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所至,皆为大明
繁体版

第101章:各怀心思

    兄弟间的夜谈草草结束,兄弟俩都是满怀心事。

    对于自己这个大哥,朱瞻墡的看法是功过都有,对于自己大哥的过,朱瞻墡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交趾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严格说起来是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放弃交趾肯定是不对的,但其实也不全都是不对。

    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某一朝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上一朝的积累。

    比如汉武帝就是借了他爹和他爷爷的丰厚家底儿,才能够压制住匈奴。

    同样的,在经过一朝的挥霍之后,下一朝基本都要休养生息。

    在经历了汉武帝之后,汉朝也进入了休养生息这一步,也就是后来的孝宣中兴。

    大明也是一样的。

    永乐一朝,花钱的事情做的太多了,尤其是在战争方面,再加上仁宗只在位一年就驾崩了,所以严格来说宣德才是永乐的后续。

    常年战争,家底儿被挥霍的差不多了,开始后力不济了,这算是朱瞻基放弃交趾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朱瞻墡选择了经商,所以他会在老爷子还在的时候努力解决交趾的问题。

    朱瞻基的第二个问题是宦官。

    无论是洪武还是永乐,太监的地位一直都很低,而且几乎所有太监都是目不识丁的,但这种情况在宣德时期发生了变化。

    朱瞻基允许宦官学习认字,后来甚至还给了宦官过大的权力,尤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

    正统年间的宦官王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够祸害了整个大明。

    朱瞻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儿子了。

    其实叫门天子的问题比较复杂,不能说是某个单方面的原因,应该说是综合了好几种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第一种因素就是朱瞻基死的太早了。

    朱瞻基死的时候,朱祁镇才九岁,而且说是九岁,其实是七岁。

    因为死的太早,朱瞻基没能好好教导朱祁镇这个儿子,这算是原因之一。

    第二种因素就是当时的太皇太后、如今的太子妃张氏薨逝了。

    太皇太后张氏活着的时候,太监王振看到了都得夹着尾巴绕道走。

    第三种因素则是朱祁镇的母亲孙若微。

    孙若微是不是一个好的母亲,这个问题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太后。

    皇帝和太皇太后相继薨逝,教导年幼皇帝的事情就是她自己做主的,而朱祁镇显然是没得到好的教育,不然的话不会让王振擅权,更不会想出兵就出兵,视战争如儿戏。

    朱祁镇的底子其实是还可以的,这里说的还可以指的是他最起码不是个傻子,而是一个正常人。

    从夺门之变后的一系列操作能看得出来,朱祁镇在留学期间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正统年间的蠢事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正确教育,或者也可以说是孙若微的过于放纵所导致的。

    ……

    除去这三点之外,朱瞻墡觉得自己这个大哥作为皇帝来说还算是可以的。

    因为有着先知先觉的优势,所以朱瞻墡从一开始就在尽可能的帮着大明避免一些祸端。

    不过,交趾的问题他可以帮忙避免,甚至草原、云南、关西七卫乃至以后的建奴他都能帮忙,但有些事情他帮不了忙。

    首先,他不太可能让自家大哥别废胡皇后。

    其次,他不太可能接管自己那个侄子的教育。

    最后,他不太可能左右自己那个侄子坐上皇位。

    抱着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朱瞻墡睡了过去。

    按理来说,回到生活了十几年的家里,应该是很安心的,但是回到顺天府的第一夜,朱瞻墡睡得并不好。

    ……

    翌日,巳时三刻。

    朱瞻墡的生物钟一直都挺规律的,但是今天,他却睡到了日上三竿。

    “啊……”

    “昨天晚上没睡好?”一早就来到儿子小院的张氏,看着儿子打着哈欠出来后开口问道。

    “不是……”朱瞻墡闻言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赶忙回答道。

    先前他没太注意,没看到自己的母亲也在,再加上以前自己母亲从来都不会太早的来到小院,而眼前母亲的样子显然是来了有一会儿了,所以朱瞻墡没有反应过来。

    “交趾那边又闷又潮的,再加上去年大火烧了大半年,天上一直都是灰蒙蒙的,所以基本睡不好。”

    “这不回到家里,又是大厚被子又是火炉的,睡着太舒服了,就不太想起来。”

    “要是外面不舒服,以后就少往外跑。”张氏闻言白了儿子一眼。

    显然,他对儿子年纪轻轻的就四处奔波这件事很是不满。

    “我倒是想啊……”朱瞻墡狠狠地抻了个懒腰,趴到了母亲面前的桌子上。

    “这是什么东西?”

    “这个啊……”张氏看了看儿子面前的东西,开口解释道。

    “你没回来,下一次下西洋的时间就没能定下,那些随着宝船来到大明的使臣也就没回去。”

    “市舶司现在归你管,再加上宝船队不是在高棉停了一阵子么,当时在船上的使臣们也都了解了你的事迹。”

    “这不,一大早就送拜帖来了。”

    “嘁……”听了母亲的解释,朱瞻墡撇了撇嘴。

    他对这次来大明的使臣基本都没啥兴趣。

    每年来大明朝贡的使臣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上次宝船队带回来的是十几个国家的使臣,而这些国家第二年再派使臣来大明的并不多。

    倒不是他们不想来,大明给的赏赐不少,再加上宝船队的实力很强,强到了灭个效果就是洒洒水的事情。

    所以,无论是出于利益方面还是安全方面,西洋诸国都想多和大明来往来往。

    不过宝船队在去时会将第一年的使臣送回去,回来的时候不一定还会在这个国家停靠,所以西洋诸国来大明朝贡的周期一般都是大明两次下西洋。

    这次郑和走的比较远,一度到了马达加斯加那边,这就导致了这次来大明的使臣大多都是黑狗。

    如果是中亚诸国或者是欧洲诸国的使臣,朱瞻墡倒是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那些黑狗……朱瞻墡没啥兴趣。

    朱瞻墡的第一目标是中亚和欧洲,原因不言而喻,至于非洲南部……朱瞻墡短时间之内没有过去的打算,在他的计划中那是很靠后的事情。

    当然了,这次来大明的使臣中,黑狗只是少数,一来是因为那边是郑和第一次过去,建立从属关系需要时间。

    二来是那边的黑狗现在还很愚昧,也很闭塞,对于外来者的态度很差。

    不过……

    翻了翻面前的拜帖,朱瞻墡的嘴角翘了起来。

    这些使臣……或者应该说这些国家……看来是各怀心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