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河
繁体版

第九章 知识分子的自救

    张婷婷接着说到:“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有特殊背景的,如果我们把整个周朝的发展历史放在一起就可以更清晰的认识这一点。

    如果一个人可以从周朝初期活到春秋战国,就会经历一段从最初的社会的井然有序到纷乱不止的过程。诸子百家们的祖先都是周朝贵族,他们都经历过周朝初期的美好生活,诸子百家们通过家里的文献资料和家里人的讲述是能够想象那样的美好生活的。可惜他们生活在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年代。

    孔子的“礼”也不是他的首创,周公正是用礼规范了周初的社会,教化子民更是周朝官员的职责。老子的“无为”也是对周公时期君王不能理政,社会依然有序的现象做出的理解。墨子的“兼爱非攻”更体现了对西周君主对诸侯严厉看管后诸侯和谐共处景象的向往。

    诸子百家们都生活在周朝,周朝就是最好的实例,也是他们的学说的依据,诸子百家的学家不是凭空的想象,是有实际理论根据的,他们的根据就是西周特别是周公主持下的西周,西周的发展证明了他们的理论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诸子百家对目前春秋战国的乱局都给出了一样的答案,就是回到过去西周周公年代,一个社会井然有序的时代,一个万民和谐共处的社会。一个子民被教化相互谦恭礼让,一个君王无为不扰民众,一个诸侯不争兼爱的年代,一个民风淳朴不铺张浪费的年代,一个诸子百家们的理想国度的年代。

    诸子百家们也看到了现在诸侯争斗是自己无法解开的,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著书立说,希望可以传承下去,在未来的社会中实践自己的理想。

    也有一部分的诸子百家们积极入世,参与到诸侯的争夺,希望尽快的结束冲突。法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选择了秦国,相比于其他六国,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一直以善待人才著名,每一位的国君都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政策也具有连贯性。

    不管是著书立说还是入世,诸子百家都是在自救,他们期望通过自身努力来结束那个混乱的时代,期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这是一种大智慧和大善良。”

    刘小妮说:“周朝最大的变化也是最大的危机是受到了戎狄的侵略最终导致迁都,自身实力从此一蹶不振。戎狄是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

    华夏地区经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进化,基本上是一个农业为主的畜牧业和手工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周朝井田制的实施农业更是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农业社会一般都会以城市作为中心,城市里主要是君王、官员,以及手工业者以及商业人员。

    北方的游牧民族则是部落制度,畜牧业为主。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特征决定的。我们说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小麦是一元一斤,猪肉是十元一斤,牛羊肉是五十元一斤,这个价格的背后就是同样的一块土地得到不同的食物的资源消耗。牛羊的生长是非常消耗土地的,而且牛羊的生长时间也长,所以从客观上造成了一个牧民会占据非常多的土地,两个牧民之间的距离也很遥远。牧民之间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部落血亲,牧民的牲畜需要草料,所以牧民的生活就是一年四季逐水草而生,居无定所。牧民的主要生活收入就是牛羊和皮毛,牧民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通过收获的牛羊和皮毛来交易换取粮食和生活物资。

    换取的是粮食和生活物资,这点很重要,因为草原是牧场,本身不生产粮食,只能是交换。组织牧民交换的人就成了部落的首领,因为他们通过与远方农业产区的交易,掌握了粮食还有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来源。部落与部落之间通过联合形成大的部落,大的部落间进一步联合就有了民族的首领。草原上实行的是赤裸裸的强者原则,实力最强的就是首领,所以部落的首领会经常的更替。

    游牧民族主要在华夏文明的北方和西北方活动,这一地区山脉高大,水源丰富,地形开阔,适合发展畜牧业。但是处在这个位置,冬天也成了游牧民族的梦魇,寒冷的北风呼啸而过,带来的不止是暴风雪,还有牛羊等牲畜的大批死亡,每一个冬天都是牧民的生死考验,没有了牛羊,下一年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马是牧民放牧的工具。牧民白天骑着马放牧牛羊,晚上还要小心草原上的野兽。所以每个牧民也是打猎的高手,会打猎就会熟练使用弓箭和弯刀,牧民也是打战的好手,只是缺少组织纪律,他们随时也会是一只军队。

    马对于牧民很重要,农耕文明也知道马的重要。马作为牲畜具有耐力好,脾气温顺,奔跑速度快的特点,是天然的优良坐骑。骑兵作为人类的作战兵种之一,具有灵活的机动性,正面突击能力强的特点,骑兵成为了古代军队的战略兵种。掌握了骑兵就有了随时随地打击对手的利器,君王对骑兵的渴求是急迫的,对于那些掌握骑兵的军事将领的选用也是小心翼翼的。有三个例子可以说明骑兵对帝王的重要:汉武帝刘彻大破匈奴的英雄霍去病是他外甥卫青是他的小舅子;明太祖朱元璋大漠追击蒙古的骑兵首领是他外甥蓝玉。

    战马的食量大、需要长时间训练,也让战马在农耕文明中很难大规模的培育和繁殖。优秀的战马大都来自于草原。中原缺少好战马,草原缺少粮食和生活物资,双方应该是互有所需的,这是一桩看起来很美的交易,问题在于交易的比例,交易的范围是多少?交易的频率是多少?没有公证人的情况下,最后的结果只有看双方的实力,谁强就按照谁的方案交易。

    这又回到了起点,需要衡量双方的实力,那就开打吧,打完了再交易。交易之后又有了新的麻烦,有了战马的人组建了骑兵,交易了铁器的铸造了武器,实力又都发生了变化,对上次的交易又都有了新的认识,都觉得自己吃了亏,就有了新的开打理由。双方就这样一直的边打边交易。

    草原的冬天饿死了太多牛羊,部落争斗产生了新的首领,草原人会觉得这样交易自己吃了亏,就会采取更激进的办法,直接抢。抢容易吗?应该说很容易,因为中原地区是城市为主的社会,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水也需要有发展,一般都在建在平原上。草原民族穿越了沙漠,翻过山脉,就会来到中原的平原地区。虽然城市有高大的围墙,但是农田等生活物资却要从城外获取,很多时候城市的步兵不得不出城与骑兵作战。草原民族刚开始是抢村庄,后来是小城镇,再后来就是大城市,抢钱抢粮抢女人,一切物资都在抢劫的名单里,最后剩下的只是碍事的城池也会付之一炬。等抢完了,来去如风的骑兵是城里的步兵们无论怎样也追不上的。

    农耕文明的应对就是修长城,就像修筑城墙保护城池一样,在北方的崇山峻岭间修筑长城来阻止草原人翻阅山脉进入中原的行为。。最初的长城由战国时代的秦、赵、燕三国修筑,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又把三段长城连接了起来。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在修补,长城也从最初的夯土结构,最后是石条和砖石结构。最终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长城不仅我们有,外国也有,都是用来阻止草原民族入侵的。

    修筑长城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古代没有大型的施工设备,更多的依靠人力完成。所以万里长城的修建需要的人口是海量的,而且是在远离城市的山区修建,材料都是从远方运来,更增加了难度。长城修缮过程中,会在每隔几里修筑烽火台,每隔几百里修建城关。等修缮完成以后,烽火台负责瞭望和预警,有了军情城关负责出兵。长城的修缮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风吹雨淋还再加上草原民族对它的破坏。

    草原民族对中原的侵略是一个长期的侵略,也是困扰了中原王朝两千年的侵略。这是一场草原游牧文明和华夏农耕文明的长期碰撞。他们在交手无数次之后也对对方知根知底,草原拥有来去如风的骑兵,中原有物资生产能力,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草原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他们人数稀少,中原则没有远距离突击草原的战马。知道了对方的优缺点,也就有了不同的应对,草原民族会在中原王朝内部矛盾多发时采取抢劫行动,当中原王朝稳定的时候又会交易。草原民族打败了中原王朝,也多是直接索要钱财粮食和女人,因为他人口稀少,没有步兵就没有守卫城池的力量。中原也抓住了草原部落众,远交近攻,当自己攒够了足够的战马,甚至会直接突袭草原,杀死对方的首领,对方的新首领的产生需要时间,也就为中原文明自己争取到了时间。

    第戎,后来的匈奴、突厥、蒙古、瓦刺都是草原民族,和中原的农耕文化有着不同的区别,可以看做两种不同社会文明。中原文明和草原民族和的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中原文明和草原的交易,是对既有对社会生产物资的补充,牛羊肉丰富了社会的食物供给,毛皮加工给社会提供了更多工作以及更多的服饰选择。坏的一面是对社会本身造成的冲击,比如修筑城墙,甚至要迁都等等。这种对社会的冲击力会通过社会传导作用到每一个体身上,比如修补长城需要交更多的税,需要更长的徭役,更多的士兵需要养活也会给每个个体加税。

    所以综合来看,文明间的交流可以促进交流和合作的,两个文明对彼此的作用是相互的。就像万有引力描述的那样,物体间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他们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他们的质量,质量越大,他的吸引力越强。物体的质量如果是社会的话,就应该是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综合水平。

    实际的情况却要比理论复杂。我们还是拿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举例子。一般都认为草原文明在各个纬度全面落后,因为中原文明有巨大的人口,有先进的生产,先进的制度,庞大的军队,先进的科技,教育水平也比草原高。草原文明看起来是全面的落后,那实际的历史中为什么是双方斗得旗鼓相当呢?实际上是我们把整体的实力和具体的事项混淆了。中原有辽阔的土地,但人口也分散在各个地区,草原民族进攻某个地区,那个地区和进攻的草原民族放在一起比较才合适。因为草原民族每次都是集合全部落的力量对付的是中原的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区域,推进中原是个过程,不是一次就可以占领中原的每个角落。所以我们在实际情况中不能只看整体还要看实际,中原有两百万军队,草原只有十万,但是每次的作战具体行动却是草原的十万对阵中原的十万,因为军队在不同的地方,草原只需要战斗里的十万军队,其他的军队不会参与到这场战斗中来。我们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要看作用具体地区的比较而不是整体的比较。”

    李黎听完张婷婷说的,给她鼓掌到:“对,就是这样,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问题,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考虑现实的证据。这也给我们都提了个醒。我们应该在今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