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之后
繁体版

病房生活(一)

    搬去小病房后,就开始安心治疗了。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输液,父亲仍然紧张,不过用上空药盒绑手,扎针顺利许多,他可以再睡个回笼觉。

    你踏实睡觉吧,哮喘病友羡慕他,女儿一直看着还不放心?

    他爱人去世十几年了,独生女儿家庭负担也重,大宝面临高考二宝上小学,都要接送。有几次他女儿都在清早来送饭,一天的饭食分类装在玻璃盒里,搭配精致讲究营养。更多的时候,他在饭点接到电话下楼取餐盒,女儿在接送孩子途中顺带送餐或者给他订外卖。他回来向我们解释,女儿的公公病重也住院,后来没两天就过世了。

    哮喘病友年纪并不大,六十出头不能算老人,可病情却是聊天的几位当中最严重的,经常又喘又咳吃不下,餐后去护士站测血糖,回来无精打采说,吃个橘子血糖飙到二十几。我很想问问他怎么把自己搞成这样的,为什么不叫医院食堂送餐,叫女儿来回奔波不是加重负担吗?可听他说,住到二院来就是因为女儿住得近,送饭方便,即便在取餐前的电话里还和女儿说,下楼取餐要换衣服的,我便忍着没问。当父母的也不一样,可能他唯一的依靠和希望就是女儿。

    母亲跟我一起来的时候,喜欢和大家聊天,尽管她并不能分清谁跟谁的关系,开口便问人家的家庭情况。嫂子也经常隔天就来一趟,带些菜,再去熟人那里了解父亲的病情。

    你嫂子是能干人说话就看出来爽气,哮喘病友和我说,他偶尔也会和嫂子聊两句。

    父亲听了也夸道,我儿子走了以后就靠儿媳把孙子的婚礼办得风风光光,他有点炫耀。

    还有个女儿对她再好也指不上,母亲一下子把话题扯到姐姐身上,并且开始了一连串的抱怨。

    我赶紧让她别说了,把家里事都倒给别人,无异于扯了底裤。可是她像没听到一样无动于衷。说到读书的时候父亲骑车去送钱和粮票,回程时自己饿得骑不动车,只能推着走。越说越多,简直像背书一样流利,很多都是家里讲了多少遍的。

    年轻时培养孩子信心百倍,到老了万念俱灰,父亲在边上还火上浇油。

    一股血气直冲头顶,我压底声音靠近母亲,我们还要不要脸了?都万念俱灰了那我们还在这里干嘛呢?忍不住走出病房,站在开水间外面好一会,心底的那个洞已经无边无际,整个人被什么拖着往下坠。

    嫂子发微信说医生叫去办公室,我们在那里碰头,医生开了两种口服药和第二天的检查单。回病房的路上,她说别这么说自己的妈,不好。我无言,也没法解释说的是自己丢人。她说,这些都是负能量,人要相互滋养。我望着她,想起来在给哥哥守灵的那晚,她推心置腹地说,以前年轻不懂事,脾气不好别计较;年夜饭前,母亲塞给她红包,她抹着眼泪。在完成大部分人生任务的新境界中,她活得更通透。

    在节目里看到,有的父母就要拼命证明儿女多么不好,可这只能说明父母教育的失败。电视剧天道里丁元英说他妈妈,如果要养儿防老讲求回报,那就别谈母爱的伟大。我想这个道理是没法和父母说的,在他们的思想里养儿防老,儿女孝顺,都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以往和他们商量,别开口就说谁不好,大家都愿意听一些好话,鼓励有利团结,抱怨解决不了问题。

    有次无意中听到他们俩闲聊,照顾我们难道不是为了他们自己孝顺吗?我一时竟哑然,然后想通了问题在哪。他们把孩子们的道德标准拔得很高,而且一样高,并且撇开和自己的关系,至于照顾他们给大家造成的麻烦,也就理所当然地是为了我们自己孝顺的名声。并不存在换位思考,他们已经给自己减轻了思想负担。然后,不孝顺的人当然不好,应该人人喊打,逻辑上是闭环的。

    等弟弟出去洗完澡回来,他今天晚上约个本地的同学出去吃饭,白天不回家了。下午我和母亲一起去乘车回家,路上问她,家里的事情告诉别人有用吗,姐姐不好也是你女儿是我们家里人啊。我没说出口的是,何况父母对待姐姐真没有问题吗?她一言不发,既不解释也不停步,冷眼看向我,满是不屑。我停下脚步,天色未晚街道上人来人往,而我罔顾四周,找不到一点支撑,身上止不住地微微发抖。

    等我进家门,母亲已到家,在煮晚饭,俩人默默无言。家里的淋浴下水不好,我收拾衣物去外面的浴室,洗好回来,母亲坐在客厅的小桌旁,开着空调看电视,等我吃晚饭。可我一点胃口都没有,洗好衣服再准备一下第二天去医院的东西,就上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