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崇祯
繁体版

第六十九章 宗族之事

    “回陛下的话,微臣也是从那些犯官的口中得知,目前还没有证据!”

    铛铛铛……

    朱由检端坐在龙椅上的身躯后仰,由坐变成了依靠,一双手指富有节奏的敲击着御案,双眼微微眯起,道。

    “无法确定,那就去查,给朕查到真凭实据。”

    说到这里,朱由检又突然从龙椅上站起,俯身用一双冷漠的眼眸注视着田尔耕道。

    “记住,此事务必要保密,还有那些名单中的大臣,只要证据确凿就立刻抓人,抄家!”

    “证据不足者,那就继续给朕查,查到真凭实据!”

    “是陛下,微臣遵旨!”

    田尔耕精神一震,连忙磕头接旨。

    “去吧,给朕办好此事,朕记你一功!”

    “是,微臣告退!”

    一句话说完,田尔耕立刻躬身退出了乾清宫。

    朱由检双手握拳,双眼闪烁着光芒,心中之激动不易于上一次除掉了八大晋商。

    若不是身为帝王,有时候喜怒不能形于色,他真想狠狠大喊一声好字不可!

    明末的一大隐患,不,准确的说这应该是整个大明朝的一大隐患,那便是宗族之患!

    据记载,在太祖朱元璋准备分封亲王之际,就有很多官员上奏,称这是根基之患。

    而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在未来的两百多年中,宗族就像是附骨之疽一样,不断的吸食着大明的命脉,直到明朝后期,更是成为了整个大明朝的重大负担。

    可以说,当年朱允炆削藩确实是明智之举,只是因为手段不足,又步子迈的太大等诸多原因,这才导致了他的失败。

    据《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介绍,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为1850余万两白银,而其中宗藩俸禄开支就高达550多万两,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

    另一方面,这些皇族宗室不但吃国家俸禄,而且还享有不纳税特权,因此都大肆吞并土地,致使国家收入锐减。

    甚至可以说,也正是因为一些藩王们的贪婪剥削和不作为,才促燃了明末的农民起义的烈火。

    如明末宗室中著名的福王和蜀王,在藩王中是数一数二的富贵。但当得知朝中有人要求他们把钱拿出来犒赏军队来抵御农民军时,这两位王爷立即变成了“铁公鸡”,干脆一毛不拔。

    当然,最后这两位也没有取得什么好下场,带着他们的家人以及家财和人头,都奉献给了李自成。

    不过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让朱由检兴奋的原因还是,他找到了向这些宗族开刀的口子。

    找到了继八大晋商后,又一波暴富的密码。

    要知道明初的时候,王府的庄田分封的不多,最多也就几万亩。

    可是到了明中后期,庄田陡然增加,自穆宗朝景王封四万顷(也就是四百万亩后),接下来福王也要封四万顷,最后讨价还价两万顷。

    有了这个先例,桂王、瑞王、惠王也都要求两万顷庄田,虽然庄田没有凑齐,可这些庄田合计起来,又是一笔多么大的数字?

    哪怕是粗略一算,怕是都够数万人吃上一年的了,更能让十万人不至于饿死。

    福王?

    蜀王?

    好肥的……

    朱由检想到这两位王爷,不由得就对田尔耕接下来的行动,有个更深的期盼。

    宗族之事,意义深远,看来朕也要仔细琢磨琢磨了!

    “王承恩!”

    朱由检回过神后喊了一声,不远处的王承恩连忙行至朱由检面前。

    “陛下,奴婢在呢!”

    “去传旨让魏忠贤来见朕!”

    “是,陛下!”

    …………

    在魏忠贤前去面圣的时候,京城中也哀嚎遍地,到处都是缇骑四出的锦衣卫,抓捕着新增的犯官。

    而这里面就包括了六部的五人,五寺的两人。

    却是这七人都是证据确凿!

    京城,东城钱府,钱谦益坐在书房内眉头紧锁,脑海中不断地想着最近发生的事情。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人,是明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因素有文名,所以在崇祯帝刚刚登基不久后,就被召回担任礼部侍郎一职。

    初闻消息的他,本以为这是自己大展宏图之际,怀抱着梦想和希望,带着一腔热情便从家乡赶来了京城上任。

    却不想好日子还没有过上几天,他就惊恐的发现,陛下变了!

    陛下变得不再是那个召他回来时的和善模样,最近几个月更是变得嗜杀,粗鲁,阴沉,总之就是没有了一点明君之相!

    而对于阉党的重用虽然没有达到天启帝时那样,可魏忠贤的权势也一样不弱。

    当然,这些对于钱谦益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未来又变得模糊起来,而东林党崛起的希望也像是泡影一样,好似一戳就破。

    不由得,钱谦益也变得有些焦虑不安,心中甚至还时不时的会冒出一个可怕的想法。

    那便是陛下召他回来,莫不是准备要杀他?

    不过这个念头才刚刚浮现,就被他给摇头否决了,毕竟钱谦益也有自知之明,凭借他这般地位,应该还不至于让陛下特殊对待。

    “老爷!”

    “老爷……”

    一声声轻呼,惊醒了沉思中的钱谦益,扭头才发现是管家不知何时走了进来。

    “怎么了?”揉了揉太阳穴,略感疲惫的钱谦益轻声问了一句。

    “启禀老爷,杨大人,王大人他们都到了!”

    “哦……都到了!”低声自语一声,钱谦益这才想起来是自己命人唤来了这几位重臣。

    其目的就是共同商议一下,最近陛下的举动,以及明天早朝的应对方式。

    毕竟最近陛下的动作越来越大,若是在没有计划的行事,恐怕要不了多久,他们都会步入那些刑部官员的后尘。

    居安思危的警惕,让钱谦益敏锐的嗅到了危机。

    “你去请……”

    本想着让管家请那些大人来书房共同商议,可话刚出口,钱谦益便起身道:“算了,还是本官亲自去请他们吧!”

    就在钱谦益邀请东林党一派商议的时候,远在温府的门前也来了不少朝廷重臣。

    不同的是,他们都被门童挡在了门外。

    “什么,温尚书染了风寒,已经卧病在床?”

    一名三品大臣听到门童的话后,也下意识的就惊呼一声。

    他们今天协同而来,其目的便是准备找魁首商议明天朝会的事情。

    却不想尚书居然巧妙的生病了?

    “呵呵,咱们这位温尚书的性格你们还不知道,这个时间段生病倒也正常!”

    一名脸色非常白的大臣闻言,顿时就是讥笑一声,说出来的话更是让门童面色微微一变。

    只是门童也敢怒不敢言,毕竟两者的身份差距在那里摆着。

    不过门童还是记住了这位户部的右侍郎大人,准备回去就像老爷告状。

    “好了,既然温尚书身体不适,那咱们就先回去自行商议吧!”

    说话的人是吏部的左侍郎钱象坤,也是温体仁的门生和直系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