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真的只想作死
繁体版

第二十二章 去,让杨帆开骂

    洪武六年二月初一,朱元璋于奉天殿召开大朝。

    朝会上,太子赞善大夫宋濂提出洪武五年各地乡试人才应当立即予以重用。

    朱元璋考虑到笼络人心,并且准备第三次北伐需要人才,于是让礼部会同吏部考察。

    次日,朱元璋在御花园召见各地乡试人才。

    其中,河南乡试第一名张唯,其远祖是唐代名相张九龄,其兄也是国朝将领。

    张唯身材高大,面容儒雅,见驾的时候从容不迫,礼节十分周全。

    朱元璋不知道怎么想的,当场竟然来了句:“咱看你是个好人物,不比杨帆那厮差。但你不要学杨帆,那是咱的毕生梦魇,是咱的魔头。”

    年方二十七岁的张唯目瞪口呆。

    他岂能不知杨帆的威名,大过年的气得皇帝好几次想砍了他结果没干成。

    如今,应天府连贩夫走卒都听说杨帆的大名,据说这小子住在亲军都尉府里面的院子里,那待遇,比开国国公们还要高,主要你架不住没人敢去刺杀他啊。

    在一旁陪同的宋濂连忙道:“陛下,杨帆狂妄……”

    “咱知道,但这小子也是个人才,咱舍不得打他,还舍不得杀了他,咱觉着这小子比你有骨头!”朱元璋不知是在夸奖杨帆还是在暗讽宋濂说。

    张唯急忙解围:“圣天子君临天下,微臣岂敢不以死报效。不过,杨都给事中文武双全,学生岂能比拟。”

    朱元璋眼神一闪,看了看其它数十个各地送来的年轻学子,微微一笑把话题岔开了。

    召见结束之后,朱元璋赐宋濂财帛,让人将士子们送到太学入住,叮嘱道:“朕看你们都是好人才,将来一旦授官,要好生给朕做事。”

    众人离开后,朱标留下,他想询问是否可以给东宫那边送几个人才。

    朱元璋笑道:“岂能没有,你代咱给这些人设宴会款待,他们都年轻,是你将来要用的人。”

    朱标大喜,连忙谢恩而去。

    “重八,你瞧不上这些人?”马皇后此刻才说话。

    她太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了,一眼就看出朱元璋根本没看得起这批士子。

    朱元璋趁着阳光正好倒了杯水,喝了几口才叹息道:“妹子,你看他们有几个出身贫穷的?”

    马皇后恍然。

    但这还不够。

    朱元璋叹息道:“咱就想找几个比杨帆有能力的,比他骨头硬的,可咱找不到。这些人,看着进退有据的很,实际上骨子里都软弱无能,他们还不如杨宪那个贼子!”

    马皇后大吃一惊,沉吟着没跟上这话。

    朱元璋好笑:“你当咱容不下杨帆?这几次,他骂咱骂的越狠,咱翻到觉着此人不可替代。咱看出来了,他想给咱干事,但他看不上咱的主意,这没啥问题,咱要的是他的才能跟勇气,可你想想,就凭一个杨帆,那些无法无天的功勋子弟,甚至开国功臣们能被镇压住吗?咱得给这小子找几个人!”

    这就让马皇后不解了。

    她试探着道:“重八,我原本觉着吧,这杨帆性格桀骜,做事果断,你要是瞧不上他,我就想找个由头,让大儿把他送到地方上去!”

    “那可不行,妹子,那可不行啊,”朱元璋连忙摆手,“这小子骨子里就有那么一股狠劲,而且,咱最看上的就是他不跟那些官员,尤其不跟那些达官显贵们沆瀣一气的那股子劲儿!”

    马皇后笑道:“我还以为你怎么都不想用他。”

    “那你可错了,咱最恨的就是那些贪官污吏,这杨帆最恨的也是那些家伙,咱看出来了,他跟咱其实是一路人。”朱元璋透露道,“咱不杀他,咱再也不杀他,他就是把咱朱重八祖宗八辈翻出来咱也不杀他,咱要用他。”

    话音刚落,毛骧悄然而来。

    “怎么,刘基不肯回来,还是李善长又找理由不回应天府?”朱元璋脸色刷的一下就落了下来。

    毛骧恐惧道:“是,皇上所料不差。”

    朱元璋满面杀机,霍然站了起来就要下诏令强行让刘伯温李善长还朝。

    马皇后急忙道:“重八,监察百官是吏科给事中的职责!”

    嗯?

    嗯!

    朱元璋惊喜,哈哈大笑一声骂道:“咱咋把这件事给忘了,咱被杨帆这小子骂的今天都不再那么着急讨论《祖训录》发布了,他李善长凭什么不挨骂,他刘伯温凭什么坐在青田等变天?”

    马皇后暗暗叹了口气,皇帝对刘伯温,到底还是心里反感的。

    这个刘伯温,他那么清高干什么?

    朱元璋找来纸笔,但考虑了一下,竟然怂了,居然跟马皇后说道:“杨帆这小子最不守规矩,但却最维护朝廷律法,咱要是给他写纸条,可能他又要骂人。还是要按照程序来。”

    于是,朱元璋让通政司等行人司派去传诏的人回来,当即给科道言官们下达了一道诏令。

    杨帆在亲军都尉府的院子里是有吃有喝,吃饱喝足就睡觉,一转眼十几天过去了,他就在考虑要从哪一方面再下手激怒朱元璋。

    二月初八,毛骧来传诏。

    这是天牢被胡惟庸防火烧掉之后,毛骧首次来看杨帆。

    他一进门,居然看到杨帆正在蹲马步,春光中,此人衣衫单薄,却有一种如山如岳的气度。

    毛骧道:“杨都给事中少待,皇帝有诏书到。”

    杨帆大喜,当即道:“皇帝要强行推动《祖训录》刊发?”

    毛骧脖子一缩讪讪道:“陛下已经十多天没提此事了,今日有两件事要通报给你。”

    首先便是朱元璋诏命张唯等数十士子为翰林院编修,以宋濂为这些编修们的讲师。

    对此杨帆没什么好说的,这时候天下还在打仗,贸然进行正规科举不符合国家利益。

    其次,朱元璋诏令在凤阳修朱氏祖陵及中都宫殿的韩国公李善长、奉诏回青田休养的诚意伯刘基回朝讨论第三次北伐之事,李善长以临濠宫殿春季开工、中都十数万移民还需要继续安置请求暂不返回应天。

    刘基还是以前的老办法,以病体未愈请求不参与国事讨论。

    这明显都是借口,李善长不知道,刘伯温是真不想伺候朱元璋这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