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他对我图谋不轨
繁体版

第二百九十一章 新政

    胡奉仪:……

    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这崔侧妃怎么比以前还要难搞了!

    崔菀过了几年的隐形人生活,倒叫胡奉仪等人忘了,以前崔侧妃是东宫里出了名的敢说话,就连原太子妃娘娘的面子都不给的。

    可此时的胡奉仪,内心仍是觉得,大家都是不受陛下宠爱的人,难道不应该同气连枝齐心协力,将陛下的心思从怡皇贵妃那里拉回来吗?

    不然她倒要看看,等过些日子宫里要是进了新人,崔侧妃还能有什么底气嚣张!

    崔菀:当然是凭我位份比你高,凭我家世比你好啊?

    “姐姐不要这样说,妹妹怎会那般认为呢?妹妹所言,俱是肺腑之言啊!”

    胡奉仪秀眉微蹙,似乎对自己被误会十分伤心。

    可惜了,崔菀至今觉得自己喜欢的还是好看的小姑娘和英俊潇洒的男子,而不是胡奉仪这种一大把年纪还要惺惺作态的人。

    这“姐姐”“妹妹”什么的,她快要听吐了。

    “行吧,你的肺腑之言本宫已经收到了,多谢你了,虽然本宫觉着自己也并不是很需要。”

    说着,崔菀便对绿英吩咐道:“送胡奉仪吧!”

    胡奉仪没料到崔侧妃竟然这么“率性”,一时也不兜圈子了。

    “姐姐且慢,实不相瞒,妹妹此来还有一事相求!”

    崔菀对她的话置若罔闻,只自顾自看着手指尖上染的漂亮的指甲。

    绿英走了过去,福了福身:“胡奉仪,我家主子要休息了,您请吧!”

    她伸出一只手,做邀请状,指着门口的方向。

    胡奉仪没成想自己都这样说了,崔侧妃竟然还要赶自己走!

    她终于放弃了所有的弯弯绕绕,直接道:

    “姐姐!妹妹今日可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来,也是为姐姐你,为咱们东宫那么多姐妹而来啊!”

    “您是太子侧妃,按例在太子登基后至少也该被封妃,可如今陛下登基已经多日,连陈良娣都有了位份,陛下为何独独把我们姐妹忘了?”

    崔菀面色平静:“陛下初登基,朝事尚未厘清,区区位份这等小事还能比朝政大事更重要吗?你们急些什么?陛下自有安排。”

    胡奉仪内心:区区位份?这等小事?

    “那凭什么陈良娣就能被陛下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赐封了!”

    她不服。

    熟料就对上了崔侧妃看着自己神色诡异。

    崔菀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胡奉仪:“天呐!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凭什么以为自己能跟在登基之日生下陛下第二子的皇贵妃娘娘相提并论?”

    崔菀的看着胡奉仪的眼神中带着荒谬,搞得胡奉仪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了。

    她们都没有资格跟昔日的陈良娣,如今的怡皇贵妃相提并论了吗?

    要是她真敢继续问崔菀这个问题,那她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肯定的告诉她:“是!”

    她们早就没有资格跟她相比了。

    不是因为她被封为了皇贵妃,而是在好几年前,她被还是太子的陛下放在心上的那一刻起。

    都说帝王薄情,皇家寡性,可她却觉得,薄情之人若是动了情,那才是最深的情。

    胡奉仪神魂不属地离开了长汀殿,而后就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殿里,再也没有参加过小姐妹们为了声讨怡皇贵妃而举办的聚会。

    其他人觉察到胡奉仪的怪异,纷纷上门来探望。

    胡奉仪一脸正色告诉她们:“以后咱们要是想在宫里过得好些,就不要再背地里说那位的坏话了。”

    还有关于大封后宫的事情,胡奉仪也道:

    “此事是因为陛下公务繁忙,和怡皇贵妃没什么关系,不是她的错,咱们也怪不了她,等陛下忙完这一阵就好了。”

    “而且说不定赐封的事情内府那边早就在办了……”

    小姐妹们听完胡等奉仪这些迷之话语,都呆住了。

    这人莫不是被什么鬼怪附了身?换了个芯子不成?

    前几日她们坐在一起时,骂那位骂的最凶的不正是胡奉仪吗?

    内府在办有什么用?

    她们得有陛下的圣旨承认才行啊!

    小姐妹们听见胡奉仪又开始说“其实怡皇贵妃人还是挺好的”等迷惑言论,直接让她闭上了嘴。

    “好了你好好休息,我们就不打扰你了。”

    然后默默在心底骂了句“疯子”,就赶紧离开了。

    *

    陛下很忙。

    这说的并不是客套话。

    详情参考他登基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发出的五道旨意。

    前两道分别是新帝登基后减免赋税和大赦天下的旨意。

    只不过这减免赋税并不像前辈们那样,减免个几年,新帝直接改了税赋比,规定了民间佃租。

    全国范围内继续实行均田制,田亩分丁数目不变,举国赋税改为四成,佃租不得超过五成,写入大靖律。

    新帝登基是国家大事,一般都会大赦天下,除了那些极少数穷凶恶极的犯人,都能获得第二次新生。

    而百姓们也都会觉得新皇仁慈,从内心上认可这位新皇。

    第三道旨意,便是改变了商人的地位。

    士农工商,商人最末,这是自古以来的观念。

    新帝的旨意承认商户对大靖发展的巨大贡献,并钦点了汝南袁氏,柳氏等大商贾为皇商。

    第四,朝廷将在各地办官学,统一培养人才。

    这最后一道圣旨,也是令所有人震撼不已的一道。

    新帝说,从今年起,朝廷的选官制度将不再采用举荐制,而是考试制。

    朝廷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考校有识之士,凡成绩优异者,有才能者,才可出仕。

    而在朝廷举行的这场全国性的考试前,各州,各郡县要提前筛选,组织层层选拔,保证最后到上京来参加考试的,皆是在前几场选拔中的佼佼者。

    毕竟陛下日理万机,朝廷中枢每日要处理大靖的千千万万国事,总不可能什么香的臭的都往上京来,浪费国库的资源。

    是的,这考试还是国库出钱的。

    凡考生能在州试中取得前五百名,便能从当地官府处领到上京赶考时足够吃住的盘缠。

    这下,举国哗然。

    陛下要改的,竟是延续了几百年的选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