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重生从香江开始崛起
繁体版

第24章创作魔法世界

    温莎女王见刘良所说的是粮食贸易行业,便不知该如何回答。毕竟这个行业在她看来十分普通,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刘良看到温莎女王的反应后,开始自问自答起来。

    “陛下认为千年前这片大陆的王室为什么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因为粮食,因为过去的国王通过各种方法实现了对粮食的垄断,拥有了粮食生产的支配权。”

    “垄断了粮食便能决定别人生死,便能决定一个国家民众吃什么,便能决定哪个国家粮价高哪个国家粮价低。”

    “当然,我所说的粮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商,而是一个能够在全球粮食领域搅风搅雨的公司。”

    在施展了一番忽悠大法后,刘良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材料递给了温莎女王。

    这份资料总共有300万字,包括前言、背景介绍、粮商的历史和影响等。

    在资料中,刘良加入了大量后世的分析文章。对国际四大粮商的组织框架、产业组成、运行方式、优秀操盘经历等一一进行分析。

    最重要的是,资料中记载了王室如何才能成为世界粮商巨头。

    粮商与粮商之间是不同的,有些粮商哪怕成为世界巨头,其影响力依旧有限。

    但有些粮商,却有能力搅动风云。后世的四大粮商便是其中的典范。

    刘良的这些资料正是介绍了王室如何才能成为后者。

    资料中的内容,都是后世全球四大粮商花费了上千亿的学费,才学习得到的经验教训。

    刘良相信温莎女王看完资料后,一定会明白这些资料的价值。

    毕竟温莎女王从小便接受了正统的王室教育,对于政治十分敏感,拥有足够的政治智慧,能够迅速意识到这些资料中记载的内容包含着多么大的政治和经济价值。

    温莎女王刚阅读这些资料没几分钟,便迅速起身叫来宫廷管家,安排房间让刘良在白金汉宫住下。

    温莎女王的安排,刘良很清楚是为什么。

    温莎女王应该是看了部分材料,很快便意识到这些材料的价值。

    事实也是如此。温莎女王一开始阅读材料时,还不以为然,随着阅读的深入,对粮商了解的增加,也越来越吃惊。

    温莎女王很快意识到这些材料是值得她深入研究的。

    但资料的内容太多,有些内容阅读起来还很吃力。

    温莎女王明白,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读完这些资料,要想读懂其中的内容,就需要花费更长时间。

    此时,温莎女王开始正视这位访客,没想到他能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惊喜。

    温莎女王明白,自从她登基后。年轻的她带给人们更多的期盼。

    下议院和政府内外,人们都谈论着“第二个伊利沙白时代”,并很容易把她与伊利沙白一世联系在一起。

    曾经叱咤风云的伊利沙白一世登基时年仅26岁;而她甚至比前辈还要年轻,芳龄不过25岁。

    所以,人们自然希望她能够比前辈做得更加出色。

    但是,温莎女王很清楚。战后的大英帝国已经是分崩离析,阿三和伊朗纷纷独立,脱离了约翰牛的统治。

    约翰牛国内的经济也是每况愈下,人民生活水平已经赶不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工人们每个星期都会在某个地区举行罢工,举国上下一片怨声载道。

    她更像是祭坛上的贡品,表面上受人膜拜,实际上也就是人们祈福的工具而已。

    似乎,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地为民造福,做一位明君,让臣民们都俯首帖耳,这一切都比伊利沙白本人要重要得多。

    她从上帝手中接受了神圣的使命,就此义无反顾地履行重任,为了她自己,为了她的家族,为了王室的代代相传。

    此时,温莎女王只是阅读了部分资料,便明白这些资料的内容可以帮助她重拾昔日的愿景。

    温莎女王现在很想找人咨询这些资料的情况。

    但她明白,她不能如此轻易便将珍贵的资料外泄给他人,特别是内阁。

    一旦让内阁了解到这些内容,日后粮商公司的主动权极有可能转移到内阁手中。

    温莎女王可以信任的人只有自己的丈夫了。现在她十分想将这些材料与她的丈夫菲利普分享,想听听他的意见。

    于是等到刘良走后,温莎女王便带着材料去找丈夫菲利普。

    对于温莎女王的表现,让刘良想起皮尔斯·布雷顿和菲利普·怀特黑德在他们所著的《温莎一家》中,对温莎女王做的评价:

    “温莎女王是位有明确决断力的女王,除了穿衣打扮之外,其他所有的事情,她一旦决定,就不会再改变。”。

    从这次见面的情况来看,《温莎一家》中的评价还真没错。温莎女王说话做事也真够干脆利索的。

    刘良很明白,粮食巨头看起来很美丽,但那是需要武力在后面震慑才行,否则在别人眼里就只是一块肥肉。

    而英伦王室没有那么大的实力支撑起一个粮商巨头,最终只能老老实实挣点钱。

    温莎女王如果要想王室成为真正的粮商巨头,那就只能在欧洲寻找德法结盟,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不过这些刘良可不会告诉她。

    刘良在宫内被侍从引导着,左拐,右拐,都快把刘良搞晕了。

    经过十来分钟的行走,终于被引导进入一个上百平的大房间。这也让刘良舒了一口气,毕竟小胳膊小腿的,这路可不好走。

    等到侍从走后,刘良便开始打量着房间各处的装饰。

    但是刘良也没看出所以然,毕竟刘良上一辈是一个土鳖,看不出这些东西的名称、风格和好坏,只感觉装潢很华丽。

    头顶的天花板是镀金的,这一点刘良可以确定。

    照明用的是美轮美奂的水晶吊灯。这是真水晶,而不是后世烂大街的玻璃。

    墙壁上挂着皇家收藏的名家名作。可惜刘良欣赏不来,不过刘良也能感受到皇家奢华高贵的气派。

    正在刘良不断地打量周围的环境时,陪同自己来的两位小姐姐也被侍从引导进来。

    随后刘良从两位小姐姐口中了解到,三位保镖已经被安排住下了。

    见所有东西都被安排好,刘良开始思考下一步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过刘良发现他只能等着。

    刘良感觉如果光是等着的话,有点太浪费时间,自己应该找点事情干。

    这时刘良想起前几个月自己打算写的《哈利·波特》。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已经被翻译成73种语言,共卖出了超过7亿本。如此的销量是刘良最为看重的。

    众所周知,鹰酱华纳兄弟娱乐公司把《哈利·波特》的7集小说改拍成了8部电影,总票房收入达78亿美元,成为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系列。

    而据刘良所知,《哈利·波特》的周边收益更是惊人,有人估计《哈利·波特》的周边衍生收益能有上千亿。

    基于这些,刘良更想写出《哈利·波特》。

    刘良让两位小姐姐向管家要来一台打字机和一些稿纸。

    在两位小姐姐去拿打字机的时候,刘良暗中思考,要不要修改《哈利·波特》里面一些剧情。

    J.K.罗琳在《哈利·波特》中创造了一个复杂、富有想象力的魔法体系,其中包括咒语、魔药、魔杖、魔法生物和各种魔法职业等。

    这些刘良不打算修改。

    刘良打算在人物上加点华夏元素。

    例如,把其中一位主角修改成华人。

    把罗恩·韦斯莱修改成华人?。虽然罗恩·韦斯莱有邻家男孩般的善良幽默,且对待人真诚,知错就改,不乏勇敢和智慧。

    但刘良感觉不太合适,一个是他纯血家族的身份,纯血家族大多都拥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难道说罗恩·韦斯莱家族是几百年前来到约翰牛的华人吗?

    而且,罗恩·韦斯莱表现太差劲了。把罗恩·韦斯莱修改成华人,刘良感觉有点羞辱的意味。毕竟,罗恩·韦斯莱在剧中一直给人一种蠢笨的感觉。

    赫敏·格兰杰?

    她精通学术、用功好学,被认为是天才,在打败伏地魔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她的魔法知识多次令三人化险为夷。

    当然,赫敏·格兰杰也有缺陷,其性格不太讨喜。她常常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的形象。

    如果只是这些的话,在刘良看来,把赫敏·格兰杰修改成华人也行。

    但问题是赫敏·格兰杰是位女性。最重要的是她后来嫁给了罗恩·韦斯莱,这就让人感觉不舒服了。

    一个华人女性嫁给一个外国人,刘良感觉十分不爽,而且还是嫁给罗恩·韦斯莱这个不讨喜的家伙。

    这个年代,在欧美的影视剧或作品中,出现的优秀华人女性总是会嫁给表现非常差的底层白人男性。

    刘良可不想自己的小说中也出现类似的情节。

    纳威·隆巴顿?不行。不光是纯血的问题,他的奶奶容易让人联想到华人喜欢体罚孩子。

    德拉科·马尔福?不行,太傲慢了。

    刘良发现要想把主角修改成华裔,太难了。

    一旦修改某个人,就需要大量的修改剧情,但这是刘良不太愿意干的。

    突然刘良想到了哈利·波特。但是如果直接把哈利·波特修改成为华人的话,需要面临的问题还是挺多的。

    这时刘良想到。

    “既然欧美影视作品,喜欢把优秀华人女性搭配给底层白人男性。我正好可以反着来。”

    最终刘良决定修改哈利·波特的父母,让哈利·波特成为中英混血儿。

    将哈利·波特的父亲詹姆·波特修改成华人,英文名为Jamesbaite(詹姆·柏特),又被叫做JamesPotter(詹姆·波特)。

    哈利·波特的母亲莉莉·波特(原名莉莉·伊万斯)修改成伊万斯家族的纯血巫师,并将原本属于波特家族的内容修改成属于伊万斯家族。

    哈利·波特名字的全称修改成哈利·伊万斯·波特,其纯血家族也修改成伊万斯·波特家族。

    这里面的修改,有些可能很牵强。但是刘良不担心,毕竟这是一个“一岁孩子”写的嘛,很正常。

    其他内容刘良不打算过多修改,因为刘良担心自己会破坏《哈利·波特》的风格。

    《哈利·波特》构建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神秘、奇幻和探索的可能性,让读者充满了好奇心。

    无论是魔法学校霍格沃茨的各种课程,还是魔法生物如妖精、巨人和独角兽,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令人着迷的环境。

    这个魔法世界中的规则和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如巫师社会的分层结构、魔法体育运动魁地奇、还有那些神秘的咒语,都为读者提供了无尽的探索和探讨机会。

    这种独特的魔法世界让读者感到仿佛自己也可以融入其中,成为巫师或女巫,这种代入感是异常吸引人的。

    因此,刘良只打算修改《哈利·波特》中哈利·波特父母的部分,因为这些内容较少,不会过多干涉到主线剧情。

    刘良直接在自己的脑中对《哈利·波特》的原文内容进行了修改。

    但在修改过程中,刘良发现了一些问题,《哈利·波特》的剧情内容是从1991年开始,而现在是1957年。

    小说中提及的许多物品都不符合五十年代的情况,例如游戏机等电子产品。

    刘良需要将其替换为五十年代才会出现的玩具。

    同时刘良发现,第一代黑魔王和第二代黑魔王的背景也需要修改一些。

    可以将第一次巫师战争和第二次巫师战争分别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此哈利的上学时间便被修改成1956年,正好距离二战结束11年,这更有象征意义。

    《哈利·波特》里面一些关于同性的问题也需要修改,因为这些内容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太过惊世骇俗,这个年代还是挺保守的。

    同时刘良的这个年纪也不适合写这种内容,很容易让人误会。

    修改过程中,刘良发现他现在的工作量也不少,许多细节容易被忽略。还好刘良拥有神通,在脑中修改速度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