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秋
繁体版

第七十九章 正主来访

    面对楚二八的愤怒,白鹏飞也不生气,他笑道:“我想是很清醒的,楚先生大才,还请另谋高就吧。”

    送走楚二八,冯相喜直接在地上唾了一口,“什么东西?也敢来我们班社造次?”

    白鹏飞苦笑,歌舞场自古是是非地。哪怕前世的演艺圈,里面烂事都是一堆,何况在这个年代,戏子都是乐户,素质实在不能说多高。

    白鹏飞又面试了几个人,发现都是参差不齐。倒不是他给的工资少,而是这年头戏班地位还是太低,同等待遇,如果是《春鸣新报》招工,应聘者恐怕能排出上百个,今天应聘鹏程社的人,许多都是高不成低不就,本就找不到事做,知道鹏程社这几个月红火,所以才来碰碰运气的,能力普遍一般。

    几个前来应聘通士的管事都是质素平平,还有一个来应聘词士先生的读书人,一副眼高于顶的模样,明显看不起他们三个乐户,结果白鹏飞随便考察了他两段诗词,他居然张口结舌,答都答不出来,本事不大脾气不小,气得白鹏飞直接把他赶走。

    面试了八个人了,白鹏飞只招了一个做过账房的老先生,让他到鹏程社管账,至于其他艺术主创的水平……白鹏飞已经对应聘者不抱什么希望了。

    “下一个。”白鹏飞说道。便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小白胖子打开门,那小白胖子明显是比较优渥家庭出生,眉宇间颇为无忧无虑,他先是探头打量房间,对四人一笑,这才欢快的走进屋子。

    “你应聘什么职位?”白鹏飞问。

    小胖子道:“我也不知我能做什么职位,词士、通士、曲士,我都能来,我还会算账。”

    白鹏飞闻言上下打量他一番,问道:“你不是乐户吧?”

    小白胖子笑道:“我叫罗本,山东人,家父是从商的。”

    白鹏飞仔细询问后才得知,罗本的父亲是做丝绸买卖的商人,他很小就和父亲一起到南方来做生意。因为父母没时间管他,他自己喜欢诗词戏曲,所以在南方找了师父学习词曲写作。

    去年他的父亲死了,二十岁的罗本就一个人跑到了临安戏曲界混,靠给说话和弹词艺人写剧本养活自己。

    他之所以来鹏程社应聘,一是为了找份工作,二却是他很喜欢白鹏飞的作品,想要来鹏程社进距离接触偶像。

    白鹏飞听得好奇,他对这小胖子印象不错,考较了一番他的才能,很快发现这人的文学功底和音乐基础都很好,只是没有什么写剧本的经验。

    这是块璞玉啊。

    “你的师父是谁?”白鹏飞问道。

    小胖子回答:“给我词曲上开蒙的恩师是慈溪赵宝丰。”

    白鹏飞没听过这名字,看向冯相喜,就见对方微微点头,这才知道这个赵宝丰大概是此时的名士。

    那小胖子又补充了一句:“我师父给我起的字,叫贯中。”

    白鹏飞点头:“罗贯中。”

    他一愣,抬头看着眼前年轻的小胖子。

    “你叫罗贯中?”

    小胖子表示认同,还笑道:“白大家,我最喜欢你的三国戏了。”

    白鹏飞张大嘴巴。

    他在脑海里飞快找寻前世看过的罗贯中的资料,果然就见百科上写着: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东东平人。

    他在脑海中的页面里一番浏览,终于搞清楚了前因后果。根据记载,罗贯中在至正五年左右来到临安写作维生,一直要到至正二十年才会离开临安,投奔张士诚参与起义,在起义军中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学习写作,后来罗贯中从义军中返乡开始创作《三国演义》,后半生创作多部小说,佳作叠出。

    罗贯中笑道:“白大家,我看了你对《三国志评话》的创作,实在非常喜欢,我也是因此才想加入鹏程社的。”白鹏飞听了也忍不住脸红。

    根据资料,前世历史上的罗贯中在临安剧作界谋生多年,想来在戏曲指导上也必然有一定天赋。

    白鹏飞连忙道:“你录取了,就我们现在在新编一套三国的连台本戏,你跟着冯班主学习做通士吧。一个月八两宝钞。”

    这工资不算低,还能参与三国戏的排演,罗贯中十分满意。

    白鹏飞心中决定就算罗贯中没一点天赋,他也要留下他,这可是罗贯中,做不了导演,丢去做编剧也不会亏。

    接下来几天,白鹏飞都在鹏程社忙着协调三国连台本戏的制作,同时静静等待《平均律琵琶曲集》的回音。

    大都,礼部,礼部司。

    礼部郎中杨立声走进自己的公事房,在一堆乐器间坐下,开始阅读今天的公文。

    萧申定都大都后开始建立中原式的朝廷,那时南宋还没灭亡,萧申自然不可能学习宋制,所以萧申的整个制度架构只能往前推,模仿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的行政机关是中书省。

    把几百年前的制度拿来现在用,自然有各种不适应处,萧申改制最早只在腹里地区,后来随着统治范围扩大,唐代的制度管辖百多年后王朝的各种困难就开始显现,最大的麻烦便是三省六部制太粗疏了,管理一个腹里地区还能勉强胜任,放到全国,很多事情根本管不到。

    但萧慎人懒得改革,干脆想了一个办法,封了一堆丞相,每新征服一个地方,就派一个丞相过去,在当地建立一个和腹里类似的中书省。这种中书省和腹里地区三省里的中书省行政等级相同,被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再设路、府、县等级别。

    行省虽然也是中书省的架子,但却不完全和中央的三省六部一样,比如行省就没有完整的六部班子,掌管天下礼仪祭祀的礼部,仍然只设于大都。

    礼部掌管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在其他朝代是个大衙门,但在长期对传统中原政权模式不感冒的萧申朝廷里,科举时开时不开,学校瞎搞一通,礼部成了个不受多少重视的冷清衙门。

    礼部虽然也管祭祀礼仪,但同时萧慎人还有一套自己的礼仪制度。礼部官员也没法要求萧申的皇帝们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礼仪生活,一般就是折中应付。

    比如大申的皇帝继位,就会先按萧慎人的传统,在草原上搞个一百多天的流水席,大家一块儿胡吃海喝一顿,然后皇帝再回到大都按照《礼记》走一遍登基流程,安抚一下汉人士大夫的情绪。

    萧申对于礼乐制度的继承更是完全应付事的心态,什么场合要演奏什么礼乐,礼部安排出来,他们照做就是了,完全不像后来的明清还会专门制定繁琐的礼乐规章,以彰显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

    所以在萧申当礼部官员,如果不是自己找事,还真没多少工作可做,每天摸鱼也没人在乎。

    但礼部郎中杨立声却是个例外,他是礼乐户出身,又是依靠精通礼乐拔举入礼部的事物官,杨立声对自己的工作是充满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