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我知后世六百年
繁体版

第14章 老朱的问询

    一顿不怎么好吃的饭终于吃完。

    朱元璋抹了抹嘴,问道:“你不是知道六百年后的事情嘛,将来咱百姓可否都填饱了肚子?”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心中是真的有百姓的。

    “随着将来征战减少百姓生活安定下来后,人口也会随之发生显著增长,原有的土地要养活的人也会增多。”

    “六百年后又称大明这段时间为小冰河时期,也就是说往后气候一年比一年寒冷,于农作物的生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啰里啰嗦一大堆,也没回答了问题。

    “你就说六百年后的百姓可否填饱了肚子?”

    要这么说,那没问题了。

    常茂顿时精神一振,道:“吃饱了,至少九成九的百姓都不用再受饥饿之苦了。”

    对这,常茂能说的很多。

    顿了一下,这才又道:“那个时候百姓果腹之物非常丰富,不仅任何时候想吃肉都可以,而且每日主食馒头大米一类,也都是那些精米精米面。”

    “像这些野菜一类,也不过都是肉吃多了,往下刮肚子里油水用的。”

    听到这,朱标陡然一亮。

    “如何能如此?”

    朱元璋把朱标往圣君的方向培养,朱标自己也在朝着这方面努力。

    “刚靠人力耕种肯定很难达到,那个时候叫机械化耕种。”

    “无论春耕和秋收都由机械完成,每天春种秋收都能达数千亩之多。”

    话到这,朱元璋也重视起来了。

    “何为机械?”

    对完全没有这方面概念的朱元璋父子很难做出对这些东西的准确表述。

    常茂想了想,回道:“就是一个铁疙瘩,后面放上耕犁一类,就跟牛拉的那种一样。”

    “只不过,只要给这东西加上油,人坐在里面驾驶其行进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六百年后的人还用类似这一类的铁疙瘩的原理,实现了日行千里的问题。”

    “要再把这些铁疙瘩串联起来,然后在下面铺设上轨道的话,从应天府到北平两个多时辰就能到达。”

    “而且,那时候像这种类似的铁疙瘩还能飞在天上,比在地上走的那种更快。”

    常茂越说越离谱,朱元璋父子都怀疑真实性了。

    他却好像浑然不知,还在抑扬顿挫的大谈特谈。

    “上位,殿下想想。”

    “这些铁疙瘩要放在军事上会如何,陆上有打不穿高速度的铁疙瘩,天上还有能够飞的。”

    “最重要的,那时候还改进了火铳。”

    “百步穿杨不过只是最烂水平,厉害的情况下数百步外打中一只小小的苍蝇都不成问题。”

    “而地上的铁疙瘩,天上的铁疙瘩又都能像火铳那种发射炮弹,而且还加了种叫雷达的东西,千里之外可取敌人中军大帐。”

    一股脑全说完,才发觉朱元璋父子表情有些不对劲儿。

    “上位,殿下。”

    “你们不信?”

    “臣发誓,臣所言句句属实。”

    朱元璋本就多疑,好不容易才相信了他能知六百年之事。

    这些东西对于他现在的认知来说本就是天方夜谭,就不应该一下子说这么多的。

    过了片刻,朱标首先道:“这都是六百年之后的事情,你说大明还存在了近三百年,那这些东西发生于大明之后的三百年?”

    “或者说,大明是亡于这些东西之上?”

    大明之后的历史常茂尽管知道的没有那么详细,但好歹也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大致发生了什么还是清楚的。

    “这些东西从发明开始也没用三百年,而我们真正运用这些东西不过也只有六七十年而已。”

    不等朱标再问,常茂便道:“殿下肯定想知道为何短短六七十年就会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吧。”

    “为什么?”

    朱标满脸的好奇之色,一副不耻下问的样子。

    “那时候的人称之为科学。”

    “何为科学,笼统来说与墨家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就好比说这马车的车轱辘为什么是圆的?”

    朱标学了那么多东西都围绕在能治国的四书五经上了。

    毕竟,不管是在朱元璋,还是大本堂的那些先生心中,如此理所应当的事情,又何必花那个时间去学习。

    被常茂这么一问,朱标这才思考起来。

    是啊。

    为什么?

    旁边的朱元璋跟着想了大半天一无所获后,随之便没好气,道:“有屁快放!”

    丫的。

    这又并没有多难,就不能动脑思考一下。

    常茂微微一笑,道:“圆形车轮在滚动时能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使拉车的马更加省力,自然也会让速度更快。”

    “另外,车轴安在车轮的圆心之上,车轮转动时车轴和地面的距离始终相同,这也更便于保证车厢的稳定。”

    “至于何为摩擦,这就与鞋底上的花纹一样了,有了花纹可以加大摩擦力,防止走路的时候滑倒。”

    这样的类比也算比较详细了,朱元璋父子学习能力都不差,该了解的应该也都差不多了。

    话到这,朱元璋悄咪咪抽起脚下的靴子来。

    常茂无意间的一个眼神,恰好和朱元璋刚转移的视线撞在了一块。

    “标儿,你筷子掉地上了。”

    朱标正撩着车帘观察外面的车轱辘呢,听到朱元璋的声音低头一瞧。

    哪有什么筷子。

    但谁让朱标足够聪明呢,他立马觉察了什么不对劲。

    往前稍稍一挪肘子,把桌上筷子碰落于地。

    “儿臣去捡!”

    车厢里明晃晃坐着这么大一个人呢,当他看不见是咋地。

    算了。

    就当是皇帝的新衣吧,还是别招惹那位爷了。

    常茂顿了顿,再继续往下。

    “这只是所谓科学的其中之一,那个时候的人把科学包涵的非常广。”

    “像车轮这种涵盖于物理学中,而物理又包涵了声光热电力五大种类。”

    “另外,还有化学。”

    常茂指了指桌上的野菜,道:“像这种菜里面涵盖了什么成分,这便就需要化学来检验了。”

    “而化学往往又与医药学挂钩,知道了一种物质中涵盖了什么成分,与另一种物质又能组合成什么,这就可以运用于人体之中,便于人对病症的治疗。”

    “至于在其他方面的种种运用,一时半会的也说不了那么详细。”

    “除此之外,那就是数学了。”

    “数学也就是算数,比如这样的马车需用多大的车轮,经验丰富的匠人或许可以直接做出来,但这也是需要数学去做裁量的。”

    “换句话说,不管化学还是物理都将会用到数学,而数学又是这两门学科的起步。”

    在常茂口干舌燥说了一大堆后,朱元璋皱着眉头不知道想到哪儿去了。

    “那时候的医学想必已经很发达了吧?”

    常茂尽管不明所以,但仍点头道:“应该算是吧。”

    “但同样有很多没办法根治的病,很多人一生都要伴随各种疾病之苦,也有很多不治之症,让人遍尝生离死别。”

    这话之后,朱元璋短暂沉默了片刻。

    “太子和皇后的病...”

    虽然藏头露尾,但常茂也听明白了。

    说到底,朱元璋还是担心朱标和马皇后。

    “后世历史记载,皇后娘娘是染上了天花,而太子殿下则是得了风寒。”

    “而这两种病,在后世医学上都已经被攻克了,尽管仍有死亡率,但都已经大大的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