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抹去的岁月
繁体版

第四十八章 羊肉泡的故事

    清晨,一束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直射到床头,原本想再多睡一会,怎料这强光照射,睡意全无。起身穿衣,而后洗漱,看看电饼铛中的几块干粮,甚是没有了食欲,文生翻找着,还是没有可口的美食,犹豫片刻,要是有碗羊肉,再配上饼子,那岂不是“嘹咋咧”。

    背上挎包,锁上门,便径直出了大门,过马路,上台阶,文生脑海中思索着吃“羊肉泡”的去处,是去春华楼、祥和、同顺、祥盛、祥园还是胜利桥,噢,还是去胜利桥,那里离父亲住的地方最近,方便和他老人家一起共进午餐。说罢,便直奔3路公交车站。

    好久没有坐过公交,上车后便直接走到后排,因为是错过了上班高峰,公交车上的人少的可怜,除了驾驶员,从前到后也不过4人,找了个靠窗的地方坐下,透过车窗,依稀可见几个送外卖的单车呼啸而过,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高楼,一行行红叶石楠蔚为壮观,刚新补的斑马线清晰可见,一个个门店,门口偶尔会看见三三两两的人,高高的立交桥上,几个卖糖葫芦的小哥站在桥上向下张望,购物广场的门口摆满了换季打折的衣裤,大红伞下,几波人在摊位前摆弄着、翻找着,新民路的立交桥下挤满了来来往往的车辆,公交车横在中间,企图挡住前后紧随的箱货,弄不清是转弯让直行,还是两辆相遇勇者胜,直到指示灯变红,才相继离开。医院门口挤满了行人,周内,除了医院,其他的门店似乎冷清了许多。若大的市区,唯有医院“门庭若市”,就连行人也少了许多。一直到紫金城站,文生才从后门跳了下来,来到父亲的门口,刚按响门铃,便被迎了进去,侄女以为是外卖小哥,面露难色,尴尬一笑。回头就说:“我爷在呢”,关上门,文生径直去了父亲的卧室,说明来意,父亲坚决不肯,但耐不住侄女的劝说,最终还是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随文生走了出去,由于父亲脚痛的原因,原计划去的泡馍馆也被否决,挑了一处离家最近的泡馍馆走了进去。

    “羊肉泡”是由战国时期的“羊羹”演变而来,唐朝至元朝,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沿着丝绸之路古道来到PL,他们擅长烹制羊肉,即用羊肉熬制的汤做底料,以干粮泡入羊汤为主材浇制而成的饮食,这种烹饪方法在西北颇为一绝。在选材上特别讲究,要选用黄土高原散养的优质山羊,且成长期须满一年,这为“羊肉泡”提供了上乘的食材,羊肉放入锅内,再加入一定比例的调料,注入清水大火煮开,撇去浮血沫后转小火炖,焖炖一至三个小时后,肉烂汤香关火,肉在炖的过程中要保持原汤原汁,最大限度地保证营养不丢失,在上汤之前,羊汤里加上葱花、香菜,食客可根据自己喜好再调上辣椒油,红绿白三色相间,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食客们可以将饼子掰碎后放入羊汤中一泡,享受羊汤泡馍的滋味,或一口汤一口饼,再夹入大块的羊肉慢慢咀嚼,感受汤浓味厚,香气四溢,这才能成为滋补身体的佳品。长期以来,人们喜欢把羊肉泡馍叫“羊肉泡”。

    PL的泡馍相比其他地方的泡馍,汤液清而不浊,没有那么浓稠,更偏重于让食客享受汤汁的原味和粉条的爽口。吃的时候自己掰一个刚出锅的热饼子,蘸着汤泡软,一口馍、一口肉、再一口汤,元气瞬间充盈全身,让人心情愉悦。羊肉泡馍作为PL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以其醇厚的口感、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无数食客心中的美食记忆。

    文生以太烫为由,一直坐着,未动筷子,或许是因为触景生情,文生望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泡”,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儿时“赶集”的场景。

    自从那次跟父亲赶集卖旱烟,因为那个羊肉馆距离太近的缘故,文生每闻到那浓浓的羊汤味,口水就无法自控,相比其他美食,那浓浓的羊汤味时常让他“垂涎欲滴”,曾几何时,文生总会借故去那个泡馍馆外看看,硕大的锅中炖着满锅的羊肉,鲜香四溢,大大的梨木案板上,摆满了装好配料的大碗,肉墩旁的木盘中堆满了肥瘦相间的羊肉,印花的大瓷盆中堆放着羊肚和心肝肺,几个大瓷盘中装满了香菜和葱花,帐篷外的大圆桌上,几个食客低着头,不停地捞着碗里的羊肉,桌下的蒜皮到处都是。账篷里,一个系着围裙,头戴白帽的师傅用铁勺不停地搅动着,炒锅外的大火愤怒的向外喷着火焰,浓郁的鲜汤在大师的汤勺中似乎划出了一条白线,文生绕过案板,站在距炒炉最近的那张桌前,大口地呼吸着,好想把那鲜汤吸入喉管,目送着那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被端上桌,服务员用眼睛“瞥”了一眼站在桌旁的他,文生这才识趣的离开了羊肉馆,或许是从未品尝的缘故,每次赶集,文生便会带着玩伴去羊肉馆的帐篷外转转,闻一闻那鲜香的羊汤味,二块五的“羊肉泡”成了他永久的记忆。时过境迁,虽然已过去多年,但文生依旧怀念那段令他难忘的时光,每每想起,总让他“欲罢不能”。不仅是那股诱人的香味,还有那熟悉的街道和那群陪他一起在集市上串来串去的玩伴。

    快吃,父亲在一旁催促着,文生这才晃过神,一碗“羊肉泡”下肚,那叫一个“纳服”,搀着父亲走出泡馍馆,文生试探性的问了一句,爸,如果不晕车,你还想回老家吗?父亲没有作答。回到家中,文生和媳妇谈起同样的话题,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条件允许,一定回去,不仅仅是为了儿时记忆中的那碗“羊肉泡”,其次更想见见老家的亲人和那些陪他一起赶集的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