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返城知青开始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蹄花

    三人回头看去,只见一个大约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手里捧着一叠稿子,一脸兴奋地拦住牛沙河。

    “牛同志,这是我耗尽一生心血所著的诗稿,总数三千四百二十一首。”

    小伙子有点瘦,面上浮现兴奋的红晕。

    牛沙河好奇:“你为什么不直接投稿,反到星星大门口堵人?”

    青年很是亢奋:“我投了呀,每天都投,每年光邮票都花出去六块多钱。可是,可是每次都石城大海。一定是你们的编辑没有仔细看,错过了。这是犯罪啊,极大的犯罪。我不甘心,我不甘心。”

    八十年代是诗歌的时代,是文学的时代,知识青年人人都会写上几笔,投稿各大刊物,梦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文学这条道路何其艰难,而且很吃天赋。

    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怎么努力都没用。

    小说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就算是短篇小说,动辄也有五六千字,长篇更是几十万字,上手难度大。

    诗歌就简单了,几行,几十个字,情绪到了,任何人都能绉上几句,天然适合文学青年入门。

    所以,星星每天都能收到几千封投稿信,编辑的工作量也大。

    有文学青年屡投不中,索性跑星星诗刊大门口来堵人。

    星星有四老,总编白航,主编牛沙河、石天河、白峡。

    白老先生年纪大,身体不好,平时不怎么上班。

    牛沙河牛老师名气最大,自然成为被青年纠缠的对象。

    三两天就遇到一起。

    眼前这小伙子一看精神状态不是很良好,真被缠上,三千多首诗得看到猴年马月,今天的晚饭也别吃了。

    唐均眼珠子一转,抢在牛沙河面前说:“你认错人了,这位是周克勤同志,就是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作家。”

    青年有些怀疑,但还是接话:“周克勤啊,听说过,听说过,你的书我刚买了,正要拜读。”

    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唐均忽然张大嘴巴,指着正在下楼梯的魏兆杰惊喜大叫:“牛沙河,牛沙河同志!”

    “啊!”

    牛沙河、任月萍同时叫出声来。

    青年也不废话,弃了牛沙河、唐均等人,朝魏兆杰冲去。

    “牛同志,牛同志,我是最爱吃蹄花,我是蹄花啊,我每天都有给你投稿的。”

    唐均赶忙说道:“牛老师,任姐,快跑,不然就来不及了。”

    一个大老爷们儿,取了个最爱吃蹄花这种笔名,馋死人了。

    等会儿,怎么那么像后世的网名。

    你不会也是穿越过来的吧?

    三人一通急走,大约几百步,钻进旁边小巷子的一家茶馆里,坐定,同时哈哈大笑。

    任月萍是位女士,笑得还矜持。

    牛沙河可没那么多讲究,直接用手不停拍自己大腿:“哈哈哈哈,月萍,你手下这位作家真是个妙人,这种办法都想得出来。好法子,好法子,以后再有人来社里找我看稿,我就说我是周克勤,然后把人推给小魏。”

    任月萍有些无语:“哪里有这么整人的,牛老师你还是文学界的前辈呢,欺负年轻人。”

    唐均想起吃饭:“等会儿,咱们不是要吃饭吗,怎么跑茶馆里来了?”

    牛沙河肯定的点头:“对啊,就在这里吃。”

    牛延江解释说:“现在的国营饭馆到七点就要下班撵客,食客去那里喝酒难以尽兴。而且,服务员态度极差,经常和顾客吵架。六号的时候,还把《四川日报》的记者小陈给打了。”

    牛老师说:“我家就在这条街上,茶馆的工作人员都是街坊邻居,认识几十年了。我每次请客吃饭都把人带茶馆里来,让茶馆里的服务员帮我买菜过来吃,酒想喝多久就喝多久,快活得很。”

    正说着,一个中年服务员过来给三人上茶。

    牛沙河叫住服务员:“马烂眼,这个小朋友叫唐均,是我忘年交。等下他请客,你帮我去饭馆买点菜回来。”

    唐均忙掏出五块钱和三斤省粮票递过去。

    今天茶馆里有两个服务员,都是牛老师的子侄辈,外号很有特色。

    刚才这个叫马烂眼。另外一个叫赵滚龙。

    茶馆经理和牛沙河平辈,今天没来,姓孟,外号孟麻批。

    这绰号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让人无话可说。

    问题是,每次客人喊“孟麻批”,他都脆生生应一声“诶”,并不以为忤。

    不得不感叹这个年代人命币的购买力,马烂眼骑了辆三轮车出去,不片刻就运回来两钢精锅美味佳肴。

    有回锅肉、鱼香肉丝、火爆腰花、水煮猪肝,三道热菜。凉拌菜有三份,分别是折耳根、红油耳片和凉拌萝卜丝。

    素菜有一份,干煸豇豆。

    汤则是萝卜炖猪蹄。

    无一例外,菜的份量都大,都搁在搪瓷盆儿。

    萝卜汤里估计炖进去两只前蹄。

    按说,这年头吃肉得用肉票,但这马烂眼等人有门路,常常能搞到别人搞不到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投机倒把。

    省城人心思活,经济头脑比地方上超前一步。

    酒有两瓶,泸州二曲,喝起来好像是酒精勾兑的,味道不怎么行,但聊胜于无,好歹能助助兴。

    这桌子菜比过年还丰盛,任月萍是女士,吃得秀气,牛老师可管不了那么多,一手拿着猪蹄大啃特啃,一手端着酒杯不住喝。

    唐均只吃了一筷子鱼香肉丝,就叫了声“绝”,这个菜里面虽然没有鱼,却鲜得让人咬掉舌头。

    不同于后世厨师用番茄酱弄出酸味,人家直接使保宁醋和泡生姜泡二荆条,把香味调到极致。

    至于回锅肉,更是七肥三瘦,大火跑锅,一熬,肉片瞬间卷曲成刨花状,宛若一朵朵小盏,光看一眼就叫人食指大动。

    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的厨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传承还没有丢。

    牛沙河为人诙谐,怕后辈唐均拘谨,就说起了笑话。

    “我算什么学术权威,咱就是个写歪诗的。不过,进学校学习还是挺不错的,伙食很好,每天早上有两个二两的大馒头,每周一顿肉,敞开了吃,县团级待遇。至于劳动,就当锻炼身体。学习期间满,我都不愿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