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洪流中的保加利亚
本章为真实历史介绍。
尽可能地解释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错综复杂,并以保加利亚为主视角,小说中为异世界,下面为真实的历史。
(因为资料过少,无法保证完全真实准确,还请见谅)
在一战剧情到来之后。
会补塞尔维亚与希腊的真实历史。
......
第一保加利亚帝国(公元681年-1081年)
公元681年保加利亚领袖阿斯帕鲁击败东罗马军队,建立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公元864年保加利亚引入东正教,进入黄金时期。
1081年被东罗马征服。
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公元1185年-1396年)
1185年,伊凡·阿森和彼得·阿森成功领导起义反抗东罗马军队。
1187年,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建立。
1218年,保加利亚第二帝国进入极盛。
1396年,奥斯曼入侵,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灭亡。
....
1396年-1878年。
长达五百年被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
公元1878年。
第十次俄土战争。
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和柏林条约保加利亚公国建立。
公元1908年。
保加利亚王国完全独立。
......
一战前的保加利亚意识形态。
自由派(激进派)。
意识形态:强烈的民族主义与激进的外交政策,主张扩大领土野心,在外交谈判中不愿妥协。
主要团体:民族主义支持者与军官团。
目标:恢复圣斯特凡诺条约中设想的大保加利亚,包括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地区。
保守党。
意识形态:更加谨慎和务实的政策和外交,强调稳定与改革。
主要团体:传统政治精英,地主,神职人员。
目标:确保和平与稳定。
......
亲俄派。
意识形态:天然的斯拉夫与东正教盟友。
主要团体:保加利亚社党,部分军官,以及部分知识分子。
目标:与俄罗斯建立更亲密的联系,主张俄罗斯社会和政治改革,反对与奥匈和德国的势力结盟。
亲德派。
意识形态:军事支持和国际地位,以及国王斐迪南一世为霍亨索伦家族。
主要团体:商业精英,部分军官和政治高层。
目标:获得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并占有更多的土地。
......
备注:
这些派系错综复杂,又多方重叠,请勿简单套用。以及保加利亚国王并非任何派系,其本人强调,他不亲俄也不亲德,他是保加利亚人。
......
...
俄罗斯对保加利亚在巴尔干的看法。
意识形态:传统上支持斯拉夫统一和东正教派系的团结,俄罗斯为保加利亚亲俄派提供政治,军事和财政支持,维护俄罗斯在保加利亚的影响力。
外交方式:在确保俄罗斯影响力的情况下,维持巴尔干地区的稳定。
对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的态度:
对保加利亚发起战争的行为严重不满,强调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同时对奥斯曼帝国和罗马尼亚施加外交压力,但仍然不敢有军事干预,害怕引发更大的战争。
在保加利亚失败后,俄罗斯仍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主张平衡的解决办法。
.....
德国对保加利亚在巴尔干的看法。
意识形态:扩大自身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限制俄罗斯的扩张,维持同盟国的权力平衡。
外交方式:谨慎地为保加利亚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
对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的态度:
认为保加利亚发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行为过于激进,为了不引发更大的战争,采取谨慎的态度,在保加利亚战败后,德国增加了对保加利亚的投资和贸易,亲德派系增多。
.....
奥匈帝国对保加利亚在巴尔干的看法。
意识形态:对抗俄罗斯在塞尔维亚的影响力,希望达成同盟,以及奥匈与保加利亚都对塞尔维亚领土有需求。
外交方式:提供一定的经济与军事援助。
对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的态度:
认为保加利亚过于激进,支持保加利亚的初步目标,尽量维持平衡,基本与德国态度一致。
......
英法对保加利亚在巴尔干的看法。
采取谨慎不干预态度,避免卷入巴尔干冲突,注重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稳定。
支持塞尔维亚和希腊,仅限于外交方式。
.....
以上仅为宏观大体的外交态度,实际各国内部派系众多,如需要更详细的了解,因太过繁杂,此处不再列举。
...........
......
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的冲突:
罗马尼亚。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罗马尼亚王国也向保加利亚施压,威胁要站在奥斯曼一边介入冲突,保持中立的条件是南多布鲁亚。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
保加利亚拒绝割让要塞城市西利丝特拉。
罗马尼亚威胁发生军事冲突。
俄罗斯干预,提出仲裁,在俄罗斯的仲裁中,双方进行了西利丝特拉被划分给罗马尼亚,导致保加利亚对俄罗斯产生不满。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
罗马尼亚担心丧失战争主动权,无视俄罗斯的谈判要求,对保加利亚发起进攻。
保加利亚几乎所有军队都在西线,并没有料到罗马尼亚会发起进攻,保加利亚军队并没有抵抗,让罗马尼亚军队直接进入腹部,直指首都索菲亚。
罗马尼亚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因为霍乱死亡1600人。
根据布加勒斯特条约,罗马尼亚获得南多布鲁亚。
罗马尼亚成为巴尔干最强大的国家。
但此次条约没有得到奥匈,德国与俄罗斯的支持,
......
塞尔维亚与希腊。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
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达成战前谈判,双方瓜分马其顿北部,避免在与奥斯曼战争结束后产生分歧。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
塞尔维亚越过之前的战争线,继续进军马其顿,并对希腊进行会师,形成实际上的希腊-塞尔维亚边界。
保加利亚要求塞尔维亚撤出占领领土,塞尔维亚拒绝,因为列强准备建立阿尔巴尼亚王国,这导致塞尔维亚原本可以获得的领土减少。
在伦敦条约签署后。
希腊与塞尔维亚签署秘密防御同盟。
俄罗斯开始干涉,塞尔维亚要求修改原始条约,保加利亚下达最后通牒,几乎已经确认保加利亚准备开战。迫使俄罗斯取消仲裁协议,俄罗斯与保加利亚联盟解散。
1913年6月29日。
保加利亚不宣而战。
在阻挡下保加利亚第一波攻势后,随着罗马尼亚与奥斯曼的入场,保加利亚溃败。
在布加勒斯特条约中。
塞尔维亚获得瓦尔达尔马其顿,塞尔维亚领土扩大了接近一倍,人口从290万增加到450万。
希腊获得爱琴海马其顿,人口从270万增加到440万,领土扩大了68%。
.......
...
保加利亚。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
因为国内激进的民族主义,以及斐迪南一世希望在君士坦丁堡加冕。
保加利亚将进攻目标放在了东色雷斯地区的君士坦丁堡,尽管俄罗斯一再发起警告,称如果保加利亚军队占领君士坦丁堡,他们就会进攻,但他们仍继续试图夺取这座城市。
但保加利亚未能成功占领君士坦丁堡,因为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君士坦丁堡,导致其他部分的领土丢失,被塞尔维亚与希腊占领。
激进派认为自己才是对抗奥斯曼的主力,出力最多。
仍然要求塞尔维亚遵循最初的谈判协定。
并在塞尔维亚与罗马尼亚的谈判中,与俄罗斯联盟破裂。
斐迪南一世在没有通知政府(亲俄派政府)的情况下,对塞尔维亚和希腊不宣而战,政府向总参谋部施压,要求其命令军队停止敌对行动,这造成了混乱和主动性的丧失,未能纠正未宣战的状态。为了回应政府的压力,斐迪南一世将米哈伊尔·格奥尔基耶夫·萨沃夫将军接职,并任命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将军为总参谋长。
在进攻受挫后,保加利亚原本以为罗马尼亚会被俄罗斯要求不准进攻保加利亚,所以没有派兵进行防守。
导致全军溃败。
保加利亚请求俄罗斯调停,但并没有什么效果。
1913年7月13日。
亲俄派首相斯托扬·达涅夫被解职。
亲德派瓦西尔·拉多斯拉沃夫出任首相。
布加勒斯特条约签订。
保加利亚获得皮林马其顿,领土扩大了16%,人口从430万增加到470万。
......
...
战争总兵力及伤亡。
保加利亚军队:60W+
伤亡:6.5W+
塞尔维亚军队:35W+
伤亡:5W+
罗马尼亚军队:33W+
死亡:1600+霍乱。
希腊军队:15W+
伤亡:3W+
黑山军队:1.3W+
伤亡:1200+
奥斯曼军队:25W+
伤亡: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