    “臣以为应当撤三人其职,从重惩处。”

    “同时要着重调查,此三人是否与暴元余孽私下有通!”

    彭时话音刚刚传出,大殿中之人,皆倒吸几口冷气。

    见过马前卒莽的,没见过这么莽的。

    枉顾百姓、纵容暴元、私通暴元,这三个条罪但凡沾一点,都是掉脑袋的重罪。

    若是程度严重一些,甚至可以直接九族消消乐。

    文臣们都打算参一本此三人不假,但也没人打算用如此重罪来参。

    “臣有奏!”

    “准~”

    “臣以为应速速拿下三人及其党羽,以防他们与暴元余孽联合,动摇国鼎!”

    “为大明子民所着想,臣以为应早日起查此案!”

    彭时之话,算是给文臣们开了个好头,

    彭时如此重话都能说出来,其余文臣不随便畅所欲言?

    “臣有奏!”

    “准~”

    “臣以为此三人有不臣之心,围而不攻是为了养寇自重。”

    “为大明子民所着想,臣以为应早日诛拿!”

    “臣有奏!”

    “准~”

    “臣以为……”

    在彭时的带头下,一众文臣轮流对张辅、于冕、王山三人口诛笔伐。

    本来打算给文臣加功之事,也因为彭时之言,变成了对张辅、于冕、王山三人的诋毁、罪责。

    对于文臣来说,只要把三人都搞下去,那此战之功不是非文臣们所属?

    过程可能不一样,但结果还是一样的,甚至是更好的。

    若英国公真倒台下去,大明官场之上,再也无人能与文臣相对。

    倒也不是没人驳斥,唇亡齿寒勋贵派系肯定要力保英国公,

    特别是几位国公还在京内,有他们在,勋贵派系不至于插不上话。

    可文臣到底是文臣,在嘴炮上一个个功力深厚,没一会功夫,便说的勋贵们哑口无言。

    坐在屏风后的嘉靖,听着群臣的谏言,冷笑频频。

    “若是真为民着想,何须阻拦大军出征;”

    “若是真为民着想,又何须让于谦去采买军粮;”

    “若是真为民着想,更何须现在来参领军三人!”

    嘉靖心中怒意渐起,却依旧强压右手,不去敲击玉礕来责斥文臣。

    嘉靖明白,文臣们不会无的放矢,现在的话无非是想激怒勋贵与嘉靖。

    真正的目的,要等到最后才会说,

    嘉靖要等,要等文臣们的最终提案。

    “臣有奏!”

    “准~”

    “臣以为……”

    又有几名无关紧要的马前卒发言,在所有位卑言轻者“冲锋陷阵”后,

    如嘉靖所预料的那般,文臣中终于有一位重臣动了。

    还是一名重的不能再重之臣,

    吏部尚书王直,文臣之首,动了!

    王直刚从原位上踏出半步,大殿便为他宁静了下来。

    王直缓缓施礼,大殿之内的全部注意力,也渐渐全集于王直一人之上。

    “臣有奏。”

    “准~”

    王直不慌不忙,起身慢慢说道:

    “边鄙之事,自古有之,将士用命,必可图胜。”

    “北伐大军之胜,主功在将士们浴血奋战,与各地百姓、官员竭力支援,”

    “领军之人当然有功,可功远不及将士、百姓以及官员;”

    “但代王蟒龙撼动、大同镇之失、大同镇百姓之祸,皆与领军之人牵连颇深。”

    “是领军之人的愚昧,才让瓦剌堪堪几万人,便轻取大同重镇。”

    “故而领军之人,即英国公、于监正、王太监三人,其有功不假,但远小于过。”

    “可惜此时正值决战要害咽喉之时,不能妄动三人,”

    “以防三人联合党羽,真去投了那暴元余孽。”

    王直欲抑先扬的说辞,加上“正义凛然”的口气,仿佛已经给三人定了性——功小于过。

    嘉靖坐在软塌上,也将注意力集中了起来,

    嘉靖明白,文臣们终于要说出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