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崛起
繁体版

第两百一十七章 粮价

    公子卬几乎照搬的秦朝的薪金制度,说与繁鑫听,秦朝的民爵,等同于公子卬手下的低级军官、舆人(基层公务员)的待遇;秦朝的县级爵位,和公子卬的城邑级别的陪臣待遇相当。陪臣以上,就是卿大夫的级别了。

    “一千石?”繁鑫瞪大了眼睛,大呼出声,他几乎要以为公子卬失了智:“太傅,以长丘、鞌城两地,焉能奉养几个一千石?”

    繁鑫是个商人,天然对数字很敏感。按照公子卬改造之前的长丘,每户十人,耕作百亩之田(约合今三十二亩),井田制下,每八户税一公田,等同于逢八税一。

    每田年入以五十石计。

    再计算上征税成本占据了税收的二十分之十九,长丘万户之野人,最终收上来的农业税约三千一百余石。而长丘的原本商业凋敝,关赋市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在公子御的治下,长丘每年的财政满打满算也就三千石,这一点钱还要供养十乘的兵力、管理、田伯光等一票家大夫……

    根据管理本人透露,在他被提拔为上卿之前,一年的收入也才两百石,当时他是公子御的首席陪臣,家宰。

    一千石什么概念,繁鑫简直不敢想。

    公子卬嘿然道:“繁大夫误会啦。从秩比五十石,到秩比两百石,是士卒和舆人的阶级;从秩比两百五十石,到秩比四百石是士大夫的阶级;秩比四百五十石以上以上,则是卿大夫的级别。之前所说的一千石,那是给执政卿的待遇。

    我如今还没到治理国家的权位,因此最多给出秩比四百石的年俸。”

    “况且长丘今时不同往日,每户的良田,产出远在九十石以上,税制改革后,每户通过交易粮食所缴纳的关赋、市赋将在两石以上,以后仅长丘的岁入,就不会低于两万石,即使每年用五千石来供养我的家臣,我都觉得没什么不妥。”

    自从长丘的农业科技大飞跃后,公子卬就觉得古代的陪臣实在太廉价了,难怪战国四公子动不动豢养门客上千。

    按照公子卬所处的中国官僚制度,占据人口百分之四的公务员吃掉了全国财政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2017年为例,中国供养了1726万公务员,国家供养他们的支出为54509亿元,占据公共预算总支出的268。

    长丘年支出的268就是五千三百余石,养一批陪臣怕是绰绰有余。

    按照商鞅的设计,管理一县之官长有县令、县丞、县尉三位,分别负责民政经济、司法、军事治安三大块的任务,都是秩比四百石的公乘。

    现今之世,唯有楚国先设立了郡县制,而宋国、晋国在内的诸夏还主要以国野制为主。宋国除了国都之外,都是城邑,虽然比起秦时的一个县要小很多,但行政级别也相差无几。

    公子卬受封的第一年,荡虺、管理和武功干的不错,都是方面之才,配得上秩比四百石。

    田单原本干的工作和县尉也差不了多少——当初秦朝名将王翦二十一时,官拜河东郡邬县尉,手下仅有五百人,秩比四百石,领的兵马和田单也差不了多少。

    但是在鞌城之战中,田单和田双双双出了纰漏,田单的猎骑兵开小差出去喝酒,害得公子卬陷入险境;田双则在审讯俘虏的过程中,犯下大错。因此公子卬给两人的评级分别是秩比三百五十石和秩比两百二十石。

    田单没什么反对的意见,反正比当初在公子御麾下的待遇要高得多;田双却是闷闷不乐,公子卬身边的悍将,就数他待遇最差了。

    “繁大夫,此番唤你前来,是有任务交代于你。做好了,你就是秩比三百石了……”公子卬的封官许愿,让繁鑫顿时精神振发。

    “凡太傅有命,必鞠躬而行,绝不负太傅的垂青之恩。”

    公子卬从案上取来一份清单,上面零零总总写满了大篆。

    “这些是几番大战下来的缴获,铠甲、头盔、长戈、斧钺之属。数量不在少。我的军队以后都不用这些青铜的军备了,以后会有其他的材料作为替代,现在军中暂时装备青铜长矛、甲胄已经够用了。

    这些多余的材料请繁大夫为我贩卖给国外,换来粮食和鲁国的硫磺。军中连番大战,硫磺业已枯竭,我们宋国又不产硫磺……

    另外鞌城的那边,你也可以向拙荆问问,缴获的向氏珍宝也可以出手了,什么玉石、配饰等等奢侈玩意,都可以换成粟、麦,府库里面昂贵的大米也尽数换成粟、麦。

    现在宋国残破,商丘、丹水一线的城邑,良田被践踏,土地被荒废,这一季的产出恐怕没有指望了。我现在掌一国之兵,将来未必不是一国执政卿,到时候接手国家,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

    公子卬说着说着,眉头就阴沉了下来。战后的人口还没有统计,原本七十万生灵的宋国,少说有几十万人遇害,一个城邑被完全屠戮,少说要死上万人,仅仅楚丘一城之地,就有万人力战而死。

    而粮食被劫掠,沿途逃难饿死于路边者,又数倍于直接被刀死的不辜。公子卬虽然没有做大规模人口普查,但是估计难民不少,粮食缺口很大。

    而宋国内外交困的危机根本捂不住,敌对的国家像郑国、楚国,以及被他开过苞的卫国没准也会有不该有的心思。公子卬需要足够的粮食来赈济难民,筹备国防。

    公子卬并没有咬死硬指标,要繁鑫限期进口多少粮食,而是让繁鑫放手大胆地去干。中原就这么点大,产出的、可供交易的商品粮本身就是有限的,现在让繁鑫去大量收购,列国粮价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应激。

    “必不辱使命!”这种大胆的放权让繁鑫感受到莫大的信赖,这不仅仅是对他能力的信赖,也是对他人品的充分肯定,他决心在价格上再三斟酌,竭尽一切手段来进口更多的粮食。

    谈话很快就接近尾声,公子卬也端茶送客,繁鑫走到门口蓦然又想起了什么。

    “太傅,我想起一个消息,很重要。”

    “哦?”公子卬颇感兴趣,耷拉下来的眼皮子,又翻了上去。

    “我从济水下游而来时,路过曹国都城陶丘,船队向当地的野人采买给养的时候发现,当地的粮价不仅没有因为秋收将至而下降,反而大幅上涨!”

    曹国东有鲁国,西有卫国,皆是同姓之国,彼此不相交兵,唯有宋国这个子姓诸侯和姬姓的曹国干过大仗,尤其是他爷爷宋襄公欺凌曹国最甚!

    粮价无端反常大涨,很有可能是国家动员起来有大动作的征召,这个关头磨刀霍霍,曹伯是想做了谁?

    公子卬“腾”地一下站了起来,额头的阴霾一扫而光。

    “你这个消息极其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