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六十七章 变法之阻乃人

    与大军一个月一个多月才到大同镇附近不同,英国公等人的速度快上不少。

    每日天黑即入住驿站或农户家,光安营扎寨的时间就省下不少。

    一路上,除了英国公还沉得住气,其余勋贵均一直在骂文臣;

    王山则是忧心忡忡,思索着干爹王振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而于冕,孤身一人在日思念想一事——如何改造大明,

    但对于一个从小读书、大学未毕业没有工作经历、穿越后头五年也未从政的普通人来说,改造大明难于登天。

    让于冕在几日内,想出一个改造大明的方法,无异于痴心妄想。

    倒也不是完全想不出来,而是想出来的往往不切实际。

    每每有新想法时,于冕便会与其余人闲聊。

    在闲聊途中,于冕会将话题引导至关心之事上,

    然后从旁侧击、打探消息,用来分析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

    就比如海禁问题,于冕便与众人聊过。

    于冕想着让大明废除海禁、开放商业,便可获得贸易利润来充盈国库,

    最好能发展到商税大于农税,最终彻底取消农业税,为百姓减负,

    可经过与张辅、王山等人交流后,于冕发现大明根本不缺贸易,缺的是商税,

    大明朝廷每年官方与诸多朝贡小国有贸易,民间也有大量走私商户,

    大明虽明有海禁,实则是一纸空文,

    即便废除了海禁,大明朝廷也无力拦住海洋上的走私贸易,商税还是收不上来;

    于冕着勋贵们的话,脑海中回想起了前世的猪脚走私案,

    前世那么发达的科技与体制,都拦不住海洋走私,大明一个封建王朝,又凭什么得拦住?

    于冕所提之法多为空想一事上,究其根本,是因为于冕对人心、人性的理解近乎于无,在变法如何推行之事上,根本无从下手,

    不说别的,于冕到现在都搞不清楚,自己为何上位,又为何被撤职。

    这都摸不清楚,又何谈摸清楚变法之阻力?

    千万年间,谁人不知何法利国利民,可利国利民非利己也。

    变法首阻恒非物也,而恒乃人矣。

    于冕要摸得透人心、人性,才摸得透如何变法可行。

    不解人心、人性的于冕,每日的苦思与内耗无查,

    撤职对于冕的打击在内耗下也不断放大,让于冕觉得自己一介普通人无法成事,难以改变大明的僵局。

    于冕甚至出现过放弃的念想——大明是死局了,不如想办法赚钱享乐算了,八九岁的大同婆姨,养上十年不就十八九岁了吗?

    八月十三,被撤职的一行人各怀心思,赶回到了京师附近。

    进入京畿后,流民也肉眼可见的多了起来。

    虽然达不到饿殍遍野,但也每个几里路,能远远看见一两具流民尸首。

    瓦剌南下,万千百姓流离失所,没什么本事的他们,只能向京师附近流窜,

    他们的动机也很单纯,只求皇帝天爷能救救他们。

    大部分流民见了于冕一行人,都被勋贵们那滔天杀气骇退,根本不敢靠近。

    众人走在官道上,与京师的距离也越来越近,甚至已依稀可见京师城墙,

    估摸着再走两刻钟,众人便可入京。

    就在此时,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

    “哪里来的大胆刁民!还不快滚!”

    “啪!啪!啪!”

    王山的喊声与马鞭声吸引了众人,沉思的张辅、于冕,叫骂文臣的勋贵们,都偏头看向了王山。

    此时王山的马匹前,一骨若嶙峋的男子,正死死跪趴在王山所骑马匹的马蹄上,任由王山的鞭子抽舞。

    “咱家还有要务在身,你个刁民是想被诛灭全家了吗?”

    “快,松手!给咱家松手!”

    “老爷、官人、大人……求求您收留我侄女吧,求求了。”

    男子的声音细若蚊蝇,在王山的叫骂声与鞭子声下,根本没人听得清。

    可男子却使尽了最后一口气,跪抱着王山马蹄向求王山大发慈悲。

    终于,男子放手了。

    不是因为男子放弃了,而是因为男子最后一口气也散了。

    王山巧控马儿,远离了男子的尸首。

    众勋贵也轻拨马头,让心爱的马儿远离了晦气的尸体。

    大明每年饿死的流民不计其数,没人会关心他们的。

    于冕看着男子的尸体,呆呆的、一言不发。

    即便是众人已经远离尸体十余米了,于冕依旧回头看向尸体。

    此时,一个女娃娃从路边的小树后走了出来,走到了男子尸体身旁。

    女娃娃目中无神,看着地上尸首的眼神,与地上尸首的眼神无异。

    于冕想起了布挂壁和夏进,想起了妮燕儿,想起了每一个他曾经救过的娃娃。

    于冕准备调转马头,去救那个娃娃。

    “于监正,依咱家说,大明的流民那么多,你就不过来。”

    “小心惹得一身骚,才是关键。”

    于冕偏头先看向王山,又看向一众勋贵。

    包括英国公在内,都用沉默回应于冕的眼神,默认王山所说之话。

    是啊,大明这么多人,救的过来吗?

    于冕去卖卖西地那非,去当个小官,去享乐人生不好吗?

    在任何大明人眼中,干什么也比去救那不计其数的流民好。

    救流民孤儿也是无用功,没人能救的完的。

    于冕当然明白这些道理,救再多的流民孤儿,大明的流民孤儿也会越来越多,

    可于冕还是要救。

    哪怕妮燕儿偷卖卖玻璃制品,

    哪怕布挂壁与夏进经常气他,

    哪怕其他流民孤儿也多是顽皮捣蛋、惹事之徒。

    于冕也不后悔,

    再见到任何流民孤儿,于冕还是要救,

    这就是于冕。

    于冕没有理会众人或明或暗的劝阻,而是坚持调转马头,来到了女娃娃的身边。

    女娃娃看着高头大马袭来,没有任何的反应,连头都不抬一下。

    这种情况于冕也见多了,女娃娃已经没多少生气了,

    翻身下马,于冕将女娃娃扶上马鞍,而自己则是牵马前行。

    于冕的本心,从未改变,

    那个不算太赤城、不算太精明、不算太理智的理想青年,穿越到了于冕心中。

    心中的青年,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