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战国当国君
繁体版

第174章 秦嬴弑晋侯柳

    樊虎假装犹豫了一会儿,然后便答应了蜀帝的条件。

    随后蜀帝便与樊虎约定好了伐昔阝国和平周国的时间,蜀帝将时间定在了夏收后。

    卫都濮阳,卫侯穨不想卫国再被晋国魏氏所欺,于是便准备盟郑服楚。

    卫侯穨之所以选择服楚,是因为卫国与楚国之间还隔着宋国,在宋国被楚国吞并之前,楚国基本不会去占领卫地。

    卫侯穨之所以选择与郑国结盟,一是因为郑国已经服楚;二是因为郑国与卫国一样,都被三晋所觊觎;三是因为郑国和卫国距离比较近。

    卫侯穨之所以没有选择与鲁、宋等泗上诸侯结盟,是因为卫国与鲁、宋等国相邻,他绝不敢奢求从魏氏手中夺回失地,但他却幻想着夺取鲁、宋等国之地。

    辛亥,卫相柏彭如郑聘。

    郑伯宫彰德殿内,柏彭向郑骀再拜稽首说到:“外臣彭拜见郑公。”

    “柏子请入座。”郑骀回礼后说到。

    “谢郑公。”柏彭再拜后便端正的跪坐在了坐席上。

    随后郑骀问了柏彭一些关于卫侯穨和卫国的事,也就是礼节性的寒暄。

    寒暄过后,柏彭便切入了正题。

    “郑公,晋之韩氏、魏氏野心勃勃,四处扩张领地,郑、卫深受其害。郑、卫皆为姬姓宗邦,又比邻而居,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郑、卫之谓也。外臣以为郑、卫当缔结以抗三晋,不知郑公以为如何?”柏彭对郑骀说到。

    郑骀认为郑、卫结盟对郑国有利而无害,于是便说到:“可。”

    柏彭闻言大喜,随即顿首说到:“郑公英明,外臣便于舍静候佳音。”

    柏彭只是卫国的卿大夫,自然没有资格与郑骀谈结盟之事,必须要卫侯穨与郑骀亲自谈才行。郑骀与卫侯穨会盟便要定会盟的时间和地点,卫国有求于郑,自然要郑骀定会盟的时间和地点。而郑骀定会盟的时间和地点都要通过卜筮确定,所以柏彭才会那样说。

    次日大昕,郑骀先使筮者筮宋国汋陵为会盟之地之吉凶,结果得吉。郑骀又使筮者筮五月辛巳为会盟之期之吉凶,结果得吉。

    随后郑骀便使人将会盟之地和会盟之期告诉给了柏彭,柏彭次日便启程回卫国去了。

    柏彭的到来让郑骀开始思考外交的问题,郑国疆域太小,郑骀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必须开疆拓土才行,那么郑骀就要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手段。

    除开巴、蜀、蛮夷、戎狄以及一些小国家,距离郑国远的就只有秦、燕、齐、中山、越五个国家。而楚、越两国仇恨太深,郑骀要想与楚国交好就不能与越国交好。

    秦躁公十三年,义渠来伐,至渭南。自此义渠国崛起,秦国不仅要面对强大的义渠国和诸戎狄,还要对抗垂涎河西之地的晋国魏氏,秦国已是自顾不暇,郑国即使与其结盟也没有多大意义。

    燕国如今也是疲于应对东胡、娄烦等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强大的齐国,郑骀觉得也没有必要与燕国结盟。

    中山国处在燕国和晋国赵氏的夹缝中,中山国必定愿意与郑国结盟,郑骀觉得可以利用中山国来牵制晋国赵氏和魏氏。

    郑国和齐国虽实力相差悬殊,但齐国垂涎泗水流域,而泗上诸侯正好处在郑、齐之间,齐国也许会同意与郑国结盟,郑骀觉得也可以利用齐国来牵制晋国赵氏和魏氏。

    郑骀还想到了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那就是他今后对周天子的态度。郑骀服楚可以说是对周天子的背叛,但他不是第一个服楚的诸侯,想必周天子虽心有芥蒂,但也不会太在意此事。今后郑骀若和周天子交往太过密切,楚国必然会不高兴;郑骀若太过疏远周天子,周天子肯定也会不高兴,到时如果有人请周天子“号令”诸侯伐郑,周天子必定求之不得。所以郑骀今后既不能和周天子走的太近,又不能太过疏远,这个尺度实在难以把握,郑骀便不再想这个问题,准备走一步算一步。

    郑骀随后便派礼部官员出使齐国和中山国,商议结盟之事。

    郑骀处理了外交事务后便开始着手诸子百家之事,据载: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其中十三家;九家;六家;十三家;六家;二十三家;十二家;十一家;小学十家;儒五十三家;道三十七家;阴阳二十一家;法十家;名七家;墨六家;从横十二家;杂二十家;农九家;小说十五家;杂赋十二家;歌诗二十八家;兵权谋十三家;兵形势十一家;阴阳十六家;兵技巧十三家;天文二十一家;历谱十八家;五行三十一家;蓍龟十五家;杂占十八家;形法六家;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房中八家;神仙十家。

    当然,这个时代诸子百家肯定没有西汉那么多家,比如杂赋、歌诗二种四十家现在肯定没有。其他三十六种也远远没有那么多家,比如墨家为墨翟所创,墨翟现在尚且在世,墨家还没有分裂。

    言: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分为五,分为四,有数家之传。

    郑骀已经有了孔伋,便没有理由去寻找家、家、家、家、家、家、家、家和儒家的其他分支,郑骀想要的百家争鸣准确的来说是“百种争鸣”,郑骀是希望上述三十六种的学派可以共同为郑国服务。如果同种的不同学派所涉及的领域有所不同,那么郑骀自然愿意他们共存。但如果同种的不同学派所涉及的领域一样,那么郑骀必然只会选择其中一个学派。因为同种的不同学派所涉及的领域一样,那么他们之间必然会相互争斗,而这种争斗对目前的郑国来说只有害处,没有好处。比如不同流派的家之间的差异说白了就是对的理解,对郑骀来说,任何一种对他的统治没有害处的理解都可以,若他任用不同流派的家,那么不同流派的家很有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利相互攻击、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