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我知后世六百年
繁体版

第24章 只能请救兵了

    朱棣并不是个没担当之人,此事既然也与他有关,那他怎能自己一人走了,把这麻烦留给常茂。

    “我留下。”

    “老五,你先回去吧。”

    要这个时候走了,那可就太不讲义气了。

    “我...”

    不等朱橚拒绝,常茂便也催促了起来。

    “那四殿下留下就行了。”

    “这也不是个硬碰硬的事情,留的人多了也没多大用处。”

    “五殿下就先回宫去吧。”

    再不想承认,常茂说的也是事实。

    既然留下帮不上什么忙,朱橚也就没非得留下。

    别帮不上忙,再添了乱了。

    再次表示了歉意后,朱橚便跟着内伺回了宫。

    在朱橚走了后,朱棣便迫不及待问道:“你知道这儿现在是谁在住着?”

    还是好长时间以前,常茂就听徐允恭说,淮西高官好像有个聚会的地方。

    这地方说隐秘也算不隐秘,但也却不是谁都能知道的。

    徐达和常遇春一样,常年都在外面打仗,一年四季都回不了京中一趟,自然不可能知道这地方在哪儿。

    徐允恭能知道这,不过也是道听途说。

    而常茂得益于穿越者的身份,所知道的估计却比那些当事人都多。

    “谁住着不清楚。”

    “我只知道,差不多大半个有品级的朝臣都来过这地方。”

    “刘基负责监察百官,这个事情还得他管。”

    在路上,常茂又与朱棣说了具体情况。

    见了刘基或许也需要朱棣的配合,有必要让他知道的详细一些。

    这地方以前是李善长的府邸,他在乔迁新居搬到新修的宰相府后,便把这座旧邸交给了他同乡中书都事李彬打理了。

    在这儿,有从四处搜罗来的美女,还有从张士诚及其文臣武将那儿虏来的娇妻美妾。

    这些人享用的饭菜,比朱元璋吃的都好。

    除了这些物质上的享受之外,他们还干着卖官鬻爵的勾当。

    据说,李彬承诺出去的最高官职是六部尚书。

    听了常茂介绍的这些,朱棣挥着拳头愤愤不平。

    反应过来后,随即扭头质问道:“你知道的怎这么详细?”

    这家伙真够太难缠的。

    他知道这些,就是他们其中一员。

    也不想想,要真如此的话,他会和他们说那么多吗?

    常茂脸不红心不跳,就那么盯着朱棣。

    “你不会是想说,是从父皇那儿知道吧?”

    这个...

    好像倒是可以啊。

    朱元璋肯定不想让别人再知道他能知后六百年之事的。

    像当前这种情况下,借用一下他的名号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殿下以为呢?”

    常茂笑了笑,道:“去那地方是要有品级的,我爹常年不在京中,我又没资格去。”

    “我还能从哪知道去。”

    这理由,还真说的过去。

    听罢,朱棣也没再刨根问底。

    常茂即便是要撒谎,也不至于把屎盆子往他爹头上扣。

    想了半晌,又道:“满朝大臣那么多,我父皇为何要单单告诉你?”

    这让他怎么回。

    “我大哥也知道了吧?”

    “难不成,父皇把你留在京中就是让你看着他们的?”

    “还有,还有...”

    “父皇把我们兄弟留下,是不是也交代我们差事了?”

    这家伙倒还挺能脑补的。

    常茂搂着朱棣,道:“上位为何告诉我,我就不能告诉你了。”

    “但,这次偷偷带五殿下他们出宫的事,殿下你怕得做好上位回来挨揍的准备了。”

    说话的功夫,便到了刘基家里。

    有人说,文臣之中刘基和李善长功劳差不多。

    从龙湾大捷,奇袭江州,再到拒驰安丰,置小明王于滁州。

    正是这些精准的布局,才加快了大明的定鼎。

    但刘基官职上比不上李善长,在朝中也远没有李善长风光。

    每天晚上,李善长家里门庭若市,去拜访他的人都快把门槛踢破了。

    而刘基门前冷冷清清的,家里的大门也始终都关着。

    只有门头两个灯笼散发着微弱的光,照耀着门楣下牌匾上烫金的刘府二字,向路人宣告着这里住了个有官身的人。

    咚咚咚...

    常茂领着朱棣才刚敲门,刘基便领着一年轻官员匆匆出来了。

    “常茂?”

    刘基微微一愣,随之道:“老夫有些公事,你们先进去稍坐,等老夫回来再说。”

    对这位年轻官员,常茂只是隐隐有些记忆。

    “这位是杨参政?”

    不用年轻官员说话,刘基便出言应了下来。

    “是他。”

    “老夫真来不及了。”

    刘基刚走出两步,便被常茂一把拉了下来。

    “刘中丞稍走。”

    “学生也有急事。”

    那个年轻官员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宪了。

    杨宪山西阳曲人,算起来应算是刘基的学生。

    历史上,李彬贪墨案就是由杨宪检举给刘基的。

    现在的他,任职中书省参知政事。

    “刘中丞是否要去旧宰相府?”

    听到这,刘基表情变了。

    毕竟常茂也是淮西人,估计以为他是来求情了。

    “六殿下和七殿下被他们绑了。”

    “正好!”

    “学生也去。”

    这下,刘基不着急走了。

    拉住了常茂,问道:“怎么回事?”

    朱榑朱桢两个小屁孩,又是堂堂的皇子,怎么也牵扯进去了。

    如此一来,事情可就变复杂了。

    常茂驻足扭头,道:“学生长话短说。”

    “他们俩说看到大本堂一个伴读进那宰相府了,跟过去打听情况时被里面的人给绑了。”

    总得来说,有了朱榑朱桢的参与,反而会更有利于刘基这边了。

    毕竟,满朝文武九成出自淮西,刘基想做些什么基本等于是单打独斗。

    有了皇子,他也算是有了助力。

    可惜,刘基尽管通晓天文地理博古通今,却并不是个喜欢玩弄权谋之人。

    他既掌御史台,那就得行好监察之责。

    宰相府的那些人贪墨渎职,他便要用官场上的方式去解决。

    即便有处理的捷径,他也不屑得去用。

    这也是刘基和李善长最大的不同。

    “哦,原来如此!”

    “老夫知道了,老夫会留意两位殿下的。”

    刘基不愿常茂参与进去,也是不想让他和淮西勋贵为敌,更不想让朱元璋因他参与进双方所谓派系间的争斗从而对他所不满。

    但,他也不是缩头乌龟。

    他是本无意参与这些事情,但既然摆在他面前了,他又岂能再逃避。

    更何况,他也躲不过去。

    常茂笑了笑,道:“刘中丞好意,学生明白。”

    “但这么一弄,两位殿下私自出宫的事情肯定瞒不住,到时候上位又岂能不知有学生的参与。”

    “而且,学生刚找过刘中丞那旧宰相府就被端了,势必会有人觉着是学生给刘中丞报了信。”

    “既然横竖都躲不过,那还不如迎面直上呢。”

    话说完,又扭头瞥向朱棣。

    “你说是吧,殿下!”

    朱棣也没有常茂那么多避讳,早就已经是急不可耐了。

    “让我说,还是赶快去吧。”

    “要是晚了,老六老七就凶多吉少了。”

    凶多吉少倒不至于,那些人不搞清楚朱榑和朱桢的情况,也不敢随随便便就动手。

    瞧朱棣这么着急,常茂也没再多说。

    只是,道:“行行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