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秋
繁体版

第一百七十七章 张四金的困境

    江淮行省,平江路,江阴县,张家村。

    此地处于镇山与香山之间,本是一个小小的古渡,因为河水改道早已废弃,如今也没名字,不过是几个船夫农民建立的小村子。

    这地方靠近海边,地势地湿,虽然没有海水倒灌,但也是河流众多,所以百姓出行是撑船的。

    此时村民张四金愁眉苦脸的撑船走在河道里,想着临出门前父亲张文辉的那句:“你给我找个唱戏的班子回来!”不由得满脸苦相。

    张文辉不是他的亲爹,而是他的老丈人,张四金是个上门女婿,虽然都是一村里的张家人,但入赘就是入赘,在以后的族谱上,张四金家是绝后的,妻子张氏生出的男孩要入张文辉的一脉。

    但让张四金苦恼的不是这事儿,张文辉有些薄产,认得几个字,祖上甚至是南宋的一个官员,当年是随南宋皇上保驾南下的。

    当年的风光后人无法想象,张文辉小时候张家也还兴旺,是一年能收几百石租子的小地主,在张家村算是说的出去的人家,张文辉也读书进过学,但那时萧慎人没有开科举,所以读书也读不出名堂。后来随着分家,家产渐渐就散了,混到如今,张文辉名下不过有些土地,不舍得给人耕种收租,那样收入更低,所以招赘了张四金这个能干的劳力,在家里自己打理,每年除了供自家吃喝,还能有些余钱放贷,在此时,算是个富农的水平。

    本来在这世道,有这样一个生活,虽然每天种田辛苦,张四金和妻子张氏也已满足,但老丈人张文辉却总和人别苗头。

    张文辉虽然只是富农,却总认为自己是村里的一个人物,村里人见他读书识字,也敬重他,不过这两年村里出了个叫张狗儿的老爷子,他本来也是穷人,不过他的儿子张六六很能为,给江阴县里一个管钱谷的吏员做狗腿子,一路巴结,居然在四十岁上成了那吏员的徒弟,到县里学了几年,接了师傅都衣钵,现在竟到江阴县里做个吏员去了。

    这在张家村可是几十年没听过的事情,张狗儿更是一下抖了起来。

    张六六做着那吏员,好生有油水,也要挣个孝顺的名声,捞的金银便是流水般往家里送,土地上的官员们给的面子也足,见张六六成了官场中人有心结交,知道他要当孝子,便加倍的把张狗儿捧起来,先是让他当了保正,又让他做了个招募乡团的小百户,几年光景,硬是把张狗儿弄成了个张家村头号的大户。

    张狗儿如今借着儿子的底气,大女儿丧夫后嫁了个城里开药铺的富户,二女儿许给了一个江阴的屠夫,小儿子也进了县衙,跟着户房的官爷学做吏员。张狗儿更是颐指气使,家里买了许多土地,每年收租都有几百石,起了个三进的院子,自己做了身湖绸的衣服,每天趾高气扬的在村里溜达,老伴儿也是全套金银头面,家里又买了丫鬟小厮,出门坐车,脚不沾土,吃喝都是精米细面,硬是把个老农民都养的白白胖胖了。

    村里也自当他是张家村的头号大户,有什么事情,里长先得上张狗儿家问去。

    这副气派,却让张文辉看的十分眼热。

    张文辉本来是村里老人中最出挑的人物,识文断字的老者,需要三老四少出面的事情第一个得过他的眼,哪想有一天,那个县城都没去过几次、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的张狗儿居然成了张家村的第一户人家。

    他心里不服,几次在村里的事情上和张狗儿别苗头,当面嘲笑张狗儿没文化。

    张狗儿也不是好相与的,当场便大骂脏话,把张文辉地里的老父母全都问候了一遍。此后两家人算是结下了梁子,张文辉处处跟张狗儿做对,张狗儿则时时嘲笑张文辉小气、贫穷,有机会便要在张文辉家门前显示一下财力,恨不得家里吃块腊肉也要夹着到张文辉家门口晃悠一阵,叫他馋馋味道。

    今天叫张文辉大发雷霆让张四金出门的原因,正是因为几天前是张狗儿的六十大寿。

    张文辉和张狗儿年龄相同,生日只不差几天,张狗儿六十大寿做的好大排场,故意要和张文辉别苗头,不光请全村老者吃饭,还弄了个山西来的皮影班子在家里开大戏,声名要连唱七天。

    这就是专门为恶心张文辉来的,张文辉的六十岁大寿就在张狗儿生日的七天之后,他也发帖子请了村里许多老人长辈,但在张狗儿的邀请之下,全村都去张狗儿家里看戏去了,没几个人会来张文辉的寿诞上吃席。

    张狗儿一家人也乐见老父亲张狗儿能在村里说一不二