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在下有礼了
繁体版

第四十九章 初见成效

    李隆基突然的松口,让杨玉环还有杨国忠等人都觉得心中异常的激动。

    “国忠啊,今日晚些,朕就会让人下旨的,到时候你就直接去上任就行了。”

    看着杨国忠的样子,李隆基就知道自己想的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就是敲打杨玉环一家人了,让他们知道虽然今日得宠,但万万不可飞扬跋扈。

    李隆基跟李明辉的计划是这样子的,但是因为杨玉环并没有犯什么错误,所以也不好操作,所以李隆基只能按住了心思,想着什么时候有问题了再说。

    说完了这件事情以后,李隆基和杨玉环几个人坐着闲聊了一会以后,便离开了杨玉环的寝殿,回到了大明宫继续去批阅奏折了。

    看着面前的奏折,李隆基脸上慢慢的有了笑颜。

    原来李隆基手里面拿着的是安西大都护府给发来的奏折。里面就写了两件事情,一件事吐蕃提交了国书,准备不日将派遣使臣到长安来面见圣人,而另一件事情就是之前送去的那一大批简体字字典已经脱销。

    除了安西大都护府的一些官吏,还有卫戍边疆的那些高级将领们留下了一些之外,其他的全部投放到了民间。

    让整个安西大都护府的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本字典在西域,那是十分的受欢迎。本来朝廷亏本普及,售价一本十文钱的简体字字典,竟然在整个西域的黑市被炒作到了一百文的价格,而且还是有价无市的情况。甚至在吐蕃和波斯,这本字典被加价到了一两银子一本,就这都是最低价了。

    在整个奏折的最后,就是时任安西大都护府大都护的靖王太子李琮表达自己对于长安的眷恋,对李隆基的想念了。

    看着这一封奏折,李隆基笑的很开心。先不说这吐蕃来朝这件事情,就字典推广这件事情,在西域的影响,真的让人始料未及啊!一开始,给安西大都护府运送这一批字典的时候,其实李隆基和张九龄的心里面并没有抱多少的希望。

    因为,整个西域,民族众多,部落林立,他们之间先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和文字,谁的拳头大,征服了别人之后,官方就会使用你的文字和语言。但是,让谁都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这本第一版的字典标注了读音,而在随着字典一起售卖的读音表里面又标注了每一个读音应该怎么去读,然后由一个或者多个读音组成的新的读音又该怎么读,这也就方便了在安西大都护府下辖的那四座大城的一些读书人的使用。然后读书人之间又互相宣传,由此而受到了读书人的热捧。

    接着,一传十,十传百,在整个安西大都护府,还有整个西域,便掀起来了一阵购买字典的热潮。

    这般热况,让一些在中原和西域走商的商队都为之惊叹,纷纷发动自己的势力,到中原各个郡县去大量购买字典,由此也导致中原的第一版字典有些供不应求了。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这里就不再啰嗦。

    看到了安西大都护府传来的奏折,李隆基十分的开心。这是第一步,站在已经成功了,希望中原各地也会像安西大都护府一般吧。

    “老洪……”

    李隆基喊了一声,然后常伴在他左右的洪公公慢慢悠悠的从外面走了进来。

    “圣人。”

    “老洪呀,今天朕这里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你看一看,然后让人抄录两份,分别送到张九龄和十三弟的府上,让他们也开心一下。”

    李隆基将手里拿着的奏折递给了洪公公,让他看了一下,然后吩咐到。

    “恭喜圣人,得愿以偿。但是这关于吐蕃使团的事情,是否从给十三王爷的奏折里面去掉?”洪公公一直陪在李隆基的身边,所以也知道李明辉是个什么性子,所以才开口问到。

    “这就不必了,朕忘了将这件事情给你说了,十三弟在朕的软磨硬泡之下,终于同意参与朝中的事情了。但是,你也知道十三弟那个人,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让他知道就行了,他心里面也好有个数。而且,十三弟是一个有主意的人,如果对这些朝政有异议的话,他会进宫来找朕商议的。”

    洪公公听了李隆基的话,心里面为李隆基感到高兴。他算起来可以说是看着李隆基和李明辉长大的,所以对于这两个人,他打心里面希望他们都可以过得好。

    在李隆基即位之前发生的那一次事情,然后李明辉沉寂了下来,让洪公公真的担心了许久。一直到李明辉穿越过来以后,变得开朗了一些,洪公公才真的放下了心来。

    “圣人,老奴觉得您应该和十三王爷什么时候有时间了一起去祭拜一下列祖列宗,还有先太后,也好告祭一下祖宗们现在十三王爷的变化,让列祖列宗们好安心一些。”

    李隆基听了洪公公的话,想了一下。

    “老洪,你说得对。朕一直都想着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给忘记了。你今天这一说,朕才想起来。从十三弟好了之后,朕和他都没有去祭拜过祖宗,也没有去看过母后。一会让钦天监给朕算一个好日子,朕带着十三弟去看一看母后。让母后知道,她老人家归天之前一直惦记的小十三现在好了起来。”

    “一会,你去给十三弟送奏折的时候,顺带也给他把这个口信带过去。让这小子最近不要乱跑,等钦天监把日子定了以后,朕会再让人通知他的。”

    洪公公应了一声,然后便慢慢悠悠的又走了出去,去准备一会去李明辉府里的事情了。

    待洪公公走了之后,李隆基走到了窗户旁边,望着常宁宫西寺佛爷庙的方向,口里面喃喃的念叨着。

    “母后,这大唐自武周以后,父皇的韬光养锐,再加上儿臣的努力,终于又出现了盛世。儿臣没有辜负您和父皇的期望,儿臣没有辜负大唐子民的期望。不日,儿臣就会和十三弟去看望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