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三国
繁体版

第十三章:白波贼

    不知是什么原因,每次宴会总会有带头玩闹将气氛从沉闷推向活跃的人,而这次的人正是曹操。

    他对卢植和蔡邕推崇备至,所以屡屡敬酒。又敬重士孙瑞的正直和种邵的勇气,也屡屡敬酒。还爱惜荀彧的才学感叹闵贡的运气,又屡屡敬酒。

    没一会,他就开始有些醉了。

    举着酒杯囔道:“诸君,请听我一言。”

    众人一时静了下来,荀彧笑问:“孟德有何高见?”

    只见曹操举起酒杯,双手捧着朝萧申作揖道:“今日乃酂候乔迁之喜,却无歌舞,实非待客之道。今日便由曹某当此恶客,请萧侍中为我们高歌一曲,诸君以为如何?”

    “彩…”

    话音刚落,种邵就站起来拍手叫好:“当日没能见证守约与文若的壮举,今日正好弥补遗憾。”

    大家就更加起哄了,连带着荀彧也成了调侃对象,这大概是他加入起哄队伍的主要原因,毕竟打不过就加入。

    仗着与萧申关系亲近,直接上台强拉硬拽。

    萧申被拉得实在没办法,只能一边挣扎一边在脑中搜索着唱什么歌好。

    谁还没点表现欲,更何况是面对一群大佬,一时虚荣心大盛。

    “不用拉,我唱就是。”

    他挣开了荀彧的手,半醉的状态让他脚步凌乱,走出桌案,将手伸出喊道。

    “剑来。”

    没有漫天飞舞的剑影,也没有剑侍捧着剑献上。

    曹操伸手朝夏侯惇借剑,转手递给萧申,这场宴会中,除了夏侯惇和华雄,其他的没人带剑。

    萧申握着剑柄,用力一抽,没了支撑的剑鞘“啪”一声落在地上。

    他挽了个剑花,唱道。

    “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业成。王业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兮,吾将醉。吾将醉兮舞霜锋。”

    锋字唱完,将剑一收,众人齐声喝彩。

    荀彧将剑鞘捡起来给萧申。

    “守约豪情壮志,吾不及也。”

    卢植也站了起来:“老夫竟不知道守约还有如此志向。”

    他们哪里会知道萧申只是借用了周瑜的壮志豪情。

    看着他们一双双不可思议的眼神,萧申更加得意。直到一杯杯酒举到面前,他才知道,这逼装过头了。

    当天夜里,他喝得酩酊大醉。

    黄巾之乱时,大汉从南匈奴及乌桓征调了不少骑兵镇压黄巾,这一举措导致了南匈奴内部的不满。

    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儿郎为大汉送死,担心继续被征调兵员,索性攻杀了羌渠单于,拥立须卜骨都侯为新单于。

    当时羌渠单于的儿子于夫罗正在中原领兵,只能请求大汉帮忙复国,因为大汉内乱而没有成功。

    他又想回南匈奴去,可国人根本不接受他,走投无路之下,于夫罗索性与白波贼勾搭在一起,不仅攻破了太原,又往河东方向一路劫掠,已致使军民死伤无数。

    盖勋一收到军报,眉头直接皱成了一团,这封军报虽然主要提的是于夫罗,但他的关注点却在白波贼身上。

    灵帝曾有举措,将董卓从凉州调往并州,又将何进派往凉州,自以为天衣无缝,奈何天意弄人,没多久便病重了。

    而董卓却留在了河东,何进借口派袁绍募兵未归,也一直赖在京城,一直拖到灵帝死去。

    灵帝死后,何进又任董卓为河东太守,真实目的是威胁太后杀十常侍,用的理由就是讨伐白波贼。

    不过那只是个借口,董卓自然不会真的去打,他的目光一直盯着朝堂。甚至后来还带着一支部队来了洛阳,白波贼也就没人去管了。

    盖勋来洛阳后,恰好碰上了秋收时节,再加上要整顿洛阳的遗留问题,忙得脚不沾地,同样把白波贼抛之脑后。

    没想到,它竟然还和于夫罗勾搭上了,而且还攻破了太原,这样下去还了得,等实力再大些,岂不是第二个黄巾?

    他连牙都没刷匆匆将军报送进了皇宫与太后商议,又召萧申袁隗等人进宫,军国大事,袁隗也不得不来。又涉及河东四万大军,给谁都需要小心谨慎。

    萧申主张用曹操,袁隗举荐用袁绍,一时相争不下,可这四万大军事实上还在董卓手中,他若不配合,讲什么也没用。

    盖勋等人自然也考虑这点,遂也支持派曹操征讨,本应尸位就餐的袁隗却一反常态,主张升朝众议。

    一升朝,崇德殿就直接跟菜市场似的,吵得不可开交,有人主张镇压,有人主张招抚,甚至有人主张喊南匈奴带兵把他叫回家。

    乱糟糟的下来,最后还需要董卓表态,哪曾想他竟与袁氏彻底分割,直接口头支持曹操。

    袁氏无奈。

    曹操回府便派人去喊夏侯惇兄弟和曹仁张辽,这几个人都是他虎贲中郎将的属官,心腹大将,既然要出征,肯定要带上。但虎贲营就不行了,那是朝廷的,他只能从家里带一百多亲兵。

    刚穿好铠甲,就有仆人来报,夏侯惇几人到了。

    来到客厅,他们四人正围在一起说话,看到曹操一身甲胄,又是一阵你看我,我看你,他们也猜到了,有任务。

    夏侯惇迎上曹操:“主公,是要出征吗?”

    “哈哈哈。”曹操大笑了两声,一张大手拍在他肩头:“没错,河东白波贼作乱,天子命我前往征讨,董卓旧部四万精锐由我指挥,怎么样,有没有信心?”

    “哈哈,终于有仗打了。”

    四人一听皆是大喜,夏侯惇满脸的兴奋已经藏不住了,拍了自己胸脯好几下,说道:“别说是区区白波贼,有了这四万精锐,只要时间充足,咱们连太行的黑山贼也给他一起剿了。”

    “就是,剿了黑山贼,还能顺道把南匈奴灭了。”曹仁跟着起哄。

    曹操也走过去拍了下他的肩头:“黑山贼和南匈奴留给别人,只要平定了白波贼和于夫罗,陛下还不得给我封个征西将军,到时候机会有的是。”

    他说着话,一边走进书案。

    突然转过身来,脸色变了,很严肃的看着几人。

    “这是陛下登基以来首战,打好了,以后有什么战事,陛下肯定先想起我们,拜将封侯光宗耀祖不在话下。

    打不好,陛下也会始终记得今日的败绩,从此建功立业再和你没半分关系,你连走路都抬不起头。

    所以都打起精神来,此战不仅要赢,还要赢得好看。”

    四人都狠狠应了声:“诺。”

    各自准备去了。

    曹操也去找了董卓,那是四万大军,董卓虽然交出来了,可他的影响力依旧超过其他人,想要打好这场仗,少不了他的支持。

    于是,昨天的酒宴里面目可憎的董贼,今天已经成了令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董公。

    在喊了两声董公后,董卓依旧不理他,他才让没进门的仆从捧来了一小坛子酒。

    董卓看了眼这坛子葡萄酒,双手抢了过来,然后惊叹道:“你还藏了这一手?是不是我态度好点,你就打算不给了?”

    “没有没有,就是拿来孝敬董公的。”曹操连连摇头,但那一脸肉痛和不舍的样子,比他说出来的话更加真实。

    董卓打开盖子闻了闻,真香,心中对这坛子酒的去处已经有了决定,珍藏起来,等孙女结婚的时候再喝。

    封上封口,小心翼翼的交到管家手里,仔细的交代了几句,回过头已经是一张大笑脸。

    “我知道你来干嘛,我也开门见山吧。我侄儿董璜我另有安排,不过我女婿牛辅还在那军中,叫来洛阳也没什么事做。

    还是让他在军中效力吧,你到时候随便给他安置个职位,喂马打马掌都行。

    我这里给你写封手书,你直接交给他们,他们自然知道怎么做。”

    然后他就让人拿来纸笔,写了好一会,吹了吹,直接扔给曹操。

    曹操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董公,你看那坛子酒,要不咱们喝了吧?”

    “滚…”

    曹操离开太仆府时,是管家送出来的,还跟了两名持棒仆役。

    当天晚上,他就带着一百多亲兵连夜出发,随行的还有鲍信的弟弟鲍韬。

    一路上除了吃喝拉撒,他们几乎没有停过,一天后,他们越过了函谷关,又一天,他们到达了董卓军的新驻地,安邑。

    太守府中。

    他把董卓的手书交给了牛辅,然后牛辅叫来了许多军官,告诉他们:“这是朝廷派来接收军队的曹中郎,以后大家都要听他的,有敢不听话的,军法从事绝不留情。”

    牛辅说得心不甘情不愿,那帮军官听着也心不甘情不愿,但董卓的命令他们不能不听。

    齐齐应了声:“诺。”

    等待着新领导的指派。

    曹操一脸温和的走在他们中间:“你叫什么?”

    “末将樊稠。”

    又问另一个:“你叫什么?”

    “末将张济。”

    曹操走了一圈,问了一圈,然后走回帅位。他转过头来,脸色又变了,每次他严肃起来的时候,看起来总是霸气凌人,让敌对的人害怕,让亲近的人信任。

    “我要你们记住,你们现在是朝廷官军,董卓把你们交给了我。来的时候,他千叮咛万嘱咐,说你们是他从西凉一手带出来的,都是大将之才,要我好好照顾你们。

    可你们看看自己,低头丧气意志消沉,你们能带好兵?带出来的士兵还有多少士气?”

    他说着,突然一声怒喝:“都给我抬起头来。”

    那些军官明明刚才还看不上他,想着怎么跟他作对,现在却不由自主的齐齐站直了身子,挺起了胸膛,抬起了头颅。

    曹操才满意的点了下头:“现在你们要记住我,我叫曹操,乃是朝廷的虎贲中郎将,刺杀过张让,讨伐过黄巾。

    我来这里是带你们讨平白波贼的,不是来跟你们混日子的,有不想干的现在就可以离开。想跟着我建功立业的,来日上了战场,谁也不许给我拖后腿,听到了没有。”

    “听到了。”众人大声应道。

    曹操又问:“可有想卸甲归田的?”

    “没有。”这次的声音比刚才还大。

    曹操将马鞭重重的往桌上甩,啪的一声响去,挥手道。

    “牛辅董璜留下,其他的人各自回营整顿兵马,等待检阅,你们未来的军职将由你们的士兵决定。士气盛军纪好战力强的,你们的官职就高。士气低军纪差战力弱的,你们的官职就低。”

    然后他就让这群军官散了,他们呼啦啦的朝外走,有些忧虑也有些兴奋。

    对于战力,他们并不担心,而忧虑的是不知道曹操的军纪标准在哪里,跟董卓在时会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他们一边走一边探讨,总之这几天先约束好部队,军纪标准可以慢慢试探。

    等他们走后,曹操绷着的脸才松了下来,又恢复了一张笑脸,开始布置工作。

    跟他一起来的几人,他已帮着表奏了官职,夏侯惇长史,夏侯渊和张辽分别为从事中郎,曹仁和鲍韬则是别部司马。

    领兵出征就是这一点好,身边的人也跟着水涨船高。

    他看着董璜道:“令叔父对你另有安排,你有何打算?”

    董璜道:“末将自然是听从我叔父的,这两天就收拾一下进京,军中的弟兄们,就有劳曹中郎了。”

    董璜的语气有些消沉,有对军营的留恋,也有对弟兄们的不舍。

    他是董卓哥哥的唯一儿子,父亲早逝,从小跟着董卓长大,两人情同父子。董卓对他的照顾甚至还要超过亲生儿子,前几天就给他来了密信,安排的去处也说了。

    曹操点了下头,没再多说什么,而是转头看向了牛辅。

    他对牛辅早有了解,这人对董卓忠心耿耿,能力不缺,只要愿意配合,他并不介意带他留在身边。

    也对此早有安排,所以他军司马的位置才空了出来。

    他对牛辅道:“可愿在我军中为司马?”

    司马的位置很高,曹操能给他已经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对他来说甚至是个惊喜。他也没有拒绝的理由,董卓的信里已经明言,让他听从曹操调遣。

    当即就表了态:“末将听凭曹中郎调遣。”

    “好。”

    曹操终于真心的笑了,这个过程比他想象的顺利。来的路上,他曾想过杀人立威,分化拉拢,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结果都没用上。

    他总结了一下,一来,得益于这些人对董卓的忠诚,二来,得益于自己过人的魅力。

    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他想挠头,但是头盔挡着,于是他拿下了头盔才开始挠头。

    而他挠头的原因是因为一张地图,并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看懂了。

    牛辅正在说着:“这伙白波贼起于白波谷,起初不过一伙流寇,一路向北劫掠,与于夫罗联合攻破了太原,如今已有十余万众。

    或许是因为并州贫瘠,他们一路又返回了河东,前几日刚攻破襄陵,接下来,应该是临汾,闻喜以及安邑。”

    牛辅在地图上比比划划的说着,手指停在了注明安邑的点上。

    于是曹操就挠起了头,他的猜测和牛辅差不多,这几个地方都是产粮大县,而且距离很近。

    白波贼的目标是粮食,现在秋收还没结束,粮食刚收上来,抢一把,盆满钵满,有着十几万人要养活的白波贼,绝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不过这未免也太嚣张了,丝毫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难道不知道安邑有四万大军?还是说,他们根本不把这几万部队放在眼里?

    他并不知道,白波贼之所以杀回河东,是因为他们知道了朝廷内乱,董卓离开河东去了洛阳,他们算定了朝廷没空管他们,想借着这个机会发展壮大,将来也好接受招安,就像太行的张燕一样,混个中郎将当当。

    在另一个时空里,抱着这种思想的白波贼,就在河东与牛辅大干了一场。还赢了,也成了董卓迁都的原因之一。

    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朝廷的内乱这么快就被解决了,又重新派来了曹操。

    此时的曹操还没爵位,梦想也还是征西将军,所以他对歼灭白波贼有着强烈的欲望,可不是当时疲于防守的牛辅。

    他的目光在地图上巡弋。

    闻喜县的位置很好,三面环山易守难攻,与临汾之间有一条山谷相连。只有南面没有阻挡,而安邑就像一名门卫堵在这里。

    曹操的手,指向那处山谷:“这是什么地方?”

    牛辅道:“龙头堡。”

    曹操想,如果我放白波贼进闻喜县,在这里设下一支伏兵,堵住他们的退路,是不是就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他又将目光上移,落在了注明临汾的位置,眼神中出现了短暂的迷离,但那只是一小会,很快又坚定的看向了闻喜县。

    …

    时间流逝,就像滚滚江水一去不返。

    转眼半个月过去,一路游山玩水的孙坚,带着一家老小终于到了洛阳。

    为了让看起来就没什么文化的儿子沾染些文气,他特意选了南门进城,这里是太学所在。

    不过到了后,孙策显然对太学什么的兴趣寥寥,就连围了许多书生热闹非凡的熹平石经,他也只是凑热闹看了一眼就失去了兴趣。

    然而,他却在人群中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他怎么也没想到跑到洛阳竟能遇到熟人,便有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兴奋得跳了起来喊:“公瑾,公瑾。”

    这简直就是宿命的相遇。

    周瑜一会抬头看看石碑,一会低头奋笔疾书,身前是一个跪伏在地上的仆人,他的背被当成了临时书桌,上面摆着竹简,用来给周瑜抄写石碑上的经书。

    听到有人在喊,周瑜手上的笔猛的顿住,就像踩了一脚急刹车,抬起头朝声音的方向看去。孙策在人群中蹦蹦跳跳拼命挥手的举动一下就出现在他眼前。

    原本因为被人打扰而有些阴郁的脸顿时笑容灿烂,将笔往竹简上一拍直接站了起来。

    “伯符…”他也挥起手来,顾不上他人的不满,像头公牛一样冲开人群朝着孙策奔去。不一会,四只手就拉在了一起,四只眼睛看着彼此,只是大笑却久久无语。

    当那股兴奋劲过去,孙策突然感叹:“可惜。”

    弄得周瑜莫名其妙的问:“可惜什么?”

    “可惜是个男的。”

    孙策突然大笑起来,周瑜却是一脸嫌弃,但嘴角却不时抖动,那是想笑又不乐意笑的微表情。

    这时候,孙策的大手已经勾上了他的肩膀:“哈哈,你我相逢,那今夜就该不醉不归。”

    随后两人勾肩搭背有说有笑。

    孙坚牵着孙权在一旁看着,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对于孙策能有自己的朋友,他感到欣慰,这一刻他才突然意识到,孙策的年龄已经十四了。

    他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

    小时候也没少不醉不归,经常被他父亲拿着棍子撵,撵着撵着他就长大了,而那个撵他的人却永远的消失不见了。

    自从父母死后,他已经忘了自己有多久没回富春了,那地方好像还是家又好像不是。

    人生就像一场轮回,现在他站到了父亲当时的位置,而孙策则成了当年父亲口中的那个小混蛋。

    不过这小混蛋可比自己幸运的多,当年的自己只是个小地主的儿子,而这小混蛋已经是卫尉的儿子了。

    这一想,一股成就感突然从心底冒出,让他暗自得意,就想着让孩子们也沾沾自己的取得的成就。

    他对孙策道:“今夜府中设宴,你若有同窗好友在洛阳,可以叫来府中一聚。”

    他依旧保持着严父的形象,所以话并不多。

    却也足够孙策欣喜若狂,也像别人家的乖儿子一样,恭恭敬敬的朝着孙坚鞠躬,然后说一句:“多谢父亲。”

    他拉着周瑜开始喋喋不休,有没有什么值得结交的朋友,或是京中有没有年龄相当的青年才俊,有没有办法把他们请来一聚。

    周瑜其实来洛阳并没比他早几天,认识的也就些亲近的家族中的子弟,不过他眼界高,其中并没他看得上的。

    于是孙策一阵失落。

    跟周瑜约好了晚上相见,又随着孙坚踏上了入城的道路。

    就在孙坚的左脚跨过开阳门的中线时。位于章德殿中正发着脾气的萧申,突然收到了任务完成的提示。

    完成任务:送天子回宫并掌控宫城防卫,获得积分50000。

    当前余额:50800。

    主线任务:平稳过度,直到天子亲政:奖励积分100000。

    支线任务:叛军严重影响百姓生活,清除叛军贼寇,按实力强弱获得相应积分。

    彼其娘之,还好有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