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河
繁体版

第十一章 嬴政充分不必要

    何惜君接着说到:“秦朝建立的皇权帝制对于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的建立可以认为是政治制度的一次实践。秦朝的皇帝制度比起过去周朝来说,是进步的,皇帝制度是比过去的政治制度提高了国家管理地方的效率和成本。但是他的缺点也很明显,所有的权利归于一身,皇帝就需要很高的素质和能力来应付所有的问题。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但是却没有做到很好的统治天下,只能说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两种不同的任务,可惜他做的不好,可以说是很糟糕。吃下去了六国,但是没有消化掉六国,把六国变成秦朝帝国的养料,打造出一个传万世的基业。秦始皇梦想没有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秦帝国的建立深刻的影响了以后的历史。后来的朝代会在秦朝的皇帝政权的基础上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是根本的问题却一直存在,皇帝需要极高的素质和修养,大部分的皇帝都是平凡的。”

    张婷婷接着说到:“秦朝的成功是有它的必然性的,那就是从秦国开始到秦朝建立过程中一直坚持的人才吸纳政策。从最早的百里奚到商鞅、白起、吕不韦、韩非子、李斯,他们都不是秦国人,他们是六国人,他们每个人都在秦国得到了重用。

    秦国立国者是周朝的养马的小官,是一个小国。历史的潮流下,也开始了自己兼并周边的小国和部落逐渐强大的过程。秦国在周朝的最西边,与其他王国相比资源并不丰富,而且还经常受到草原民族的袭扰。在慎重抉择以后,秦国立下了向六国吸纳人才的长期政策,不论是什么人才,都会得到重用。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是春秋战国这样的混乱时代,一时间人才蜂拥而至,秦国的国君们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等六国反应过来已经晚了,秦国已经非常强大,这时候秦国可以直接向六国索要人才了,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自己越滚越大,自己的对手越来越弱。

    到了秦始皇这一代,可以说秦朝的建立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说秦始皇是祖宗的遗泽,他是个富二代,不是他创建了秦朝,而是一力贯之的祖宗政策开的花结的果。

    从秦国到秦朝的建立,是一个过程,秦朝的建立只是一个结果。关注秦朝建立就需要从秦国开始。

    具体到我们的项目我个人认为,事件的影响超越了个体的人。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成就是继承前人的结果,我们在考虑具体个人时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刘小妮接着说到:“我也认为张婷婷说的对。秦始皇建立秦朝,皇帝的建立、修建驰道驿站,统一度量恒,车同轨,甚至焚书都是韩非子李斯这些法家学派的主张,秦始皇只是决策者,不是制定者。以后的大部分皇帝也都是政策的决策者,所以皇帝的影响力我觉得主要是决策。”

    姜志清等到刘小妮说完了以后,说到:“我个人有个想法需要验证一下,或许可以解答大家的问题。”

    “我们假设有个城市,城市里有一个国王,国王睿智贤明,百姓们都很爱戴他,整个国家百姓安居乐业,祥和宁静。国王有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是前妻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来自他现在的老婆,国王喜欢现在的老婆,也喜欢他的小儿子,但是他的小儿子是个坏小子。

    我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王国的人来说,国王的小儿子是坏小子有什么影响吗?”

    李黎想了一下说:“应该没什么大的影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坏小子影响的只是小部分人。”

    姜志清接着问:“假如坏小子杀了一个人呢?”

    刘小妮回答道:“当然对杀害的那个人家有影响,但是对于王国的其他人来说,基本上没有影响。”

    姜志清接着问:“假如被杀的一家报复,杀死了坏小子,对于王国的影响呢?”

    张婷婷回答到:“那就要看国王怎么做了,是要报复还是公正处理。”

    姜志清接着问:“国王很想公正处理,但是老婆大哭大闹,最后决定逮捕被害者一家并打算处死他们。现在的影响呢?”

    何惜君回答道:“这个情况就越加的复杂了。王国内大部分的老百姓会对这一切愤慨,甚至抗议。也有可能默不作声。选择的可能性太多了。”

    姜志清接着问:“国王大儿子,觉得父王的做法有失公平,就释放了被害者全家。这时候对王国的影响呢?”

    顾圆圆说:“这个就更复杂了,有太多的可能性了。比如大王子也被逮捕被害者一家也被逮了回来,比如大王子自己逃跑,比如大王子有自己的支持一派,王国分裂等等。甚至有可能民众支持大王子,推翻了国王。”

    姜志清说:“我就选你说的最后的那个选项,人们选了大王子继续做国王,大王子善良,民众安居乐业。你怎么评价两位国王的功绩?”

    李黎说:“两位国王都是好国王,但是老国王糊涂犯了错误。”

    姜志清说:“我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件事情,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参与事件的人不同的选择造成的,就像这个例子中,如果被害者一家没有报复,以后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如果老国王选择了公正,可能他在国民中的声望更高了。老百姓觉得同仇敌忾,决定奋起反抗,是不是整个王国就会大乱。事件的发生是参与事件的人不同选择的结果,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也是这样。”

    姜志清说:“现在我可以解答问题了,这个解释是秦始皇的重要性问题。

    秦始皇是必须非他不可,没有他就统一不了六国吗?没有他就确定不了秦朝的政策吗?

    第一个问题张婷婷回答过了,秦统一六国,在当时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事情了,在秦始皇没有成为秦王之前对六国的全面优势就已经确立了下来,秦国灭六国是大概率事件,所以秦王是必须的,那么是不是必须是嬴政灭六国?如果嬴政和我们一样都是人的话,应该也不是必须是他。事实上应该是只要秦王们不乱折腾自己,统一六国就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个问题,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是秦始皇想到的主张并实施的吗?”至少这套制度是由韩非子设想出来的是被大家公认的,秦始皇只是个政策决策实施者。所有的政策是由皇帝的名义发出并得到贯彻的,这一点上也不必必须是嬴政。

    从刚才国王例子可以看出,民众是需要一个国王的。所以历史是需要一个开创皇帝位置的秦始皇的,但是这个秦始皇却不一定必须是嬴政。

    嬴政更多的提及,是因为皇帝制度对后世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不是嬴政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按照数学的说法就是,嬴政是秦朝统一的充分但是不必要的条件”

    姜志清接着阐述到:“按照上面的推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历史事件组成的,事件的背后是人,可以说历史由人来推动的,是人主观的决定作用下的结果。人的主观意识做出的选择共同推动了历史,人们做出选择的依据就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出发,一个实际就是客观因素。嬴政能成为首位皇帝,也是要有客观条件的,客观条件就是过去的秦国实施的政策以及现在自己手里的实力。有了这个客观实际的前提,他才有统一的能力。客观实际已经成为了事实,就不能改变。

    有了能力,还要做出选择是否实施计划。这个选择做出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历史。这个是主管做出的选择是主管能动性,是可以改变的。

    主管和客观加起来,构成了事件。比如楚汉争霸,项羽有四十万军队,刘邦只有十万,这就是客观实际。刘邦通过拉拢项羽的手下,让自己的兵马增加到了三十万,项羽的树下减少到了三十万,这个就是主管能动性去改变客观。

    客观可以用数学来衡量,主观取决于个人做出的选择。只有做出了选择以后才能成为实际,才具有影响。这个做出的选择就有了正反两个方向的作用。正的作用是都社会和整体有益的,反的作用就是有害的。这个正反的作用是相对的,因为对你有益,却有可能对别人有害。具体看分析中观察者的立场,这也是观察者效应。”

    李黎听完以后,思考了一下,说到:“你说的道理是对的,我们本身有立场,就会有观察者效应,站在谁的立场上就会有对谁有利的看法和主张。

    问题在于你告诉我们有观察者效应,那我们做这些的意义在哪里或者说,你提出了这个论点的意义在哪里?”

    姜志清回答道:“这个论点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我们都知道,社会中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统治阶层是被统治阶层天生是矛盾的,这是客观实际。但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也没有你死我活,这是因为统治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让步,缓和了双方的矛盾,双方都做了让步,结果就是社会发展了。

    在周朝,为什么要分配土地给老百姓?是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如果秦始皇想挽救秦朝,应该怎么做?也是从当时社会实际的老百姓赋税严重流离失所入手。这是从结果推导到目的。

    如果一个王朝想大规模对外扩张,军费的来源就是皇帝的国库、官员的财产或者老百姓的腰包,怎么得到呢,对官员肯定是罚没抄家,对老百姓肯定加税。这就是通过目的推导到结果。

    我的论点是从客观出发,通过主观行为就可以了解他的目的,通过他的目的也能规划他的行为。”

    李黎点了点头,就对姜志清说:“恩,能够把人的主观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纳入研究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那要具体怎么做呢?”

    姜志清回答说:“在具体看待事件要分清楚客观因素和主管因素。客观因素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比如我们在原始社会只能用石器,到了后期发明了复杂的石器,砍伐树木,加工木材以后才能炼制铜,铜加工成不同的工具,才能开采铁矿石,收集煤炭,加工高炉用来炼制铁。这些过程是递进的关系,有了上一个才能做下一个。同样的对于社会来说,原始社会集体生活,物资也是集体所有,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更多的物品出现,就有了私有制度和奴隶社会。这和过程同样是递进关系。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都证明了一样。这就是本质规律。到了封建社会,帝王与臣子,帝王与百姓的矛盾也是一组必然的矛盾。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矛盾,就能看明白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人是其中感情动物,并不完全按照客观规律来做事的,他是主观的,我们只能根据现实的情况对他们可能的行为猜测,只有他们有行动以后我们才能确定后果或者影响。

    我个人从开始就想把个体的行为纳入集体的模型中来分析,但是最终结果不太理想。我最初是打算把古代个人生活每天必要的食物做为参考,国家收取重税地主抢夺农民的土地,导致他们造反,逻辑是对的。问题出在了:具体他们每天的食物少于多少他们才造反。这是一个没有办法说清楚的问题,我们就用历史中发生的惨剧来说一个问题吧。古代有很多的饥荒,发生了以后,有很多人的食物是什么呢?是树皮、草根、树叶,甚至是土。太多的人只是想活到明天,他们会造反吗?大部分的人不会,农民起义部队的人数是遭受饥荒人数目的几十分之一。大部分的人他们害怕,害怕今天就会被杀头。

    所以,我觉得单纯的计算生活资料和社会的关系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