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散文集
繁体版

第6章 古代星象学(二)

    附录:三垣。天宇之间,星辉璀璨,众星点点,如同夜空中的明珠,闪耀照耀着人间。在我们道教的信仰中,天体拥有神圣的力量,被视为天之三宝,具有重要的地位。星辰是道教的崇拜对象之一,被视为万物之精,与日相生相融。星字由日和生两个字组成,象征着星辰的神圣和生命力。

    道教神灵崇拜中,星辰和星君拥有独特的地位。古人认为天与人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天上星辰的运行和季节的更替以及尘世间的种种事件都由天地支配。星空就像是人间在天上的投影,天垂象,可见吉凶,连带着王朝的更替,国家的兴衰,帝王的命运,以及人民的祸福,都可以从星象中得到映射和预警。

    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从古至今影响深远。早在上古蛮荒之际,每当清明晴朗的夜晚,古代部落中的巫觋们会庄严肃穆地夜观天象,与天进行心灵感应。在《尚书》中曾提到,北方天帝颛顼垄断了人与天神的交往手段,他派重和黎二神将天地间的物质通道昆仑山称为“绝地天通”。虽然天地间的交流通道尚未中断,但只有在星占学家的帮助下,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天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天意。

    夜空广袤,星海浩瀚,如果想要观测天象,就必须划分星空,对星辰进行命名。古代的星占学家们以想像为线索,将若干相近的星辰连在一起,组成了“星官”。每一个星官又有着专门的称谓。星官并不同于西方天文学中用来指称一片有划定天界的“星座”,它是对一组恒星的称呼,没有明确的天界。

    关于星官的系统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该书记载了远古的巫咸、楚人甘德、魏人石申三位古星象大师的学说。西晋时的太史令陈卓搜集了这三家的星经与星图,并汇编成《晋书·天文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唐代,《步天歌》以浅显的语言描述了天上1465颗星的位置,将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共31个部分,成为古代星占学划分星空的准则,并且流传至今。然而,由于表述较为文言,至今仍有许多迷离神秘之处,引人遐想。

    三垣是北天极及周围三个较大的天空区域,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每一个垣内都包含了若干个星官,星官分布东西两藩,左右环列,形状宛如墙垣,因此被称为“垣”。在唐代流传的《开元星经》中收录了《石氏星经》,其中记载了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存在,说明这两个垣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而太微垣的名字出现得比较晚,《史记》中虽然有相当的星官,但并未命名为“太微垣”,直到隋唐时期才正式有了这个名称。

    在三垣中,紫微垣位于正中且最大,象征着人间帝王的宫殿在天上的位置。这里的星星大多以皇宫中的人员和事物来命名。北斗七星就位于紫微垣的中心,它代表着皇帝外出乘坐的御车。紫微垣也被称为“中宫”,与四象(龙、虎、龟、雀)一起被尊称,对应着黄龙,代表黄帝,头向“星”、“张”二宿,尾向“柳”、“井”二宿,象征着统治天下的帝王。

    太微垣位于紫微垣的西南方,太微指的是朝廷政府。因此,太微垣中的星星大多以朝廷中的官员和场所来命名。

    天市垣位于紫微垣的东南方,太微垣的东边,是三垣中的下垣。它被称为天上的都市,象征着皇帝率领诸侯游览各地的景象。因此,这个垣中的星官名称都与皇帝和相关人员、诸侯国的地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有关。

    三垣的存在将天上的星辰和人间的政权、帝王及其统治联系在了一起,展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它们是道教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权力与威严,指引着人们探寻天命、认识宇宙的奥秘。

    星辰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夜空,也照亮了我们心中的神秘与追求。在观赏星空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宇宙的宏伟和人类微小的存在。愿我们能以敬畏之心去探索星辰的奥秘,同时也体味到人与天地的紧密联系,让心灵与宇宙相通,与星辰共舞。

    三垣,它们是我门人们仰望星空时的指引,也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符号。它们将人们与天地息息相关的互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更能体味到宇宙的辽阔和神秘。在这无垠星海中闪烁的星辰,似乎在诉说着人类与宇宙的秘密,呼唤着我们去追求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让我们与星辰一起航行,在这无尽的宇宙中探寻真理与智慧,倾听星辰的声音,感受天地间的点点滴滴,承载人类无尽的梦想和希望。在追逐星辰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尊重自然界的规律,珍惜地球这片美丽的家园。愿我们以谦卑的心态与宇宙对话,与星辰共舞,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平等和美好的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