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巧妙化解
诸葛亮苦笑道:“劝我受九锡、进爵为王,他这是包藏祸心啊!想不到,正方对我芥蒂如此之深,竟然已到了用这种手段的地步,真是令我痛心。”靻
“丞相,仪早就说过李都护居心不良,应多做提防早早图之,丞相就是不愿,念及与其同受托孤之恩而一味忍让,反而助长了他的气焰。
如今彼不能察丞相相忍为国之心,竟行此奸恶之事,若是天子和朝臣知晓,必定会使朝野大惊,举国上下都会怀疑丞相的忠心,到那时怕是会引起一场大乱啊。”杨仪苦口婆心地说道。
而杨仪之所以如此担心此事的后果,实乃受九锡对臣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意头。
九锡是指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九种礼器,原本是天子给臣子的一种最高赏赐,汉室四百年下来受过这种荣耀的也只有区区两人。
按说这两人应该都是名垂千古、受人敬仰的存在,然而他们如今在天下百姓的心中全都是大奸臣的丑恶形象。这两人,一位叫做王莽,一位叫做曹操。
王莽,受九锡,代汉建立了新朝。曹操,受九锡,其子曹丕代汉立魏。有这二人代言,臣子加九锡俨然成了篡位的前兆。
所以李严此举表面上是为了拍诸葛亮的马屁,实际上是有意将诸葛亮架在火上烤,用心可谓歹毒。诸葛亮看完信后又是愤怒,又是伤心。靻
愤怒,自是因为李严为争权夺利竟然疯狂到采用如此下作的手段。至于伤心,则是因为李严此举不仅令他大失所望,而且还辜负了先帝的托付大恩。
现今汉室衰微,群臣本应同心协力、和衷济事,以谋兴复之业,谁知朝堂上前二的两位重臣却不能真正做到团结一致,实在是令人无奈。
尤其值此北伐在即的关键时刻,李严来这么一手确实让诸葛亮感到有些难办了。
“李严此举首要目的是为了推辞调他来汉中的命令,至于陷我于不义还在其次。他的手段虽然卑劣,但对于其人我们还是要以大义劝之。”
杨仪气愤过后,诸葛亮反而冷静下来,语气和缓地说道:“其人既是少有的大才,又是先帝的托孤之臣,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还是离不开他的襄助。”
“可是丞相,人家现在根本就不听您的号令,您的一片心意怕是要付之东流了。”杨仪心酸地说道。
诸葛亮笑道:“只要忠于汉室的心意不变,吾之心意就不会浪费。此事汝不用管了,吾自有方法处置。”靻
“可是丞相,这九锡......”
杨仪还欲再劝,诸葛亮却打断了他:“去处理公事吧,最近的公事可不少啊。”
“是,丞相。”杨仪张了张嘴巴,还想再说些什么,终归还是没有再开口,躬身行了一礼,走了出去。
看着杨仪离去的背影,诸葛亮长叹了口气,闭目沉思起来。半晌后,他睁开眼睛,提笔写下回信。
诸葛亮一口气连着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孟达的,另一封则是给李严的。
在给李严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靻
针对李严劝受九锡的阴谋,诸葛亮先是直接表达出了对李严的失望,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言说二人同为托孤重臣应有的责任,最后直言若是完成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别说九锡了,就是十锡也可受,到那时,所有人都可以升官加爵,一起享受这荣耀的时刻。
诸葛亮这是将受九锡回复到原有的荣耀之意,巧妙地化消解了受九锡背后的僭越之意,显示出了一心为国的博大胸怀。
“希望这封信能打动正方,使他回到兴复汉室的正道上来。”将书简封好装匣,诸葛亮喃喃低语道。
十日后,李严看着诸葛亮的回信久久未发一言,他没想到诸葛亮竟然光明正大地说出十锡亦可受的话,这一下子让加九锡背后深重的政治含义变得淡薄起来。
李严觉得自己好似一拳打在了空处,精心准备的招数居然被诸葛亮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对手应对如此轻松,让他显得十分愚蠢。
“好个诸葛孔明,好个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嘿嘿,我终究是小瞧他了。”看着诸葛亮的亲笔信,李严怒极反笑。
一旁的狐忠小心翼翼地说道:“都护,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丞相可是又催促您率兵北上啊。”靻
“怎么办?他不是想让我去汉中打下手吗,好啊,怎么也得给点跑腿钱才对。”
狐忠奇道:“跑腿钱?何为跑腿钱?”
“哼,之后汝就晓得了。”李严冷声道。
当诸葛亮收到李严的回复后,他又一次大失所望,李严不仅没有听进劝告,反而还变本加厉,公然向自己索要权力。
“分巴郡、巴东郡、巴西郡、涪陵郡、广汉郡为巴州,李都护任巴州刺史。”杨清从杨仪手中接过书简,看到此节吃惊地念了出来。
他今天是来向诸葛亮辞行的,离开南郑时日颇久,他这个汉中太守也是该回治所去看看了。
没想到正好遇到诸葛亮和杨仪在商议李严的回信,他适逢其会,诸葛亮也就顺便让他一道参详。靻
只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杨清想不到李严竟然以分割巴州自任刺史作为换取自己领兵北上的条件,这等要挟行径已经公然暴露出他谋取私利的野心了。
“丞相,李都护这样做似乎有要权之嫌啊?”杨清有些犹豫地说道。
李严求分巴州的理由自是冠冕堂皇,说什么益州太大成都的治理难免有些鞭长莫及,分立巴州可加强对益州东部的统治,增强东面的防务。
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在汉室仅余益州的局面下和北伐在即的节骨眼上,李严此刻提出分立巴州摆明是出于私心,而非为了公事。
“明之,哪里还是嫌疑?人家已经摆明了要与丞相拥有相同的待遇,丞相领了益州牧,他就也要兼任个巴州刺史,真是一点也不愿落于丞相之下。”杨仪冷笑着说道。
杨清道:“李都护此举确实极为不妥,清以为他还是不愿领兵北上,这才故意出此难题。他知道在今时今日的局面下,丞相是不可能答应分立巴州这种要求的,丞相拒绝了他的请求,他就有理由拒绝丞相的调令。”
“明之说得不错,分立巴州绝不可行,大汉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拧成一股绳、聚成一道力,万万不能有离心分力之事出现。”诸葛亮语气坚决地说道。靻
杨仪问道:“那调其领兵北上汉中的事?”
“此事就此作罢,汉中的防御吾会另想办法。”
诸葛亮又对杨清说道:“明之,粮草转运的事还须辛苦你多操心一下,本来打算让李正方来主持此事,看来现在是不成了,还得府里和郡里一同操心。”
“丞相放心,我这次回南郑就是为了督运一批粮草过来,只待事了,就会立即返回。”
诸葛亮点头笑道:“嗯,真是辛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