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舍再续
繁体版

第四十章富春渡马图卷(3)

    而小王为了寻求灵感,看着《富春渡马图卷》这副画,不禁睡着了。

    在梦中他仿佛回到了赵伯骕那个时代。

    赵伯骕字希远,出身于宋室贵胄,其兄赵伯驹也是一代大家。

    然而,就在两人仕宦文场、书画双绝之时,宋高宗赵构为了缓和与金国的矛盾,屈辱地选择了向金朝俯首称臣。

    这一决定,令整个江山蒙羞,引发了朝野重大矛盾。

    作为赵姓皇族的赵伯骕,对于此事自然无比愤慨。

    他明白,宋室虽名存实亡,但其龙脉仍在。

    如此卑躬屈膝,不啻是自暴自弃。

    因此,赵伯骕毅然在诗词文赋中表达了强烈的复国雄心,呼吁士大夫应该直面强敌,重振宋基。

    其诗词一出,京城中一时轰动。保守派一度将他列为“异端党羽“加以打压,连皇帝赵构本人也对这位叛逆宗亲侧目而视。

    有一日,赵伯骕应邀与朝中几位文人雅士在一家闻名的茶楼雅集。

    不料,这次雅集竟令他陷入了一场艺术与政治的激辩之中。

    那日赵希远携手散文家袁桷、诗人严羽等同道中人在“琴知味“茶楼小酌。

    谈诗论文之际,不知从何处话及政事,话题顿时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赵兄,您可曾想过这样与金人对抗的后果?

    我等宋人奉公无地、百姓流离失所!“一位朝廷大臣开门见山地说道。

    这位大臣与前方作战的岳飞将军关系匪浅。

    而岳飞将军对于金军深恶痛绝,恨不得将金国打回去,迎回徽钦二帝。

    但由于这种想法太昭然若揭,身为皇帝的赵构自然不能够答应。

    毕竟一旦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回来,这个皇帝谁来做啊。

    “正因为彼可卒,我们才不能束手就擒!“

    赵希远斩钉截铁地反驳,“况且,即便不与强邻抗争,难保他日不遭围攻!昔日我大宋能纵横沙场,何以至此?“

    “这还不是因为我等缺少远虑?如今势单力孤,强行开战只怕会让我等从此家破人亡!“另一位官员也极力反对。

    “远虑便是听任外邦觊觎我们疆土?

    您等既然如此爱卿爱民,何不今日便归顺金人,任由他们驱赶宋人、践踏我们祖宗百代血液?“

    赵希远目光如炬,说话词锋狠辣。

    场中气氛一时剑拔弩张,双方唇枪舌战、你来我往。

    就连文人雅士们也不禁分成了两派阵营,或附和赵希远复国雄心,或质疑其武断幼稚。

    当赵希远提出要与金国决一死战、重振宋基的呼声时,现场立刻陷入一片骚动。

    而赵家兄弟二人更是成了正面冲突的靶子,被大骂为“隔阂党羽““逆贼子孙“。

    保守派官员们先是愕然失色,旋即双眼赤红,大骂起来:

    “赵希远,你这是在造反吗?如此谤国逆言,若换作旁人定是诛九族的罪过!“

    “没错,你这和逆贼无异!就凭你一介书生,何德何能复兴大宋?“

    “住口!宗室贵胄怎能如此乖戾?你可知这般放肆言辞将给朝野带来多大动荡?“

    ......

    面对官员们的谩骂,赵希远毫不领情,昂首反唇相讥:“你们才是真正的国贼!对着外邦低头称臣,出卖国土权柄,竟还自诩为忠良吗?“

    “正直朗言何罪之有?大丈夫当有所担当和远见!否则百年之后,我大宋只怕已不复存在!“

    赵家兄弟二人旁边,那些同情他们的文人也纷纷放肆出言:“佘谏大人所言极是!

    外邦强桀,终将吞没我华夏文明。曾几何时,不复战而自臣服?“

    “先生高见!此等唯唯诺诺,岂是真正忠于国家?我辈读书人岂能做此逆贼党羽?“

    就这样,两派阵营在茶楼中大肆叫阵,争执不下。

    一时间,场面彷如武林大会,话语如利刃相互虎视眈眈。双方皆言辞犀利,斥骂声不绝于耳:

    “住口!奉国公鼎革、换取一时太平于何有惭?“

    “哪来的太平?那是降将投袂的虚名而已!“

    “你们简直痴人说梦!要战便战,皆成阙里白骨!“

    “莫非你们就甘心做离火投降吗?男儿不昌,荡子贼胥!“

    “住口!你们这就是造反之言了!“

    就在双方唇枪舌剑、酣战正酷时,一个充满威严的声音响彻全场:“都住口!

    朕方纳妃入宫,不想听你们在此为这虚妄的国事惹是生非!“

    场中一片寂静,原来刚才出声的正是当朝宋高宗赵构亲自现身!

    只见赵构身着龙袍,气宇轩昂、睥睨四方。

    他面露愠色,责令场中所有人立刻噤声。

    “让朕好好说话。今日争执纷纭,朕在龙椅有所感。

    你们都是朕的子民,当然无需互相顶撞咒骂。

    但国事攸关,赵希远你等也不能操之过急。“

    “朕之所以暂且远离前朝宿怨,一方面是为了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日后东山再起!

    否则一味勃然而战,只怕连个宋都不保...“

    赵构一番训示,场中各派终于安静下来。

    他深深看了赵希远一眼,缓缓离开......

    在皇帝离开后,众人才敢开口说话。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一位身穿白衫的文士突然登场,将众人隔开。

    只见其人颇有几分仙风道骨,话语宛转而出,便说道:“二位且住口,不必如此肆意斥骂了。“

    那文士说着朝赵希远行了个礼:“宗室公子挺身维护国体家令,心志可嘉。

    然爱卿贤达担心国祚社稷,亦实出自善意。

    但如果都只顾自身是非,却忘了这其中的历史大义,恐怕都难免误入歧途了。“

    文士话音一顿,继而豪情万丈、旁征博引地说起话来:“要知,中华龙脉虽在此受挫,但中华文明实际早已散播海外,流播四方!

    即便家国不复,儒学的薪火也已在他乡成灯。

    所以此事,乃两家之见都无全错!“

    文士一番豪言壮语,令场中所有人无不肃然起敬。

    就连赵希远和保守派也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最终,赵希远作为宗室公子,终于还是强压怒火、退而重新思考了这场论战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