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散文集
繁体版

战国时代(二)

    六、战神时代。张仪成功忽悠了楚怀王,削弱了楚国的实力,计划对付北边的燕国和东边的齐国,但没想到他们俩自己先打起来了。当时燕国国君是燕王哙,他觉得自己当上国君全靠投了个好胎,觉得自己不合理地占据了国君之位,想效仿尧舜禅让,非要把国君之位让给更有能力的人——宰相子之。

    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子之当然是求之不得,不得他还是假意推脱了一番,见“推脱不掉”时,才“勉为其难”地接受。

    眼见子之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燕国新王,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前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平当然是120万个不愿意啊!这个王位,本来就该传给他,结果却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于是乎心里怄火的他,从子之上台时起,就一直在寻找机会发动叛乱。

    再说燕王哙,他不仅智商低,就连眼光也有问题,他物色的接班人子之,根本就没什么能力,更不是什么治国之才。他不上台则罢,一上台就把国家搞得民怨沸腾,使燕国变得更弱。

    在这种形势下,太子平把齐宣王一联合,就干起讨伐子之,夺回政权的事情来了。哪知事与愿违,讨伐的结果,却是太子平战死,齐宣王为了收回出兵的成本,就下令齐兵烧杀抢掠,抢占了很多燕国地盘,以至于其角色一下子就变了,再也不像刚开始的仁义之师,而更像是一群土匪、强盗,燕国百姓简直是恨之入骨。

    齐国的土匪、强盗一走,公子职一继位,燕昭王就登上历史舞台了。

    此时,秦国已经与魏、韩、赵、楚结盟。燕昭王向这些国家表示,齐国真是欺人太甚,只要你们帮我灭了它,得到的土地,大家就一起分享。此话一出,以秦国为代表的五国,自然是非常高兴、异常积极,与韩、赵、魏、燕、楚一联合,五国联军就建立起来了。再把乐毅当五国联军的总司令的建议,在五大诸侯面前一“演讲”,五国联军就在乐毅的指挥下,与齐国打起来了。并且,战后的结果,还是齐国损失巨大、惨不忍睹,除了莒城、即墨两个地方,几乎所有国土都被燕国占了。要不是,齐国“无名小卒”田单,利用离间计使燕王调回了乐毅,然后再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说不定齐国就亡了。不过,就算如此,齐国这个东方大国,也大伤元气,再也没有与秦抗衡的资本了。

    如此一来,魏、韩、楚、齐、燕五国,就真是要么被秦国打怕了,要么内斗而大伤元气,而赵国却是一个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赵武灵王一继位,他就搞起了军事改革:效仿胡人骑马射箭,而改穿他们的衣服。与此同时,再在廉颇、蔺相如等能人的辅佐下,让赵国迅速变强,代替齐国,成为唯一一个能与秦抗衡的强大国家。

    不过,就算如此,赵国也无法改变,众国衰弱,唯秦一强的局面。几乎与此同时,秦国聘到了两位大才,武将白起与谋臣范雎。这两个人一加入秦国阵营,秦国开始了疯狂地杀戮与快速地兼并,简直就是六国恐惧的恶魔。

    白起当初只是个小兵,但因为勇猛杀敌、智谋出众,被秦国大佬魏冉看中提拔。范雎是魏国人,本想为国效力,却被魏国丞相冤枉通敌,被打得半死投进监狱。幸好狱卒心慈手软,放他出来后,他改名张禄,投奔秦国。

    当时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虽在位,但实际掌权的是他的大舅子魏冉和宣太后。魏冉想派白起攻打远在东边的齐国,大军已经准备就绪,只等秦昭襄王的一声令下。这时,范雎找到秦昭襄王,指出秦国只会跟诸侯订立盟约,却无法真正掌控他们。魏冉又要攻打齐国,却没有必要,不如先欺负临近的魏韩楚这几个国家,再收拾齐国。同时,他批评秦昭襄王太过软弱,让太后和魏冉掌权,没有尊严。

    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任命他为相国,夺取了魏冉的相印,迫使宣太后退位养老。接下来,范雎指挥秦昭襄王派白起征伐魏国和韩国。魏韩两国虽然是盟友,但彼此不够信任,白起利用这一点,不断向魏国将领公孙喜写信,说秦国要攻打韩国,只要魏国保持中立,灭掉韩国后的土地,一半归魏国。公孙喜不信,但韩国将领暴鸢却因此与魏国翻脸,联军分崩离析,正是白起的目的。

    趁着魏韩两国之间的矛盾,白起采用了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术,将秦军主力绕至韩魏联军的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他斩首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并渡过黄河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伊阙之战,让白起一战成名。秦国通过这场战争彻底震慑了其他诸侯国,他们都称秦国为“虎狼之国”。魏韩两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只能暂时向秦国割地求和。

    打败魏韩以后,楚国就成为秦国接下来要攻打的对象了。自从楚怀王被秦相张仪忽悠以后,楚国实力就开始了“直线下降”。怀王的儿子继位,变成楚顷襄王继位以后,也聪明不了多少,他任用靳尚、公子兰等小人,简直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国势是日渐倾颓。

    秦昭襄王看到了这个机会,马上就派白起率领秦军直取楚国首都——郢都。虽然这时,楚国变得更弱,又有无能的君主、自私的小人拖后腿,但它毕竟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一个大国,拥有百万雄师,要一口气把它消灭,那实在是痴人说梦。要是真那么干,那千里奔波,到人家老巢打架,那在“敌方以逸待劳,我方疲劳硬攻”的情况下,秦国不仅占不到什么便宜,说不定还会吃大亏。所以,名将白起,决定智取,用三晋灭智的方式,水淹郢都。具体做法是:先亲自率领7万人马,顺汉水而下,直接深入楚国腹地,离郢都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再迷惑楚军,先让楚军一等再等,等了半天,也不见秦国有啥动静,再快速进城,让楚军加固城墙,坚守不出,等秦军攻攻不下,知难而退,后在撤退时,突然袭击,乘胜追击。

    看穿楚军心思的白起将计就计,他先命一支秦军“就地驻扎”,装出要决一死战的样子;再派出一支秦军,去汉江支流筑坝拦堤,秘密修建了一条百里长渠,准备把汉水引到郢都;接着,在楚军坚守不出,认为:秦军再也坚持不了多久,马上就要撤退时,就“开闸放水,水淹郢者”。就这样,没过多久,楚国的百万雄师和郢都的数十万百姓就淹没在了波涛滚滚的洪水之中。白起借助洪水之威,真是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占领了郢都。事后,有些好事者一统计,这场洪水居然淹死了35万人。战神白起,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踏着森森白骨的他,终于到达了更高的境界。

    在这场战争中,楚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楚襄王感到十分害怕,他决定放弃郢都,将其让给对方,以求得生存的机会。于是,楚国迁都到了楚东北部的陈,成为了“陈郢”。白起趁机扩大了战果,占领了郢都周边数百里土地,秦国的实力也因此得到了增强。而楚国则被削弱到了极点,失去了大部分的领土,只能像魏韩一样向秦国割地求和。

    秦国打败了魏韩楚,想要进攻赵国,但是距离较远,物资供应也存在问题。于是,秦国决定找一个中转的地方,他们选定了上党。上党是韩国的领土,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是一个储备物资的好地方。同时,占领上党还可以进一步削弱韩国的实力。

    秦昭襄王并没有说:“我,秦王,打仗是为了要钱!”相反,他说:“我,秦王,打仗是为了要地!”

    韩王是个软弱的人,自从上次魏韩联军被白起斩首24万之后,他一听到秦国和白起,就吓得脚软了。从此之后,他便暗中向秦称臣。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要说是土地,就算是性命也要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秦国要上党,韩王又怎会不答应呢?于是乎,他向秦昭襄王讨好,说:“好的,好的!你是大哥,你说怎样就怎样吧。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是你做主,我的就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

    就这样,韩王一答应,秦国就打算派兵驻扎上党了。可,秦兵还没出发,上党的军民就不干了。其中,意见最大的,就是爱国守将冯亭,他对军民说,“韩王要把这片土地及其人民送给了秦国,身为韩人,我们怎么能如此地投降于秦,做他们的奴隶。你们说是吗?”有血性的爱国韩人一听,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紧接着,他又要军民建议,众将士说,与其把上党白白送给秦国,还不如将上党白白送给赵国。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赵国才是唯一一个与秦抗衡的大国。只要我们把上党白白送给赵王,赵王就会像爱护自己的子民那样,爱护我们。

    于是乎,冯亭派使者拿着上党的地图,到赵国王宫把上党一送,就在一边坚守上党,一边等待赵国的援军了。赵孝成王,听到这个好消息以后,自然是高兴得要死,这么大一块好地方,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了,这简直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只不过,高兴的同时,心里好像也多了一点隐忧,只是不知:它到底是不是秦王与我们争夺,那又该怎么办?唯一敢确定的是: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并且,这个棘手的问题,还不好解决。就这样,在宫殿里,转了一阵之后,最终还是决定派大将廉颇援助上党。

    就在赵孝成王做出这一决定时,秦军大将王龁早就派兵打败了冯亭,并把上党占了。而冯亭呢?早就带领残兵败将,向赵国跑来了。并且,他还在长平,遇到了廉颇。冯亭说:“你们赵孝成王,拿了地图后,到底在做什么啊?怎么那么久,还不派兵过来助我抗秦啊?现在上党早就丢了,你们就算拿到地图,又有什么用啊?”廉颇说:“对不起,我们大王反应有点慢,来晚了……”冯亭听了,摇头苦笑道,“真可惜呀!”

    秦昭襄王得知上党被献给了赵国后非常愤怒,他命令大将王龁围攻上党,武力夺取了这个地方。本来,他可以收兵了,但是他越想越气,觉得冯亭这个小子居然联络赵国,还想跟他们打仗!他认为现在秦国是中原的老大,如果不好好展示一下威严,怎么行?于是,他决定发兵长平,收拾赵军和冯亭。

    廉颇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他知道秦军此战的弱点是粮草供应。虽然秦军占领了上党,但是他们还没有储备粮草,所以肯定撑不了多久就会撤兵。因此,廉颇下令守住阵脚,增高堡垒,加深壕沟,准备跟远道而来的秦军做长期抵抗。

    大将王龁也知道秦军只能速战速决,拖的时间越久对他们越不利。因此,他屡次派人到赵军大营前大骂:“廉颇你这个贪生怕死的孙子,躲起来算什么好汉!有本事出来跟我决一死战!”廉颇知道这是秦军的激将法,秦军骂得越凶,他越淡定,因为说明他的计策正中下怀。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四个多月,谁也占不到便宜,而秦军粮草不多了,再不打只能撤了。

    这时候,范雎给秦昭襄王出了个主意,要想取胜,只能想办法让赵国把廉颇调走。于是,他派间谍到赵国都城到处宣扬,说廉颇老了不敢跟秦军开仗,他也只能欺负一下魏韩这些国家,面对强大的秦国他肯定吓尿了!还说秦国从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他曾经打过胜仗。当年,齐赵两国起冲突,双方在麦丘地区展开决战,赵氏父子围困麦丘数月,麦丘已弹尽粮绝,但双方僵持不下。赵括献计父亲赵奢向城中投粮草,结果致使麦丘军民大乱,赵国因此打了个大胜仗。之后,赵括多次跟随父亲赵奢,为赵国立下了不少功劳。

    赵孝成王听到大家都说廉颇不敢出战,感到非常丢脸。于是他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主动出击。赵孝成王认为赵括虽然年轻,但是他的父亲多次出征,应该也有一定的能力。然而,赵括并没有独自统兵打仗的能力,每次都是在背后出谋划策,最终由赵奢拍板决定。秦国也偷偷换将,用白起代替王龁奔赴长平。秦昭襄王非常生气,要把赵国摁在地上摩擦不可。

    赵括并不知道白起已经代替王龁成为秦军的统帅,以为是王龁,产生了轻敌之心。白起利用了这一点,派王龁到赵军军营前挑衅,双方开展激战,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是埋伏,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大营,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中计了。

    白起趁赵括不备,在赵军之间插入一只轻骑兵,将赵军主力和大本营分隔开来,接着又派兵突袭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和粮草。赵军没办法,只能就地扎营,同时筑高壁垒,由主动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御,择机突围。

    双方僵持了四十六天,赵军终于断粮了,甚至出现活人吃死人的人间惨剧。赵括试图突围五次,均未成功,后被白起乱箭射死。主将赵括死后,冯亭自杀,剩下的四十万赵军全部投降。白起将这些人赶到一个峡谷里,全部活埋,只留下两百多个老弱残兵回赵国通风报信。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甚至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HD城内人人自危,家家戴孝,只剩一些老弱残兵了。白起想趁机灭掉赵国后再回秦国。但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威胁到自己的相位,向秦昭襄王建议回来休养生息后再攻打赵国。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虽然打了胜仗,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还是回来休养生息之后,再去攻打赵国吧!”下令白起撤兵。白起对范雎的行为非常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

    几年后,秦昭襄王再次让白起发兵攻打赵国,但白起却称生病了去不了。秦昭襄王非常恼火,夺了白起的兵权,让他到自己的封地去。没想到,白起的部将们却一个个跟着他走了,因为在他们眼里,白起比秦昭襄王更具威望,是一位神一般的存在,曾与他们一起出生入死。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是个隐患,赐给他一把剑命他自杀,一代战神白起就此谢幕。

    七、一统天下。公元前259年,秦国大将王龁率领45万大军围困HD,赵国孝成王惊慌失措,求助于平原君。平原君建议向邻国魏国和楚国求援,魏国派出晋鄙领兵10万前来救援,而楚国优柔寡断,平原君带着20个门客前去说服楚考烈王,但未能成功。此时,毛遂自荐上台,指出出兵与否的问题已经讨论了一早上,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他引经据典,批评楚国卖地讨好秦国的行为,最终说服了楚考烈王出兵。春申君领兵8万援助赵国。

    秦昭襄王得知魏楚两国出兵,威胁要先灭掉出兵的国家。魏国暂缓出兵,平原君多次请求出兵,但魏安厘王不为所动。平原君只好求助自己的大舅子信陵君,后者让宠妃如姬偷出兵符,率领10万大军援助赵国。平原君和信陵君带领联军突袭秦军,取得了胜利。这是秦国范雎远交近攻策略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赵国在HD之战中虽然保住了自己,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场胜利并不能扭转颓势。相比之下,秦国虽然战败,但并未影响其国力。此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中原地区再也没有能与秦国匹敌的对手。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灭掉了东周,仅过4年,他便与世长辞。尽管他没能看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但他在位56年,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到秦王嬴政,就不得不提到吕不韦和嬴异人。秦昭襄王去世后,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安国君的正室华阳夫人,却不能生育,因此无法为他生下儿子。由此,安国君的继承人只能从他其他20多个儿子中选择。嬴异人是一个可怜的质子,被赵国人恨透了。他的母亲夏姬不被宠爱,他因此过得十分清苦。这时候,有个卫国的富商吕不韦偶然发现了他的身份,觉得这小子奇货可居,值得投资。于是跑去对嬴异人说,我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嬴异人第一反应是:嗯?!第二反应是:骗子吧!第三反应是:傻逼,滚!但是吕不韦不慌不忙,道出了他奇货可居的原因,他说现在安阳君是太子,可是华阳夫人不能生育没有儿子,因此未来的继承人就从你们这20多个非她亲生的人中选,问题是现在华阳夫人还没有中意的人选,你不妨跟她套近乎,只要她认你做儿子,你的命运不就改变了吗?!我可以帮助你!

    嬴异人本来觉得自己就是条快晒干的咸鱼了,现在听吕不韦这么一说,觉得自己还可以拯救一下。于是马上开出一张史上最大的空头支票:“要是我嬴异人哪天当上了国君,我将和你同享天下!”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商人,他有着极高的智商和商业头脑,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有名。他一直渴望成为一个显赫的人物,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一天,吕不韦听说了一个叫做嬴异人的年轻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吕不韦决定要帮助嬴异人,因为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成为一个显赫的人物。

    吕不韦开始策划如何帮助嬴异人,他决定要让嬴异人成为未来的太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吕不韦变卖了自己的家产,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来购置车马和华丽的衣服,还给他配了随从,让他看起来更加显赫。

    接着,吕不韦购置了大量珍奇异宝,让嬴异人去贿赂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给华阳夫人说好话。华阳夫人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听姐姐这么一说也有点慌了。又觉得嬴异人这个孩子确实不错,就认定帮他,同时也帮自己一把。于是每天给安阳君吹枕边风,一会说嬴异人可怜,一会说他如何孝顺,一会又说自己无后想认他为儿子。英雄难过美人关,安阳君最后只得依了华阳夫人。

    于是安阳君将嬴异人召回秦国,正式给了他未来太子的身份。吕不韦看嬴异人也是个好色之徒,看上了自己的爱妾赵姬,索性大方点把这个美人也让给了他。嬴异人这下子更加感激吕不韦了,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前途问题,连老婆也给自己找好了!

    后来赵姬给嬴异人生了个儿子,这就是嬴政。嬴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有着非常高的智商和领导才能,因此在他的统治下,秦国变得非常强大,最后终于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这是后话,这里省略一下,后面还要详细讲述。

    随着秦昭襄王的离世,安国君只做了三天秦王,就在守丧期间不幸去世了。安国君一死,接替王位的嬴异人自然就当上了秦国国君,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当上国君,又没过多久,据说只有三年,就突然去世了,死因不明,我估计:可能是权欲极大的吕不韦所害。秦庄襄王一死,秦王嬴政自然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起了“暴君”的角色。

    至于,秦王嬴政,为何会得到这个“暴君”的评价?刚开始,我也认为:那肯定是其统治非常残暴,不过后来看了一些资料,尤其是孙皓辉所写的《大秦帝国》后,才知道:那是六国统治集团,以及忠于六国的民众,或六国子孙,给他的差评。说简单一点,就是他消灭了战国六雄,统一了天下。并在这一过程中,杀死的人,是不计其数。若真是这样,那他这个“暴君”的评介,就值得讨论或商量了,毕竟结束战乱,就只能统一天下,而要统一天下,就只能消灭地方割据势力——战国六雄,而要消灭地方割据势力——战国六雄,就一定要打仗。这打仗,不杀人,行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更何况,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秦王嬴政,不用战争的方式,统一天下,也有国君,也会利用战争的方式,统一天下。如此一来,包括秦王在内的秦人,岂不是连小命都没有了?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就算是秦始皇率领秦人自卫,也该疯狂杀人,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直到结束战乱为止,一点也无所谓残暴或暴君的感觉。

    嬴异人一当上秦国国君,吕不韦就自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宰相。拥有权力和地位。当时,国家大权基本上落在他和太后赵姬手中。然而,赵姬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她和假宦官嫪毐聚众淫乱,还与吕不韦有染,甚至生下了几个私生子。这件事在宫中引起轩然大波,秦王嬴政大怒,罢免了吕不韦的相位并将他发配到蜀中,最终吕不韦自杀身亡。嬴政还宣布与赵姬断绝母子关系,将她赶出咸阳,并清除了嫪毐的余党,杀了一些瞎比比的大臣。

    解决了家务事后,嬴政开始认真研究如何统一六国。李斯和尉缭协助他制定了具体战略: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个战略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

    韩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弱,就像班上最弱的同学,而秦国就像个恶霸,时不时欺负他一下。秦王政首先把矛头对准了韩国,一来练练手,鼓舞士气,二来韩国是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要提前扫除障碍。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胜率兵攻打韩国。韩国国君早已是个草包,当年秦昭襄王抢夺上党地区,仗没开打就献城,现在看到秦国大军兵临城下,早已吓尿,根本无心抵抗。秦军很轻易就占领了韩都,俘虏了韩安王,把占领的韩国国土改名颍川郡。韩国就这样灭亡了。

    灭掉韩国后,秦国派王翦举大兵进攻赵国。但赵国出现了名将李牧,他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灵活作战,搞得秦军人困马乏,始终占不到什么便宜。后来,秦国使出反间大法,收买了赵国的奸臣郭开,郭开就一个劲给赵王迁进谗言,这个赵王迁是个没脑子的傻吊,也不经过调查就把李牧杀了。李牧死后,赵国将士彻底失去斗志,赵国也就这样被秦国灭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