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当你把事情做到极致
繁体版

第44章 顶级天赋!(求收藏,求追读)

    朱勤再走到练功台旁时,周岩青认认真真地在收拾练习材料。

    304练功房的操作台在操作结束后仍需处理好操作台,来到了308,周岩青不敢放任不管。

    “岩青,在忙呢?”

    “没事吧?我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朱勤露出洁白的牙齿,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平缓。

    周岩青将缝合后的泡沫板取出后,端起装水的四方透明盒走向污水池,侧过头,努力挤出一丝微笑:“勤哥,您是来挖苦我的么?”

    朱勤笑得更开心了:“岩青,你这就有所不知了吧?”

    “大佬之间的博弈,有一种说法叫欲擒故纵。”

    “我师父是怕他表现得太过于热情,转身你就被董主任卖给了其他人。”

    “我就说嘛,你现在的缝合术水平,估计比我的于樾师弟都还要强一些,师父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年龄对应的天花板的!”

    “哗哗~哗哗~”周岩青将水盒里的残水清空,双手略有些僵硬,眉头紧锁住没说话,在认真体会朱勤话里面的意思。

    朱勤又道:“真的,董主任是一个特别精明的人,他?”

    “算了,我们不讨论上级…”

    “师父让我把他的电话号码给你,让你加他的微信,他说他后续和你在微信上细聊。”

    “岩青,你今年是多少岁啊?二十六岁是吧?”

    “我想一下啊,二十六岁?国内公认天赋最高的那位老师,在这个年龄的缝合术,是到了血管缝合即时血液通过率85%还是90%来着?”

    漂浮泡沫板缝合闯过去后,就能将缝合时的手维稳,可以着手开始练习老鼠的尾动脉续接缝合。

    周岩青的表情渐渐收拢至平静:“勤哥,你的意思是说,刚刚谭教授是故意疏远和冷落?”

    “而不是看不起我的第一学历和文章数量?”

    闯过积水潭的博士考核,周岩青很清楚,考博的学员需要如何用自己的文章产出去讨好博导。

    高水平手术技术是一些病人的幸运,科研是一类病种患者的福音。

    这就是在积水潭时,周岩青听到过的最频繁的一句话。

    它很有道理,但也很残酷。

    科研这条路,想要有所建树,比单纯的外科想要有所建树要困难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很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湮没于时间长河。

    但外科技术,你若是去练了,总会有所长进,总是对你遇到的病人有利。

    “当然不是啊。”

    “只有半桶水的专业天赋,才会让我老师不屑一顾。比如说硕士毕业时,缝合术可以完成皮瓣缝合或者是缝合肌腱。”

    “那怎么了,这样的学员,手外科每一两年就有一个。见得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但是想要在硕士想要完成拉伸压脉带,甚至闯过练功房内的漂浮泡沫板,这样的缝合天赋,对手外科是最为有吸引力的。”

    “第一次我师父离开308的时候我心里就疑惑了……也是刚刚才得到了答案,是董主任的招数可能太花了。”

    “只是我们的层次有限,接触不到董主任的这些花套路。”

    朱勤说到这里时,又莞尔意有所指:“在九月初,董主任不是给祁麟画过饼么?说是直接安排编制且入职。”

    “可现在都快月末了,段祁麟的合同都还卡在了董主任这里,人事科根本就还没有签字盖章。”

    周岩青终于是双手把手里的盒子放平后,有些激动地开心起来。

    要去读博,讲究的就是要讨好博导。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

    谭中玉教授,在省内的手外科技术和地位,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湘雅医院的手外科,在省内是绝对no1的地位,在全国也能够排在前十几位,这样的顶级医院,若是愿意收了周岩青,周岩青也是不愿意再出去奔波的。

    奔波累吗?

    累。

    乱窜累吗?

    累。

    周岩青对奔波和乱窜都太熟,可能是漂泊太久,以至于现在的周岩青,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卧榻,就想好好地消停睡一觉。

    “谢谢勤哥,我收拾完,洗完了手,马上加谭老师。”周岩青稳定的面庞上,终于是挂出了欣喜。

    没有清高,没有孤傲。

    纵观所有顶级医院的招聘,湘雅医院出身的博士,每个医院都是可能去的。

    即便是协和医院,也有湘雅医院的博士过去入职。

    这个平台,已然足够。

    若有一隅足安身,谁愿意漂泊淋漓。

    “岩青,我给你讲啊,这读博和读研可不一样,读博之后,你的自由支配时间相对会更多……”

    “而且这个时候,谭教授更喜欢的是自主学习,自主疑问。”

    “……”朱勤一边看着周岩青收拾操作台,一边解析起来。

    并没有帮忙周岩青收拾,周岩青去了谭中玉那里读博后,算起来是朱勤的师弟,作为师兄,给周岩青上课的时候还要帮忙干活,没这样的道理。

    周岩青把每一个字都细细地收入到了耳里。

    朱勤则继续说:“岩青,不管怎么样,你现在的科研产出都是薄弱环,你有想去读博的想法,自然是不愿意留县医院和普通地级市医院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留顶级医院,那么科研潜力的体现,也就是文章数量,是避开不了的。”

    “你也知道,衡大附一这样的教学医院,对科研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如果顶级医院都还不做科研的话,那么华国的外科就只能如此停滞不前了。”

    “而要革新,推进医疗的发展,科研就是绕不过的一环。”

    “我们可不兴医院对面中药馆门口贴着的八个大字,‘坚持传承,不搞创新’。”朱勤这么隐晦了一句。

    对此,周岩青压根就不接,洗洗刷刷都做得细致后,用洗手液认真洗好了手,抬头,问:“勤哥,你说我现在是喊谭老师合适,还是?”

    “你现在还没入学,最好是先喊谭老师,不要一开口就让师父没有退路。”

    “他是博导,你现在是学生!”

    “等博士招生考核的名额公布之后,你就可以改口了。”朱勤再次指点一句。

    “谢谢勤哥,那我就加了。”周岩青通过谭中玉的电话搜出了手聪如玉的微信昵称后,先自我介绍,再改了备注——谭老师。

    同时,内心快速摇曳着挤出了一个标签。

    大佬们的心思多难猜。

    现实不是小说,教授们不是那种围着一个人转的‘脑残’。教授更不是毫无见识的小喽啰。

    很多祖坟冒了青烟的顶级985学生,最后能够成为教授的,仍然百不足一。

    到这一步,多需要祖坟着了,才有一点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